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海瑞的“青天之路”

2023-07-16 14:40 作者:绝灭歌姬  | 我要投稿

了解明史或者看过《大明王朝1566》的人肯定对海瑞不陌生,要说这个老哥,那肯定大部分人都会说清官、人才、有能这样的,肯定也会有人说这种得不到重用是明朝政府太黑暗,不会识别人才,但实际情况可能还真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样,海瑞不是没有发现,而是发现了不敢用,而且他本人也不是属于有能那种的人才,为啥这样说?先来简单介绍大人的传奇经历。

海瑞真的姓海,还是地地道道的海南人。而且在当时海家也是个大族,出了不少秀才举人的,结果到了海瑞时候就翻篇了,因为他爹是个学渣,考来考去只考了个秀才。更惨的是,爹命还短,海瑞刚4岁时候,他就病逝了。本来到了这辈存在感就低,结果爹一死,孤儿寡母就彻底没人过问了

不过海瑞娘是个坚强的女人,她愣是靠织布种地,抚养海瑞。

而且从小教导海瑞,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海瑞小时候也很懂事,刻苦读书但不知道是遗传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就任凭如何努力,海瑞的成绩就是不行。不是名落孙山就是榜上无名,直到28岁时候才考入县学,成为生员。相比同时代的张居正,人家可是12岁就考入了县学这差距不是能比的。不过最终海瑞还是在36岁时考上了举人。但也就到头了,后面咋考都都上不了了,一辈子就是个举人。

得,既然考不上,那就踏踏实实先过日子,于是海瑞选择先就业。41岁那年,他谋到一个福建南平县教谕的职位。教谕,就是县里管县学的官。这个职位高情商说吧是个官,低情商说吧其实就是个摆设甚至连品级都没有。而且明朝的教谕其实就是个闲职,每天去县学里晃一圈,做做样子就成了。因为,就没啥人来上课

因为在当时,最重要的是科考成功,至于你用什么复习方式就无所谓了,自己请家教、自学,还是来县学听课,没人管你

但是到了海瑞这就不行,他当了教谕之后,就非要管学生上课开始猛抓考勤。他愣是把一个闲得不行的单位,给搞得变了样。

海瑞就靠着这股劲儿打动了福建的学政朱衡。这个学政,就是省里管教育的一把手你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教育局长。

1558年,在朱衡的帮助下,海瑞升任淳安县县令。海瑞一到淳安县后,立马来了个大整顿因为海瑞一直把清廉正直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所以他上任之后就要把看不对眼的事情给改了。所以他要求淳安县的官,从上到下,除了正常工资,任何灰色收入都不允许。

但是明朝官员的工资很低,低到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而已。为了维持生活官场逐渐滋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灰色收入这也是朱老八没想到的事情。起初还没那么厉害,但是到了嘉靖时代,也就是海瑞刚参加工作的时代,官场贪腐已经很严重了,层层盘剥,层层送礼。淳安县的官儿们也都习惯了,突然来个海瑞这样的,突然让大家的收入直线下降,谁受得了啊。于是这帮人想海瑞一个教训于是来个集体罢工,大部分都开始称病请假不上班但是海瑞一点都不怵,你们爱来不来,爱干不干,就算剩我自己,工作也照样干,自己写公文打杂让家里的老仆来做,自己办案让自己老婆来县衙做饭大伙一看,得还是回去吧,最终罢工失败。

到了1561后,海瑞因为政绩不错,本来是要升任通判的,但是他平时实在是得罪了太多同事,而且是还得罪过一个叫鄢懋卿(这仨字念“烟茂青”)的盐政,所以在升职的节骨眼儿上,被人下了绊子。于是海瑞升职失败,平调到兴国县又当了3年县令。

1564年,海瑞49岁,朱衡又帮了他一次。这时候朱衡已经做了吏部侍郎。朱衡欣赏海瑞,这回干脆将他调到京城,做户部云南司主事,这是一个6品京官。海瑞到了京城后,彻底被震惊了。以前他在地方上,本以为够黑暗的了,这回到了京城才知道,地方那些算什么,京城的水才深京城才是最黑暗的地方。皇帝整天窝在宫里炼丹修仙嘉靖是这这样的,天天就梦想长生不老,根本不好好工作朝堂内更是各种黑幕和腐化。把正直廉洁当成人生信条的海瑞,哪能忍得了啊!于是,这哥们做了个震惊世人的举动。

买了口棺材,让人抬着,然后进宫呈上了一封《治安疏》这玩意的内容,简单说就是骂皇帝。从工作到生活,再到品行,从各个方面,从各个角度,基本上360度无死角攻击嘉靖臭骂了一顿,什么沉迷炼丹啦,不上朝啦,失职啦,生活奢侈啦,沉迷酒色啦,最后甚至连皇上生孩子太少都遭到了痛骂。

嘉靖看后龙颜大怒,整个朝廷也爆炸了。虽然说嘉靖确实不算个好皇帝以前也有过大臣劝谏的,但基本都比较委婉,这次实在是过分了,哪有这么骂皇帝的呀。而且这事儿一下子传开了,闹得非常太轰动,这就让嘉靖有所顾虑,就算气得够呛,也没有杀海瑞,只把他下了大狱。

把海瑞扔进大牢几个月之后,嘉靖坐不住了。一想到《治安疏》就想到里面那些痛骂自己的句子,然后又想海瑞那个高傲的表情,然后是越想越气然后一琢磨,不行,还是得宰了海瑞这时内阁首辅徐阶站了出来,劝阻嘉靖:“陛下您可不能上了海瑞的当啊,他就是谋划好了,故意激怒您,这叫“以死求名”。您要真斩了他,就中了他的计。到时候他名垂青史了,您可就留下千古骂名啦。”就这样,在徐阶的帮助下海瑞的小命保住了。但推举他的朱衡可就倒霉了。

1566年的12月,嘉靖皇帝驾崩,隆庆帝继位。新皇登基后,徐阶立刻开始运作,于是海瑞很快就被释放了。这回海瑞不仅被放出来了,还官复原职,一路升迁,当上了尚宝丞这是个负责管理皇帝玉玺、印章的官职,你可以理解为现在企业里的公章管理员。当然,海瑞升迁可不是隆庆喜欢他,而是徐阶在后面的帮忙。

1569年,海瑞在徐阶的支持下,已经升到了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还外放应天巡抚。明朝的应天府,大概就是现在江浙、苏州、上海一带,是当时最富庶的地方。海瑞赴任应天的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应天的轰动。主要是这老哥的大名实在太响亮了,他那套严明的做事风格,那些特立独行的光辉事迹,传遍全国。

应天的官员富家大户们,都快吓死了,基本都是一个反应,这海瑞一来以后还能有好日子吗?结果等海瑞来到应天的时候,衙门的官员竟然有一多半都离职跑路了,富家大户则是家家闭户。

海大人还是那副做派,我不管底下人怎么样,反正我自己该怎么开展工作就怎么开展。

海瑞上任应天一共干了两件事,一是鼓励老百姓来告状,解决了上万件诉状;二是揪着那些地主们,让他们把霸占的田地给退回来了。然后他这个应天巡抚就被撤职了。至于原因嘛,说他是自己作也不为过这个待会再说。海瑞被撤职之后算是心凉了,然后就回老家隐居去了。

1585年,海瑞已经72岁了,这时候的皇帝已经换成了万历。

也是这一年,万历竟然亲自批示,让海瑞出山,去南京做吏部侍郎。明朝最初的首都是南京,后来明成祖迁到北京,但是迁都后,南京的还留了一套中央行政机构,算是明朝的第二首都。海瑞到了南京之后,再次引发轰动,那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啊,不为别的就是万人空巷看海瑞。因为大家都想看看这位海青天长啥样儿。

海瑞一看老百姓那个热情啊,非常激动,内心在不断思考着自己不得志这么些年了,这回新皇帝可算是对我青眼有加了,我可要老当益壮,再努力搞一把事业。但真正上任之后,海瑞却大失所望。

因为我刚刚说过,南京当时是第二首都。但南京的这些机构基本就是个摆设,因为皇帝在北京办公,南京的行政机构都是备用,而且官员都是那些不得重用或者不受待见的人,才被扔到南京。海瑞就开始没事找事做,不断万历写建议信,但是都没有任何回响。海瑞失望至极,想辞职,但又批,反而还给他升了个二品官。

其实,万历只是图个名声而且,海瑞只是他赚名声的一个工具。因为海瑞在民间的声誉极佳,受百姓爱戴,把这样一个人物请出山,摆在显眼的位置上,即使海瑞啥都不用干,万历想要的效果也达到了。两年后,海瑞怀着不甘病逝了,享年74岁,临终时,全部遗产只有20两银子这就是大人传奇经历,那么回到正题,就是为啥海瑞这种人得不到重用。

其实,当时的明朝正处于一个改革的时期,因为当时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正在大刀阔斧搞改革在这个时候用人,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海瑞刚直不阿,是个好人选,特别适合跟着张居正干事业。尤其是徐阶徐大人,是非常看好海瑞的,要不怎么会费尽心思救海瑞。

其实徐阶早在退休前,就物色好了海瑞,原本就是让海瑞留在京城。徐阶的计划是,自己退休后,让徒弟张居正接自己的班。让海瑞当张居正的左膀右臂,协助张居正干大事。结果老张上台后,直接把海瑞给踢得远远的。老张这么干,是因为他早就看透了海瑞的本质,看透海瑞根本不适合跟着自己干事。

为啥这样说,因为海瑞的性格非常极端,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人。工作上他极端、偏激不论到了哪个地方,着重抓的总是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儿,什么有没有迟到早退啊、没有拿回扣这种的。按的逻辑,你只要考勤不行,有灰色收入,我不管你工作能力怎么样,你就是不行,我就容不下你。

再次是遇到打官司的,不论实情如何,肯定都判穷人赢,按他的逻辑,不论如何,富人就是没理,就是得赔钱给穷人。你说你做个地方官,抓当地的发展,抓当地的经济,让当地富起来,大家过上好日子,这才是主要的。偏放着大事不抓,把精力全放在这种地方完完全全的本末倒置。

生活上,他也是将这种极端贯彻到底。因为是寡母养大的,所以海瑞对母亲非常孝顺当然孝本就是传统美德,但是到了这里就成了那首著名歌曲——《听妈妈的话

而且遇到婆媳矛盾,咱们的大人肯定是毫无条件护着老妈的。于是,海瑞的第一任第二任老婆都让他给休了,第三任老婆抑郁而死。你说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跟人和谐共处呢?

其次是海瑞缺乏团队意识和政治头脑,这里就要结合前面说的被应天府撤职的事了。海瑞到了应天后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退地运动。

啥是退地运动?在明朝后期的时候,土地兼并很严重。简单说就是皇亲国戚、勋贵之类,还有什么有权有势的,去侵占百姓的田地。退地运动,就是让这些人,把侵占的土地还给老百姓,可以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在退地的过程中,海瑞发现,有一对徐氏兄弟,侵占的土地数目最多,而他们徐阶的儿子。徐阶是明朝的名臣,他扳倒了奸臣严嵩,做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还将严嵩时期的弊政给纠正过来,并且提拔任用了不少人才。总的来说,是个有能力、并且衷心为朝廷做事的官。估计儿子侵占土地这事他也是不知道的。

海瑞于是秉公处理,不徇私情。他立刻给徐阶写信,让徐家把地退了。徐阶看到信后表示没问题OK!侵占土地违法,我一定让儿子退地。于是徐家主动退了一半的土地。海瑞非常不满意,表示:必须全部退,就算你是我恩人都不行。

于是徐阶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不肯让步。这时候徐阶的政敌高拱知道后,大喜过望实在太好了机会来了!大力支持海瑞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一定要把正义进行到底,还上疏弹劾了徐阶不退地的事儿。

这一下可就闹大了,徐阶只好把地全给退了。这时海瑞天真的以为,地退了事情可以完美落幕。可紧接着,高拱借着退地这事儿,鼓捣着朝堂上大大小小的官员,集体弹劾徐阶教子不严。最后,徐阶所有田产都被没收了,俩儿子充军发配,徐家的房子也被人给烧了。然后,海瑞不清不楚地就被撤职了。

其实现在看就能很明显发现,是海瑞被人当枪使了,而且还是那种用完就扔的那种——一次性武器。海瑞其实本身是一个没有团队意识的人,他一直匹夫之勇在冒进封建社会的官场,是讲究阵营和战队你想做到单打独斗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基本不太可能

徐阶看好海瑞,救过海瑞,提拔海瑞,不管海瑞承不承认,徐阶都成了他的靠山。在其他阵营看来,海瑞就是徐阶的人。

结果海瑞反过来和恩师的敌人站在一起,对恩师赶尽杀绝,最终导致高拱借此斗倒了徐阶。海瑞的想法幼稚且单纯,他想的只是想方设法收回非法土地,还给农民,丝毫没有政治阵营和政治斗争的概念。虽然说追回土地是正确的,可追回的方法真的很重要。

海瑞就像一个丝毫不讲究职场规则的愣头青,横冲直撞。最后换来的结果就是卸磨杀驴,革职回家。

然后海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当时的大环境却不适合他到了明朝中期,朝廷积弊众多,官场黑暗不堪,贪腐成风,国家财政困难,勋贵侵占土地,税收收不上来,军事薄弱,边境混乱盗贼频起

海瑞认为,自己是这个浊世中,唯一一个清醒的人,他居高临下地看着这些同僚,看着朝廷,他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愚蠢,认为他们无知,敌对他们。当他得不到重用的时候,他给朝廷上了一封奏疏,上面写:“举朝之士,皆妇人也。”也就是说,他把全国官员都骂了,骂他们全像妇女一样。这话搁到哪个朝代都不是啥好话,骂的也算挺狠的了。

海瑞认为,凭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清廉正直,大公无私、舍身忘我,就一定可以改变现状,扭转局面。但实在是太太真了,他的努力对时局没有任何撼动作用。况且看清时局,想改变时局的人也不止他一个,张居正也是其中之一

但是人家老张一点都不理想化,人家是用尽手段先夺取了实权,然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张居正的私德肯定是比不上海瑞的,但是张居正办的事儿可比海瑞多了去了而且还是对明朝真正有用的事。所以仅仅看清时局看清问题所在是不够的,关键需要的是,有效解决问题,然后改变时局方法

而海瑞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只能局限在自己的设想中,并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干实事儿算是一种理论性的人才吧。

最后一点就是业务能力实在是有点不敢恭维。虽然从古至今都流传着什么海瑞明察秋毫秉公执法,审理冤假错案的传奇故事等等,头倒是很响但真正的实际能力是这样的吗?

历史上的海瑞,在任期确实审理案件加在一起达到好几万,名副其实的劳模。但是这些案件的质量,确诊的是不敢恭维

海瑞应天府上任的时候,曾开展过简化告状过程,鼓励老百姓告状的活动。当地老百姓一听高兴的、激动的于是每天都有成千的人来府衙递状纸,最多的一天,竟然收到了3000多张状子。他在应天待了半年,竟然接到了几万件案子。

面对如此巨大的案件量,海大人还真是敢接,而且一件不落,全给审理结案了。他之所以敢接而且工作效率如此之高,是因为他有一套“审案技巧”。

这套技巧总的来说就是,谁穷谁有理谁辈分大年龄大谁有理。所以他根本就不讲什么审案的技巧,什么找证据线索拉证人问话这样的,因为他觉得没必要,穷人肯定是无辜的,有钱的肯定是罪恶满盈的,长辈肯定没错,有错的一定是晚辈。就在这样的逻辑下审理的这几万件案子,很难保证里面的冤假错案概率很低

总得来说,海瑞确实是一个清廉正直的道德楷模,是一个劳模,却并不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不仅不能干大事,他连最基本的职场规则都不遵守。

这样的一个人就是一个不讲武德,横冲直撞而且毫不顾忌的愣头青。这种人做的队友,那简直团队的噩梦,保不齐惹事了你还要去捞他、救他。而且在为人处世上还会得罪同僚,给自己的队伍树立更多的敌人简直游戏里的嘲讽怪。同时他会得罪其他成员,影响团结造成内讧,更可怕的是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无差别攻击伤到自己人。所以这种人得不到重用也是很正常的,但他的名气却不能让人无视,所以最好的法子就是找个闲职供着,赚名头。就像现在某些企业会请一些名人或者教授啥的来做嘉宾或者股东,不需要干啥事充个门面就够了,毕竟你门框子好看也是可以吸引人的。


海瑞的“青天之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