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伊沙:李花怒放一树白(二)

2022-12-01 22:34 作者:青海人民出版社  | 我要投稿

文/伊沙

        李客接受了赵蕤赠李白的字:太白。

        但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位贫寒书生神乎其神的预言,生意一忙,也就将这茬儿忘了。

        当他重新想起这番话时,是在四年以后。

        这一年里,女皇帝武则天驾崩,享年八十有三,归葬乾陵,在天地之间,留下一座无字碑……改天换地,周改回唐,天下又是李家的天下。

        这一年里,李客有了三子,取名李蓝——他用各种颜色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但就是不取黑字——他真是恨死这种定给他们贱商阶层的专有色了!

        这一年里,八岁的长子李紫到了学龄,他将本县以私塾教育闻名的老秀才周明礼先生用高薪请到家里,为李紫上课,五岁的次子李白陪读。

        开学一个月过后,周秀才哭笑不得地向李客反映了一个事实:李白识字比李紫快得多,学习的积极性也高得多。其实,这不能怪李紫太笨,只能怪李白太灵。

        一个学期过后,周秀才向李客做了详尽的汇报,告诉他说:“我教了一辈子私塾,教过的娃儿不计其数,也算桃李满天下了,其中日后做大官者也为数不少,可是就没教过你家老二这么聪明的娃儿!李先生,我求求你,一定让我把他教下去,给我一个教出大才的机会!大官易得,大才难出!”

        “何谓‘大才’?请周先生明示!”李客急切问道。

        周秀才一字一顿,掷地有声地回答:“司马相如、扬雄。”

        这个时候,闻听此言,李客一下子想起四年前赵蕤的预言来了,顿时心花怒放……

        然后,他们重新调整了教学规划:以教李白为主,以教李紫为辅;李白是全面地教,李紫侧重于算学——这说明,在两个儿子的培养方向上,李客做出了重大调整:让长子李紫从商,继承家业;让次子李白求仕,改换门庭。

        这或许是对超前教育理论最为有力的佐证:李白早于学龄三年入私塾,却比适龄的哥哥李紫学得快、学得好。对他来说,一切学起来都似乎太容易了,于是便有点不够专注,于是他的启蒙恩师周明礼先生在课堂上给他讲了一则寓言,说的是溪水边的巨石上有个老妪用根铁杵在磨针,一童子见状不解,说铁杵如何能够磨成针呢?老妪告知: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

        这则寓言故事,是周秀才听来的、看来的,还是原创的,已经不可考了。多年以后,这则寓言中的童子被置换成了李白,变成了李白的千古传说之一,家喻户晓,代代相传。回头看,这个传说颇有些含金量:说明天才如李白者,也是需要艰苦的学习与超人的意志,天才并非一生下来就十全十美。

        这个传说表现出华夏民族对于天才现象的认知智慧。

        

        又是五年过去。

        又见阳春三月天。

        白色围墙的陇西院内鲜花盛开、书声琅琅。这一日上午,李客有闲,来到私塾督课,利用课间,带周秀才与二子到院中休息、赏花。在一棵李子树下,商人李客忽然诗兴大发,随口吟出:“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好诗!妙句!”周秀才赞叹道,“这个‘绽金’尤其用得好!若非李先生生意兴隆、日进万金,断然用不出也!”——由此点评即可见出:这个老秀才是真正懂诗的。

        “下面如何写,想不出来,望先生赐教!”这李客显然也是故作谦虚——长年在生意场上养成的作风。

        周秀才捻着自己长长的白须,四下一望,想了一想,吟出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

        “大好!高妙!”李客高声称赞道,“李树四周有杏树,此为实景,杏林又暗通杏坛,喻指先生从教生涯的红火、辉煌……”

        “知我者,先生也!啥都不说了,最后一句,有请李先生自己压尾。”周秀才道。

        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李客朝向四周,东看看西望望,半天没有想出来……

        “阿爸!”跟在二人身后的十岁的李白忽然叫道(竟然还是西域叫法),“我想了一句……可以说吗?”

        李客惊喜交加:“可以!当然可以!快说!快说!”

        小李白笔直而立,望天而诵:“李花怒放一树白。”

        “你……你你……是在说自己呢吧?”李客惊愕地盯着自己的儿子,“啥时候学会作诗的?”

        “先生刚教我们《诗》。”李白回答。

        李客转而问周秀才:“先生已教他们四书五经了?”

        “刚开始,不光四书五经,我会让他们遍观百家。”周秀才回答,继而转向二子,“今天上午的课就上到这儿吧,你们可以去耍了,我想跟你们的父亲说说话。”

        两个孩子同声欢呼,一转身便消失在树林间……

        老师与家长相携来到陇西院制高点——假山上一座亭子里,周秀才将适才三人的集体创作连缀在一起,构成这首《连句》,反复吟诵、品味:

春风送暖百花开,

迎春绽金它先来。

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花怒放一树白。

        “李先生的诗学功底、汉学功底也是了得,不知是哪位老师教的?”周问。

        “家父所教。西域地偏人稀,条件有限,哪里请得到老师啊!我们这五代,就是一代教一代,代代相传,坚守汉学,是为家训,原本也须坚守华夏人血统的纯正,只是到我这一代,事出有因,未能守住,有辱祖宗,这也让我意识到:必须回来了!”李答。

        “身处蛮荒之地,五代人的坚守,殊为不易,感天动地,仅凭这一点,也该开花结果了!”

        “先生指的是……?”

        “你家老二天赋异禀,必成大器!”

        “适才他口出此句,着实令我吃了一惊,不过这才刚开始学《诗》,路还长着呢!”

        “李先生的话对,也不对。诗人可不是学出来的。对有些孩子来说:学,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你家老二正是这样的孩子,他一生下来就是他该是的那个人了……”

        三月春风,将此一对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之言——金玉良言吹送到好远的地方……

        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李家第四个孩子诞生——这个阳气过重的家庭,终于生出了他们盼望中的女娃娃!

        在举家狂喜之中,李客做出了一个不合伦理的决定,让李白为其新生的胞妹取名,由此可见这个二儿子在他父亲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李白也不懂更多规矩而加以谢绝,遂为其妹取名曰:李月圆。

        总算脱离了兄弟三人名字组成的色谱。

摘自《李白》

青海人民出版社

图片


伊沙:李花怒放一树白(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