无知即力量——《1984》


20世纪30年代,一场革命席卷了大洋国。以老大哥为首的党推翻了原有的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党的政权。但之后的50年,党开始了清洗,曾经的同志变成了敌人,戈德斯坦被迫出逃,其他人则人间蒸发,只留下虚假的供词和莫须有的罪名。
如今的大洋国分为两个阶层:贫穷的党员和更加贫穷的平民。平民则悄悄向党员销售物资,靠着酒精和彩票度日,有时也会围观战俘和绞刑。
党员居住在破旧的公寓楼,吃着难以下咽的饭菜,每个月的物资配给根本不够。不仅如此,党员的生活被严密监视。电屏和思想警察“规范”党员的一举一动,任何违规的举动和想法都会遭到思想警察的逮捕,进而人间蒸发。作为党的统治工具,思想警察的职责是通过各种手段(包括观察)来对党员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其中的特务潜入被蒙蔽与愚弄的群众内,负责消灭他们认为危险的个别人。党不仅希望控制党员的言行举止,更希望控制他们的思想,即要防止思想罪,新话中为罪思。而且在逮捕触犯思想罪的党员后,思想警察会将其移送至仁爱部,进行思想改造,最终使他们变成“思想纯洁者”。
党员的孩子们会加入少年侦察队,日日夜夜监视他们的父母,随时准备“大义灭亲”,向思想警察举报父母的叛党行为。毕竟在这个世界,只要你有想法,就是犯罪。
除了日常工作,党员还要进行两分钟仇恨会。两分钟仇恨是描述党的叛徒爱麦虞埃尔·果尔德施坦因在短片中作出攻击大洋国一党专政的言论,反对老大哥,观看者会情不自禁地愤怒起来,甚至攻击电幕。
即使对戈德斯坦没有任何仇恨,但仍会受周遭群众的情绪所感染。当短片播到最后,戈德斯坦会渐渐变为老大哥,人们会松一口气,并会不停地歌颂老大哥。两分钟仇恨是透过一个叛徒形像的刻形塑,加强了人民对党及老大哥的忠诚,情况和个人崇拜相似。
50年后的1984年,党描绘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实现,一切照旧。反叛组织“兄弟会”也没了声息。大洋国与欧亚国,东亚国连年交战。而故事,就此开始。

大洋国政府下辖四个职能部门:负责新闻、娱乐、教育、艺术的真理部,负责战争的和平部,负责法律和秩序的仁爱部以及负责经济的富裕部。主角温斯顿供职于真理部记录司,负责对以前的报纸、文章、档案等资料进行修改,确保其符合老大哥的言论。凡事老大哥的言论都是真实,凡事与老大哥相悖的都要进行修改。历史早就被修改了无数次,再也不知其原貌。
不仅如此,真理部还负责新语的编写工作,以最少的词汇量来表达人们的感受。毕竟能够用于表达的词越少,人们的思想就越少,就更容易控制。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温斯顿应当和其他人一样,过着机械重复的生活,隐藏自己的内心情绪,表现出对老大哥的崇拜与忠诚,然后娶妻生子,慢慢衰老,而后死去。但作为主角,他表现出了对老大哥的怀疑和反叛。他想要在平民中发动叛乱,推翻老大哥。而这一切思想源于一本日记。
温斯顿厌恶自己在真理部从事的篡改历史事件报道的工作。他反思自己真实的现实生存状况,感知自己的思维和表达都出现了障碍。在一个众人皆醉的环境中,温斯顿以写日记的方式与自我进行对话和辩论、确认自己的世界观。日记还是温斯顿通过重温、反省过去进行自我治疗的方式。他在造访了一位老年妓女后,试图通过日记舒缓自己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因为“他终于把他写下来了”。日记是他的寄托,也是他宣泄的唯一途径。无时无刻的监视,随时可能上门的思想警察,没有想法,向机器一样混吃等死才是最安全的生活,而这也正是老大哥希望的那样。
在女同事递给他一张写着“我爱你”的纸条后,温斯顿与她成为了情人,并且真正的觉醒了。但是这一举动让他成为了思想犯,最终在经过仁爱部的拷打和思想改造后屈服了,成为了老大哥的忠实信徒。
温斯顿原本想要抗争,打破这个众人皆醉的腐朽的体系,但是最终自己依旧逃不出这个体系的控制。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集权统治下的自由意志只能消亡。正如党的纲领所说: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透过《1984》,能看到那个时代留下的残影。狂热的愚忠与崇拜,如同盖世太保的思想警察,类似黑特乐青年团和少女团的少年侦察队。
《1984》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淘汰,它就像一部预言,永远映照着现实。
PS:蓝字部分参考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