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工业01
一.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㈠出现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2.兴起原因:
⑴外国经济侵略, 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创造了客观条件。
⑵通商口岸外资企业的刺激。⑶洋务派创办工业的诱导。
3.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通商口岸一带
(原因:a.经济基础好 b.交通便利c.便于引进机器 d.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㈡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后。
2.原因:
⑴客观:帝国主义加紧经济侵略,资本输出,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⑵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⑶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⑷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1.实业家:张謇,荣德生,荣宗敬
㈢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短暂春天(民国建立——1919年)
1.社会历史条件:
⑴最主要原因:一战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资本、商品输出。
⑵中华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振兴事业的热情。
⑶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政策及倡导使用国货。
⑷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抵制外货。
2、发展状况: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新兴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
3、影响:①壮大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为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②壮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护法运动等,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
4结果:大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萧条
5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敌人
(四)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1936)——夏天
原因: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表现:①1935年“币制改革”。内容:法币取代白银;白银国有,银币均兑换为法币;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以稳定法币兑外汇的比价。
意义:法币政策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
②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交通运输业)
⑵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⑶全国形式上完成统一
(五)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民国时期1937——1949)
1、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1937-1945)——秋天
⑴原因:①日伪政权疯狂经济掠夺。
②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强化。
③残酷的战争环境。
⑵表现:①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②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需出于抗战需要,但造成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2.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萎缩(1946-1949)——冬天
原因:⑴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⑵官僚资本的压迫;⑶繁重的捐税负担;
⑷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美货排挤了国货)
概况: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外贸大量入超,民族工业没有足够外汇无力购买原料;
⑵货币贬值,人民生活困苦;
⑶官僚资本几乎囊括了工业生产的各部门;
⑸外国资本垄断中国市场,工商企业大量破产
总的来说,在民国期间双半社会条件下
⑴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制:①一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②日本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⑵封建主义的盘剥敲诈⑶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压制
⑷民族资本主义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⑸常年战乱
(六)新的春天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2)党和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
结果:民族工业又获得一次发展,对恢复国民经济其重要作用。
(七)最后归宿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
结果:私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