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纪录片25《王莽改制》

2021-10-09 10:45 作者:黎不开探花6  | 我要投稿

唐代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这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它描绘了从西汉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的700多年中13位帝王的形象,这其中甚至包括割据政权的刘备和孙权,但有一个王朝的帝王却被忽略和轻视,他就是的皇帝王莽,建立于西汉与东汉之间的新仅存14年,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的王朝,然而,人们对新忽视并不是因为其享国甚短,因为与新相比,秦朝也不过15年,在历史上,新朝显然无法与秦朝相比,新朝的皇帝王莽更是被后来的东汉史学家班固定性为篡汉的奸臣,这一观点几乎为后代所有的史学家所引用,人们不愿意把这个时期称作新,而称作新莽,直到近2000年之后,人们才重新审视这位新朝皇帝,胡适等一些近代学者开始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那么王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王莽所建立的新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政权?

河北省邯郸市 大名府故城

大名县老城位于现在河北省大名县的东部,公元前45年,王莽即出生于此,也许因为历史中并定位莽篡位的缘故,这里与其他帝王故里不同的是,它既没有这位帝王的祠堂,也没有塑像,只有在大名县的方志馆才能找到关于王莽少量文字记载,在大名县志里面记载了王莽的家族历史,王莽的出身非常赫,所在的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先后有九人封侯,人担任大司马族中之人多生活奢靡意气骄横

河北省大名县方志馆 《大名县志》

只有王莽早年丧父当时名儒沛郡陈参学习礼经》,如同一位普通的生,在当时王莽良好的品行受到很多人的赞誉,这他出人头地奠定了舆论基础,大将军王凤王莽的伯父生病时王莽精心护理几个月,不解衣带,以至于蓬头垢面,令王凤深为感动是当朝的重臣,临终前特地向皇帝推荐了王莽,公元前22年24岁的王莽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即服务皇帝左右传达诏命的官员,历史上对王莽做黄门侍郎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但是,这段时间对王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在他任职期间,认识了同朝为官在天禄阁校理图书的,刘自小跟随父亲刘向整理校勘皇家藏书,接触到大量新发现的用以前文字书写的没有立于官学经文,他深深感受到这些经文好恶与圣人同纠正已逐渐僵化的今文经学的弊端,这些经书就是古文经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是得到朝廷认可并且得立学官的经流派,古文经学则是传承脉络不清晰经文或藏于秘府或流行民间未得立学官的经学流派,到西汉后期,一些学者开始反对今文经学垄断官学认为今文经学论排森严,压制和排斥其他学派蜕化既得利益者的工具。不仅如此,今文经学还肆意的曲解经书的含义,使其成为现实政治的附庸,导致人心的混乱,当今文经学越来越陈腐、保守时,在野的古文经学则展现了勃勃的生机,正是在这个时期,也正是古文经学将王莽和刘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孙晓

孙:西汉末年的时候,刘歆和王莽恰恰两个人在这方面找到了契合点,两个人的年龄也差不多,爱好也差不多,对社会治理的这种理念,寻找社会治理方法的途径也是一致的,所以这两个人就是开始从这个古文经学中去寻找一些新的社会治理的一些办法

王莽刘歆,是古文经学的坚定支持者,这两位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他对西汉末年混乱的社会秩序残破的国家制度极度失望,厌恶今文经学为政治的妥协,于是步调一致地以古文经学为基础,开始规划理想的政治蓝图,是设计师,王莽将成为实践者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孙晓

孙:可以说是王莽岭,他对这个经学整理,特别是古文经这些理论的书籍和一些理论的整理,刘歆做的非常多而王莽是这种新的这种古文经学理论的一个实践者,他是个政治家,他是一个理论家和一个政治家的结合。

王莽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由于贤能谦恭,其地位和声誉都在飞速提高,他的叔父王商上书,愿意把自己封的一部分让给王莽,此举得到朝野的广泛支持,王莽累迁至骑都尉及光禄大夫侍中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即便地位再高,王莽一如既往的礼贤下士,经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自己车马衣服去接济穷人,不管在民间还是在朝堂,都深受爱戴,公元前八年,王莽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此时的王莽朝的首领又成为学界的领袖,他与刘一起开始力促古文经学成为官学,这将会促成整个社会秩序的重大变革然而仅仅过了一年,汉成帝刘骜,刘奭和王致君之子,延陵)薨,汉哀帝刘欣,刘骜弟弟定陶恭王刘康之子,母丁氏)即位,丁傅两家外戚掌权,王氏家族受到沉重打击,王莽因此被免职避居新都今河南新野)杜门自守,此时,刘也受到了传统势力的顽固抵抗,大司空师丹等人诋毁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由于王莽已被免职刘歆失去了最有力的同盟,几乎被诛杀,不得已刘歆离开京城,几年后免去官职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孙晓

孙:西汉末年以后经学被少部分人所垄断,他们掌握了这种官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没有进入这个集团,没有取得这种经义解释合法性的这些知识分子,他就在社会上的地位并不高,甚至就像刘歆这样的人,他虽然是皇家档案图书的管理者,他也很难进入这种经学政治集团的核心。

王莽虽然免职回家,但并没有离开人们的视野,他仍是新都侯,一件事情的发生是王莽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一天,王莽的次子杀了一个奴隶,这在当时的士大夫眼中并不是一件大事,因为在当时奴婢的地位形成私人财产,可以被当作工具随意买卖,然而王莽本人却较真了,他认为奴婢的生命,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杀人就得偿命,因此他硬是逼着自己的次子自杀,这件事使王莽在读书人中的声誉迅速提高,官员为王莽鸣冤上书的数以百计,希望他再次回归朝堂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王启发

王:王莽的儿子杀了奴婢,然后他就是以命抵命,这个其实也还是表现出他的一种我们所说的大义灭亲,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践行自己的一个道德方面的标准。

此时王莽不只是一个道德楷模,更重要的是,人们从王莽的行为中看到了重整河山复兴社会的希望,西汉从开国皇帝刘邦开始经略国家,经过了文景之治汉武帝励精图治昭宣中兴之后,西汉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元、成、哀、平四个皇帝把昌盛的局面一步步糟蹋殆尽,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由于外戚轮流执政,宦官也受宠弄权,贤臣多被罢黜,留在朝廷内贪官污吏朝堂如此,地方上更加黑暗,地方官吏只要能结交上权臣,就能肆无忌惮加重对百姓搜刮盘剥,人口激增灾害频发也在加剧社会矛盾史料记载,西汉初年的人口不过1300多万,到西汉平帝时已达6000多万,人口稠密的关东与关中某些地区每公里平均多达千人以上,在生产方式没有革新的时代,人口的急剧增长,同样的土地已不堪重负,不能提供足够的粮食满足果腹之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孙晓

孙:社会暴乱,流民增加,灾荒,各种各样的问题非常多,社会矛盾也非常突出,那传统的今文经学拿不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那时一些有为的知识分子,像刘歆,像王莽,就开始从一些别的经典中比如说古文经学中去寻找一些可支社会政治治理的一些理论,并从这些理论中去找出一些社会治理的办法,也许就是在共同找寻新的理论支点和新的办法措施的这条路上刘歆和王莽走到了一起。

公元前二年,在众多官员的强烈呼吁下,王莽再次回到京城,一年后汉哀帝病逝王莽再次出任大司马,掌握了内政外交的实权,在他的建议下九岁的汉平帝刘衍)即位。公元三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王莽执政的地位更加巩固,他认为,改变王朝意识形态的机会正在成熟,王莽迅速组建起一个得心应手的班底,当然,王莽不会忘记志同道合的刘歆,将从地方调到中央,并特羲和这个新造的官名原来的意思就是传说的太阳神,这变成典儒林史卜之官,成为当时意识形态与学术文化的最高领导人,一个大规模的古文经学宣传运动在全国掀起刘歆与王莽同心协力罔罗遗失、兼而存之,将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立于学官,成为国家正统学说中的一部分,这意味着,长期饱受压制的许多儒生将有机会进入国家的正规编制,实现他们的抱负后来王莽又增立《乐经》并且将》《》《礼》《易》春秋每一经的博士增为五名,六经共30每一经博士领弟子360人,共有弟子10800人,此外广招通晓各种学问者,数千人来到京城,王莽要的天下英才,使古文经学昌明于天下,为此王莽在长安开始为学者建造一万套住宅,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在王莽的感召下,儒生和百姓纷纷投入义务劳动,经过10万人的奋力突击,一万套住宅竟然在20天就全部完工,不仅如此,王莽的恩惠也播及更多的普通百姓,他在长安城中造五个里,有住宅二百区,让流民居住,此时王莽希望能够建造一个能够造福于最大多数人的社会,王莽曾在上书中说,“古时侯时市无二价,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应将古制颁示天下,让臣民遵守”。这其实就是王莽的终极理想,他想要按照上古三代所遵行的唐虞之道建造一个国给民富而颂声作的小康社会,这种理想不止是让天下儒生为之倾倒,也几乎激励了各个阶层的民众。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王启发

王:王莽和古文经学的关系主要还在于提出用《周礼》的理论和制度来作为改制,建立了新莽政权的一个核心的理论依据和制度依据,这也是一种这个延续了西汉的经学政治的发展。

王莽复古《周礼》的一件大事,即是建明堂,立辟雍,明堂是周朝天子接见诸侯王公的场所,同时也是周礼的象征,在上海博物馆里收藏着一面王莽时期的铜像,他上面的文字印证了这一段历史。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 主任 周亚

周:这是一面王莽时期的铜镜,这面铜镜它的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在镜的内圈有一周的铭文,这个铭文最主要的几句话就是新兴辟雍建明堂,他当时是实行了一种复古的政策,他就要恢复《周礼》上的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建辟雍,明堂,这几句话就和我们文献上记载的王莽复古政策当中建辟雍的这个记录是相吻合的。

上海博物馆 王莽时期铜镜

汉代 官职 九命之锡

公元5年正月,诸王侯、宗室子弟上千人在新建的辟雍明堂举行祭祀大典,场面隆重而庄严,理想之光充斥在每一个人的内心,王莽正成为他们心中的圣贤,为此,九百名公卿大臣请求朝廷赐予王莽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命之锡,也由此改朝换代的大戏拉开了序幕。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孙晓

孙:九锡是古代君王对这些诸侯王有特殊贡献者,它表示对你的曾经做过的这些贡献进行嘉奖,凡是得到九锡的人后来都成为了这个篡位者,王莽被加封了九锡,他最后取代了汉。

太后命王莽暂代天子摄政,此时的王莽虽为假皇帝(代理皇帝),但权势几乎等同于皇帝,这引起了以刘氏宗室为主的反对势力的反叛,在顺利地清除这些障碍之后,王莽也许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成为皇帝的机会正在来临,即便自己不想篡位,但是如果想要从制度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自己宏伟的理想他就必须自己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于是他更加紧锣密鼓地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上天要将王朝授予王莽的氛围,它体现于各种祥瑞之中,在王莽摄政时,各种各样的符命祥瑞纷至沓来,朝野上下人们以各种方式劝王莽称帝,改朝换代,在长安求学的梓潼人哀章干脆做了个铜龛(kan一声),在龛里写上王莽是真天子,皇太后要顺应天命,还将王莽的八位大臣和他胡编的人与自己的名字共十一人一一写上,黄昏时分,哀章穿着黄衣,捧着龛去高祖庙,将它交给值班的官员,王莽得知后择日去高庙,将铜龛迎到未央宫前殿。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杜:王莽他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年轻人他是一个学术上面很有造诣,而且对人他能够礼贤下士,有很大的亲和力,所以不能说完全靠他的政治权术,事实上就靠他的人格魅力笼络了一大批人,不仅如此,接受他这个观念的儒生人数相当多,愿意让他改变这个就是公共舆论也是相当的强,就在这个情况下他才能够用他自己的方式,用《周礼》的方式来建国。

陕西省西安市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这里是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元9年一月十五日,正是在这里,王莽接受了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婴禅让后称帝,从假皇帝变成真皇帝,改国号为新。在中国的史书中,大多数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王朝的更替,而是将王莽的此举视为乱政篡位,然而,也有人认为王莽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登上皇位,这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从此时起,历时二百一十多年的西汉王朝结束,王莽的时代真正开始。王莽代汉而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做皇帝的先河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杜:他确实争取到了话语权,话语权的本身是力量,是权力,而这个话语权的权利也和当时政治发展有很密切的内在关系。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王启发

王:传统意义上认为他是逼迫汉室的人,比如说孺子婴年龄很小,然后就把权力让给他了,那么从现在的史书里边看确实没有看到刘氏政权里面有什么强力人物出现,来跟他争夺这个权利。

王莽在朝野得到最广泛的支持,用和平的方法接受政权,西汉王朝在平静中消失,一个叫做新朝的新王朝在平静中诞生,两大王朝的交接之际,几乎没有太多流血。王莽做了皇帝后,王莽雄心勃勃地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他的理想,在政治方面为了表示革故鼎新,王莽根据儒家的《经义》尤其是根据《周礼》将很多政府机构和官职改换名称,此外,他还根据古籍更改了秩禄之号,按照传统的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如果说政治上的改革就是形式上的改变,那么王莽在经济上的改革则更加全面而深刻,但也面临更大的风险。为消除西汉末年普遍存在的土地兼并的弊病,王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王田制,也就是恢复类似于周代的井田制,将全国土地国有化,不允许自由买卖,王田制本意是良好的,抑制土地兼并是要使人数众多的国家赋役负担者编户农民有田可耕,重建被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所破坏的经济秩序。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孙晓

孙:土地兼并在这些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手里以后,大量的平民因为没有土地而流离失所,变成了流民,这个社会就不会很稳定,王莽采取了王田,就是说所有的田都是国家的,所以说我就可以平均分配,你把这大土地所有者的田拿过来,你不是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吗?

山东省博物馆 绿釉陶厨佣

在推行王田制的同时,王莽又将奴婢改成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即改变奴婢与牛马同栏的地位,又抑制大量农民沦为奴婢,然而,这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麻烦,最后结果是上下不得人心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孙晓

孙:废奴就是把奴隶从大土地所有者手中要给他解救出来,一方面就是想削弱这个大土地所有者的这些集团的势力,第二个也使国家获得了更多的一些劳动力,也是因为政策做得不彻底。

山东省博物馆 粮囤画像

五均六莞政策也开始全面实施,五均即由政府统一物价,平衡市场供应,王莽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大城市设立了五均官,来控制物价暴跌,防止商人操纵市场,但由于缺乏官僚集团的支持,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贾来推行,这样反而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集团

山西省运城市 盐池

六莞就是由国家直接接管六项重要的经济事业,既包括酒、盐、铁器由国家专营,由中央政策统一铸币,经营山上水中的资源,国家要收税,这项政策真正的结果是养肥了主管官员,国家财政没有增加收入,百姓却负担更重。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 陶模

至于正当的商人、手工业者在官营商业体制下已无立足之地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孙晓

孙:这个想法是非常好的,包括五均六莞很多措施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他在实践过程中他就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包括这些具体的这种执行的官僚,这些阶层,政府要求是一套,他另搞一套。

在王莽的家乡大名县,如果很多人收藏有王莽时期的货币,这些货币种类繁多,只有真正的藏家才能分辨出它们当时的面值。

河北省大名县 王莽时期钱币

这是王莽改制前用的五铢钱,这其它的还有大泉五十,兵钱、货泉比较多,剩这其他的是五铢也不少。

上海博物馆 王莽时期钱币

王莽频繁地改革币制,他即位后,前后共进行了四次币制的改革变更发行了几十种货币,而且每次易币都是以新铸劣质货币代替质量较高的旧币,由于这些货币无信誉可言,所以在货币改革的期间物价飞涨,经济混乱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孙晓

孙:就像王莽的别的政策一样,它是经常变化新的钱来了以后,老百姓还没有熟悉以后就变了所以说他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理想与现实动机与效果之间正在出现巨大的污垢,王莽改革遇到了重重阻力与困难,而人口数量的激增,不仅是西汉末年的难题,同样是王莽必须面对的难题,为了管控阻力与不断暴涨的大量流民,王莽规定,凡是无业游民,每人每年罚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由政府组织强迫劳役,期间由政府供给衣食,这项政策同样是善意与有理想的,然而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于是王莽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青海湖。在青海省海晏县文化图书西海郡博物馆里,保存着一件王莽时候的重要文物,西海郡虎符石柜,虎符石柜是放兵符的柜子,这是王莽西拓疆域特派专员在青海湖畔设置一个庞大的石质信物

海晏县文化图书西海郡博物馆 馆长 李启录

李:王莽他雕凿了这个虎符石柜以后,表明了我的政权已经涉及到了我们西部草原。

青海省海晏县 西海郡虎遗址

西海郡虎符石柜是在海晏县县城约一公里处的西海郡遗址出土的,王莽根据古书有四海之说,胁迫羌人献出青海湖一带的土地,名义上如此,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强制移民,解决西汉末年人口暴增对关中关东地区带来的人口压力,任玉贵,对于西海的建立有详细的了解,谈到凑成四海的说法,认为不过是王莽托古改制的借口罢了。

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评选委员会 委员 任玉贵

任:当时王莽就想着在这个地方叫做羌海,就是羌人住的地方,于是他就派审查的人来到这个地方把羌人贿赂一下,拿了很多金银财宝,羌人见了非常高兴,他们就跑到青海湖以西地方去了,这个地方给了汉王朝,在这个地方建立了西海郡。

西海郡古城遗址目前保存完整,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四米,四个城门保存完好,城内还隐约可以看出隆起的墙垣所构成的三个方形或长方形的小区

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评选委员会 委员 任玉贵

任:这个工程相当浩大,除了主城以外,城里面还有设施,它有太守府,还有西部都尉府,除了这些官府以外还有一些兵营,还有筑城的民工,还有这些囚犯还要造,这一块地方当时那一块我们想象看还是非常热闹的。

为了缓解国内愈来愈尖利的社会矛盾,王莽还多次发动与四夷战争,其本意是通过外部的战争增强国内的凝聚力,然而在具体实施中,这些战争不仅没有起到冻结国内社会矛盾的作用,反而因强征暴敛更加激化了国内矛盾

河北省大名县 王莽堤

自然灾害同样加速的往往失败步伐,这是位于河北省大名县王莽堤,是为防止灾害而修筑的,实际上,这是一条宽约40米,高约两米的堤基,犹如一条长龙纵卧在大名县境内,残断连绵20公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汉代金堤遗址如今在堤上还能看到当年地汉砖。

大名县方志办 副主任 桂士辉

桂:他形成的原因是当时地面水比较高,他弄成这个砖坯之后,为了让他晾晒干,就在那边铲那个芦苇,铺那个席,把它放上边,这样一放就形成了这样的凹槽。

公元11年,正是在大名县附近的黄河魏郡河段发生了决口改道,黄河决口成灾,在汉代并不常见,但这次决口形成了改,在人口极为稠密关东地区大量耕地被毁,公元22年,各地农民相继起义天下溃畔,事穷计迫,王莽不得不废除王田、废奴、六莞之计,即以来不便于民诏令也都废除,这意味着改革的全盘崩溃,而王莽本人也将面临最大的困境。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杜:王莽在做这个大的文化运动,而且他有内在的政治含义,真正对他的理想能够认同的在很多地方开始有所质疑,时间那么短这有很大的关系,好大喜功了,在他没有得到这个地位的时候他是礼贤下士,他逐渐逐渐地表现出骄横。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孙晓

孙:他把事情做的太急了,把很多的政策同时,一个短时间内推出,这种政策之间、措施之间互相抵触的地方,第二遇到了阻力以后,没有办法,就变成了这种政策就难以执行,难以执行的政策就造成了更大的社会混乱。

最致命的危害往往来自于内部,王莽为核心的儒生改革集团的内部分化是对王莽最沉重的打击,在王莽代汉的过程中,刘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王莽做了皇帝后过于相信自己而疑心过重,对刘歆有了防备,弃之不用,由于王莽改革的全盘失败,原先的圣人王莽几乎成为全民公敌,人心思汉,民间出现了很多刘姓将再次称帝的说法,这位与王莽有着共同理想的经学家竟然参与废除王莽的兵变,公元23年7月,在兵变失败后,已经年过七旬的刘歆自杀身亡,这件事震动了朝野,也给新朝皇帝王莽以致命的打击。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孙晓

孙:一个有理想的人都是很寂寞的,有理想的人都是很孤独的,为什么刘歆死后王莽感到终日潦倒,因为他的这样一个知己都死了,一个本来和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实践都很契合的一个知己,最后也变成了他的反对者,你想一想,王莽到了晚年,政治理想破灭,政治的实践难以实行,他的孤独感和寂寞感是很强大的。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杜:对王莽的重新的评价是现代历史中间非常大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建国以来彻底改变,把这个制度彻底改变,这中间有个非常大的距离,你彻底改变的本身是一个断裂,而断裂也会带来尝尝是不可预期的不良后果,你不管你的理想多高,你当时所要处理的问题多尖锐,如果你想就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特别汉代经过那么长期的发展,那么多各方面地方的力量,那么多积累的资源,你都不管,这个我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急功好利,在很短的事件没有办法维持下去。

刘歆的年纪与王莽相仿,志同道合,西汉末年,当整个王朝都陷入腐败堕落时,正是刘歆与王莽一起建立了新朝的理论基础,力促王莽建立新朝然而在王莽军师外破大臣内叛左右无所艰难状况下,刘歆进行了最彻底的背叛,这包括了十年的情谊和共同的理想王莽从此深居宫中,读书累了,就靠几案而睡,似乎预感到了自己的悲惨结局,他的理想无法与现实相结合的,它的近乎梦幻的改革已使他走到悬崖,然而他并不甘心,他自以为怀着救济天下苍生的儒家宏愿,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即便有错,自己的本不错,他曾是那样的深得人心,直到现在,他仍然希望从古文经中找到出路和答案,希望上天给他重新来过的机会

但上天没有再次征服,改革集团内部分裂加速新莽政权的灭亡,各地农民纷纷起义,逐渐形成赤眉绿(lu四声)两股势力最强的义军而更始军的兵锋正直指京城。公元23年夏战火逼近长安,十月初二起义兵攻入宫门,大火蔓延,汉书紫色蛙声分闰位,把王莽篡汉说成紫夺朱,蛙声打鸣,此时的王莽穿上了紫色的礼服,将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给了上天,王莽最终死于乱军当中,在农民起义的凯歌声中新朝政权宣告灭亡王莽之死使家们的理想从巅峰坠落,他们的政治事件也戛然而止,好梦终究难以成真

然而,我们依然应该肯定,王莽作为壮志未酬的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中的应有地位,肯定他为克服西汉末年社会危机而进行改革的见识和勇气,肯定他为实现儒家构想的理想社会而做的大胆尝试,我们还可以从斑驳的历史记忆中,从儒家恢宏的理想和未取得成果的改革实践中找到一些经验,一些教训,让我们认识到,改革必须切合实际,措施得到贯彻有力,善始善终会认识到改革的艰巨与苦难,如此,我们将在历史的教训中汲取营养,成就我们自己的辉煌


中国通史纪录片25《王莽改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