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浪地球》——“小我”与“大我”的碰撞,一次末世中希望的胜利

2019-02-10 22:46 作者:8巴哆K纲8  | 我要投稿

本文仅代表个人拙见,欢迎大家友好交流。

《流浪地球》的成功,可以说是小我与大我的激烈碰撞

与单刀独马不同,比起是一个主角团队的操作,《流浪地球》更像是一部群像剧,只不过有的更关键,有的没有那么突出,但却又是缺一不可。让我最受感动的,是在全球广播后,许许多多、世界各地的救援人员放下“回家看父母孩子”的执念,投入到了“大我”之中——再赌一把,拯救地球。

其实,正如原著中大家都会感叹到的,“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这也正是“回家”啊——回到地球家园,保护自己的归属之地。

如果说刘培强是“大我”的化身:为了地球三十五亿的生命(当然,其中也有他的儿子)而最终牺牲自我,那么他的儿子刘启就是兼具“小我”与“大我”的象征,他的成长,正是一种从个人利益、亲情观念渐渐包含那背起挽救世界的责任——这么说可能又有点个人英雄主义,但其实他是作为这样一种矛盾体的代表而展现出来。实际上,刘培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还有王磊,极富责任感与使命感,却也在援救杭州失败后仍想前去——正是因为他的妻子孩子也在那里,这正是自我与超我的一种剧烈碰撞,内心的戏剧冲突也由此产生;而联合政府最终在个人角度上同意了木星计划,则又可以看出一种“小我”与“大我”之间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的一面。

形如游戏changed的全员存活结局,以及命运石之门最后的SG线:既夺回了嘟嘟噜和助手的生命,又改变了世界的命运,避免了世界第三次大战——这样个人与自己所爱之人的幸福之“小我”与社会、世界的安全之“大我”不会互相冲突的理想状态,虽然是最为完美,但现实是最为残酷,这一点《流浪地球》里的牺牲更接近了真实。

个人与大局利益的同时保全

作为科幻剧情片,特效十分重要,这一点上,作为电影特效公司CTO的Nathan Rich,作品的演出受到了肯定,而我作为门外汉,的确也感到撑起了大场面,这对于科幻片——尤其是末世片,应该是很重要的吧。

当然,对于文戏,似乎有着最大的争议。我也并不否认在一些情节上略显突兀,毕竟原著虽然就是两三万字的短篇小说,文学作品转为影视作品总要受到篇幅限制、细节的缺失以及铺垫的不足,再加上演员技艺上的些许青涩,情节变化与人物成长上的确有些“太快”,同时,有些镜头的确稍显“桥段化”,在我观完后的几小时后,那种激动感有些淡淡地消失,也许还缺了那么些“沉淀感”。

不过,这是一部总体上值得肯定的作品,而“流浪地球”计划最终的成功,正是希望这样一种有点感性的东西,发挥出了人类的潜力,“概率”为零也并不等价于“不可能”,从而创造出了所谓的“奇迹”。当然,作为这样的科幻末日片,其警示意义也不言而喻。

让我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为“流浪地球”计划的成功作为结尾吧: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流浪地球》——“小我”与“大我”的碰撞,一次末世中希望的胜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