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快过年了,又可以饱餐一顿了

2019-01-19 02:37 作者:苍茫随思远  | 我要投稿

转载源为百度百科

米团子简称“团子”,又称粘米团子[1],是中国湖北仙桃、洪湖、监利等江汉平原南部地区的一种美食,人们取其团团圆圆之意,把它叫做"团子"。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民间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把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看作是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团子”取代了汤圆的地位。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年辛苦劳作即将开始的最后一次大团圆,所以格外珍视。但这一天,当地不是象其他许多地方那样,吃元宵过节,而是吃一种名叫"团子"的风味小吃。这种风俗由来已久[2]。

米团子的材料有主料:大米,辅料:白萝卜、胡萝卜、红豆、绿豆、香干 、腊肉、粉丝、榨菜、 蒜苗、 盐 、辣椒、油、 姜、蒜、 胡椒、 鸡精加工而成。

中文名

米团子

别称

团子,粘米团子

主要原料

大米粉,萝卜、红豆、绿豆香干 ,腊肉, 粉丝 ,榨菜,莲藕,其他佐料

是否含防腐剂

主要营养成分

大米,腊肉,粉丝,香干

历史起源

在仙桃,素有“年小月半大”的说法,每到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必做粘米团子,吃过团子,这一年一度的春节才算过完了[1]。

  如果说北方的馒头寓意着蒸蒸日上,仙桃的粘米团子则是团团圆圆的意思。团子,跟汤圆一样都包有馅,都是圆球状,但团子比汤圆要大得多,即使是饭量大的人,也只能吃下三五个,肚子就饱了。团子一般用粘米做成,吃起来不像用糯米做的汤圆腻人[1]。

  元宵节大早,家里的主妇们都忙着做团子。“鸡屁股银行”年代,听老人们说,正月十五做了团子鸡下的蛋大,所以家家户户做团子、吃团子。那时,元宵节过早吃团子,晚餐是吃正月十五团年饭,老家过十五团年也放鞭炮,到祖宗坟墓里上灯,孩子们打着灯笼赶“毛狗”在房前屋后玩耍,晚上有戏班子演唱沔阳花鼓戏、沔阳皮影戏等。正月十五这天,龙灯、狮子、采莲船热热闹闹地赶收场,到了晚上就没有了。元宵之夜,仙桃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

  刚出木甑的团子散发出清新的米香,特别是腊肉、腊干子、莲藕做馅的团子,咬开后浓香扑鼻,四处飘散,直令人垂涎欲滴[1]。

粉条豆干馅
蒸好的米粉要用生姜水揉搓
豆干腊肉馅
成品


传说,元朝末年沔阳渔民陈友谅揭竿起义,夫人潘氏曾以"沔阳三蒸" (蒸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茼蒿)犒赏士兵传于后世。明初沔阳三蒸成为沔阳腊月三十团年时必备的主菜。后来有人把拌"三蒸"后剩下的米粉搓成圆团,内填菜馅,蒸熟后吃,特别有风味。这种制作方法,逐渐流传开来。人们取其团圆之意,把它叫做"团子",作为每年正月十五的团圆饭。

快过年了,又可以饱餐一顿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