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杂谈】简说猩红孤钻中的致敬和现实要素(二):收藏品Ⅱ

(本文已授权Bigfun社区独家发布:https://www.bigfun.cn/post/1597195。转载请标明出处)
No.033 维多利亚“废铁”勋章

首先,这个象征意义大于表彰意义的勋章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类似样式——英国大多是四芒或八芒样式勋章,不曾出现过十芒星样式。类似十芒星的勋章大多是两层五芒星叠加,多见于苏联时期;中国在民国乃至当代也出现类似设计的勋章,但这些勋章均与这枚“废铁”勋章有明显差异。

之所以要提到这个藏品,主要是该藏品介绍中提到了一个名为“达格达”的角色。该角色在苇草档案中亦借推进之王之口提到。
达格达说她有印象?那你去找达格达会比较好。(苇草 晋升记录)
结合相关背景,若猜测无误,这个叫“达格达”的角色的名称应出自爱尔兰神话中同名神祇、众神之父达格达(The Dagda/ An Dagda)。神话中的达格达常被描绘为壮硕憨厚、身披连帽斗篷、手持大棒的大胡子男人,兼具父亲、国王、德鲁伊多重身份,掌管魔法、生育、农业、力量、智慧等事物,能够控制生死、天气、时间乃至作物生长;其名字“Dagda”意为“善神”或“大神”,象征其在达努神族中至高的父神地位。


达格达的形象经常和北欧神话中的奥丁联系起来,二者被认为可能在原始印欧神话体系有共同的来源人物。但不同于奥丁的冈古尼尔,达格达的大棒(lorg mór/ lorg anfaid)具有武器、法杖、农具多重性质,既能一击杀死数名敌人、也能令荒原恢复生机。此外,达格达还有一把足以容纳两个成人的汤勺、一把能够纠正季节顺序的华丽橡木竖琴(Uaithne)、一口源源不断产生食物的巨大无底汤锅(coire ansic,意为“永不干涸的大锅”)、一头永远在生产生肉和一头永远在生产烤肉的猪、一颗长满各种果实的果树和一头能召唤整个爱尔兰的牛的黑色小母牛。这些宝物之中,最珍贵的无底汤锅与鲁格之矛(Spear/sleg of Lugh)、努亚达的光之剑(Sword of Light/ claideb/ claiomh solais))、命运之石(Stone of Fál/ Lia Fáil)合称“爱尔兰四至宝”或“达努神族四宝”(Four treasures/ jewels of the Tuatha Dé Danann)。
——但根据惯例来看,推进之王的格拉斯哥帮怕不是支娘子军,只怕达格达也吉尔不保。
No.034 莱塔尼亚荣誉勋章

又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勋章样式。这枚“莱塔尼亚荣誉勋章”是典型的星芒章与马耳他十字章结合的样式,这两种样式组合的情况多见于法德两国的勋章;但现实中,所有十字章均不可能出现将十字旋转45度倾斜放置的情况,这涉及到宗教和礼仪问题,除样式特殊、本身就是X形的圣安德烈十字(Saint Andrew's Cross)外,从未、也不可能出现将十字架倾斜放置的案例。


No.035 锈蚀的铁锤

与“锈锤”组织有关。-80。
No.036 四叶草化石

“四叶草”一般是“三叶草”的变种,而被称作“三叶草”的植物有很多;现实中爱尔兰的国花就是三叶草,英文以shamrock特指,但爱尔兰人自己都没有对“三叶草”的严格定义,很多植物都能被算作“shamrock”。根据这块化石来看,这株四叶草是豆科三叶草属(车轴草属)下学名Trifolium repens的白花苜蓿(white clover),也称白车轴草或白三叶草,是最常见的被称为“三叶草”的植物,特点是叶片中央通常有一圈白色纹路。白花苜蓿是优秀的固氮作物,广泛用于牧草、饲料,也可食用——你一定在野外、花坛或路边见过它。


No.049 残破合影

合影中的两个人是高普尼克和赫拉格。该照片同样出现在事件插画“高普尼克的回忆”中。


据赫拉格皮肤“歧路幻影”介绍,这身衣服是其担任血峰战役指挥官时的装束,而在该战役后,赫拉格脱离乌萨斯军界,由此可推测直到血峰战役前,高普尼克大概率都在赫拉格部服役。但高普尼克与乌萨斯纠察官相同的制服显示,他并非盾卫,应该是一名中层校官。


此外,由于目前无论是从原型还是游戏剧情角度,均无可断定血峰战役与乌萨斯东国战争为同一事件的直接证据,故暂无法推测高普尼克的大致年龄。
No.053 镶金骨骰

这是一枚二十面骰(20-sided dice/ D20 dice),为一个各面刻有图案的正二十面体。游戏体系中常见的D20骰子与美国巫师海岸游戏公司(Wizards of the Coast LLC/ WotC,另译威世智)开发的RPG游戏《龙与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 D&D)有关。在该游戏第三版发行时,巫师海岸游戏公司为其引入了“D20系统”(D20 system)规则,利用骰子点数大小进行“成功率检定”来判定某一举措是否成功、效果如何。D20系统一般由D20、D12、D10、D8、D6、D4等6种7颗骰子组成,利用不同骰子的数值可以计算几乎所有事件。由于巫师海岸公司以开放游戏许可的形式免费发布D20系统,这套极具变化性和趣味性的RPG规则很快传播普及开来,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游戏组成部分。


No.054 《大静谧》

为数不多样式更换、但效果和介绍均未改变的旧收藏品。画框进行了从HD到4K的重置(remaster),画的内容似乎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No.056 军团护心镜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这玩意儿根本不是所谓的“护心镜”,而是板甲(Plate armour)的胸甲(breastplate/ chestplate)。“护心镜式盔甲”,在英文中称Mirror Armour,直译为“镜甲”,指那些胸腹部或背部有一整块无弧度或弧度较小的厚金属板作为防护措施的盔甲,只有那一块金属板才叫“护心镜”。护心镜不一定非得是圆形,也有方形或近似门形等样式。早期镜甲分“四镜式”和“双镜式”,前者由胸前、背后、两侧四块方形金属镜组成,后者大多为两个大圆镜,有些会搭配一些较小的镜板。


护心镜和板甲胸甲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一个单独的部件,不针对穿着者体型设计弧度,可以穿戴在锁甲等甲胄外,无法为穿戴者整个前身提供保护作用;后者则是一套完整盔甲的组成部分,需要针对穿着者的体型进行适应性改造,只能穿在打底的锁甲外面、通过构件与盔甲其他部位连接,能够完整覆盖穿戴者前身的胸腹部。而即便是板甲胸甲,也不会做成此藏品一样棱角分明的造型,大多被打造为圆滑的弯曲弧形,以最大限度减少箭矢、枪尖、铅弹等强冲击武器对胸甲的破坏和穿透。


但是,这个藏品介绍中“护心镜这种过时的护甲样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确实没什么问题——一是护心镜本身防御面积及效果有限,在更完善的甲胄样式出现后,这种防御性能有限的落后甲胄要么直接被撇了不要、要么仅作为一种与其他甲胄组合的补充防御手段;二是现存的镜甲实物绝大部分都发现于亚洲及中东等地,欧洲范围内极少出土,仅有早期的凯尔特人和罗马人曾使用过。
考虑到现实历史中罗马曾征服高卢,藏品介绍中这句话似乎勉强可视为泰拉世界“高卢”历史往前推移的证据;但从多数角色的装甲设计特征来看,板甲胸甲和护心镜的概念混淆又让人怀疑是否有刻意为之的可能性——目前出场的着甲角色中,除逐魇骑士身着札甲、临光胸前穿戴现实中的“护心镜”或(勉强算)板甲胸甲外,没有任何一人穿着三次元正儿八经的盔甲;他们的装甲更像是量身定做的一体式紧身衣,或是某种高科技超级英雄战衣。也就是说,泰拉的盔甲样式和概念发展并不一定与现实一致,现实中的定义或许并不适合这个空气中都充满针眼的世界。


No.057 古旧的蒸汽甲胄

为数不多样式更换、但效果和介绍均未改变的旧收藏品。在第一次集成战略中,这一收藏品是个武装盔(Armet),现在则变成了一个头上带角的头盔与上身盔甲的组合——很可惜它没有漆成红色,不然说不定能让自律作战解锁三倍速播放录像的功能。

No.058 皇帝的恩宠

拆信刀一般并不会开刃、或不会磨得很锋利——对一把只用来裁纸的工具来说,太过锋利不仅容易误伤、而且也没必要。但这把属于乌萨斯先皇的拆信刀打磨得异常锋利、且极少用来拆信——猜猜它大多数时候被用来干什么?
另外,从这把拆信刀是“前任乌萨斯皇帝喜爱的日用品”、“大多数时候并不用来拆信”这两点,蒙在乌萨斯先皇身上的身份迷雾被进一步拨开了一层——有位与这名乌萨斯先皇相似的沙皇,他有一把铁头手杖,这把手杖大多数时候并不用来辅助沙皇遛弯;此外,这位沙皇和乌萨斯先皇的后继者都叫“Фёдор Иванович”——猜猜他是谁?

No.059 贵族刺剑

此藏品的介绍说对了两点,但也存在一个定义上的误差。正确的两点是,该藏品图示的这种武器确实较脆、且“刺剑”确实是源于现实中的法国;错误在于,严格来说图示这把武器并不是“刺剑”(Estoc),而是由刺剑衍生出的“护手刺剑”(Rapier)——后者更著名的称呼是“迅捷剑”。从样式上看,藏品“贵族刺剑”是一把非常经典的迅捷剑/护手刺剑,而非造型更近于长剑的刺剑。

刺剑源于14世纪的法国,Estoc是其法语名称,英语通常以Tuck对应指代。这种剑最大的特点是长、大且厚重(这使得多数使用者必须双手持握),但末端锋利且尖锐,能够作为长矛的替代品,在战场上主要起破甲作用。刺剑和由其衍生的迅捷剑均不能通过劈砍造成切割伤害,前者虽然剑刃较宽,但侧边并未开刃,后者则是剑术由战场技能蜕变为竞技技艺后的特化产物,劈砍能力进一步削减、基本只保留突刺伤害的能力。
刺剑、迅捷剑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刺剑作为长剑与长矛的折中过渡产物,仍保留了双手或单手剑的基本特征,仅在剑刃末端进行收窄和开刃处理;而迅捷剑继承自刺剑的无法劈砍的特征被进一步加强,剑身被缩窄以减轻阻力,但又不得不改变剑刃体积以减少断裂可能性(但不当使用和强外力冲击仍会导致意外发生)。由于其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单手持握、且较少用于战场,因此在护手部位进行强化,并逐渐开发出样式各异的艺术性护手造型。

有关迅捷剑、迅捷剑术及其现代化发展的产物,请参照往期文章:伊比利亚(上)
No.060 老近卫军之锋

“老近卫军”并不是在说该部队历史很悠久——这是一个专有名词“Vieille Garde/ Old Guard”,特指拿破仑麾下精锐老兵组成的军团,是拿破仑帝国卫队(Garde Impériale)和大军团(Grande Armée)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老近卫军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拿破仑任第一执政时期。1799年,拿破仑将原督政府近卫军和立法议会近卫军混编,组建执政近卫军,此后历经改革形成帝国近卫军(Garde Impériale))。老近卫军分为老近卫步兵和老近卫骑兵,前者由第一、第二掷弹兵团和第一、第二猎兵团组成,成员选拔相当严格,必须不超过35岁、至少服役10年、参与至少3场战役、敢于直面前线炮火,且有猎兵身高必须在5英尺8英寸(约1.73米)及以上、掷弹兵身高必须在5英尺10英寸(约1.78米)及以上的说法。老近卫步兵以其标志性的熊皮帽而著称,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几乎无往不利,被视为当时欧洲最精锐的步兵军团之一;

老近卫骑兵则由帝国近卫军中的掷弹骑兵团(Grenadiers à Cheval)、猎骑兵团(Chasseurs à Cheval)、皇后龙骑兵团(Dragons de l'Impératrice)和第一波兰枪骑兵团(1er Régiment des Chevaulégers Lanciers(Polonais))组成,有些研究者也把拿破仑麾下的精锐宪兵队(Gendarmes d'élite)和两个马穆鲁克骑兵中队(Mamelouks)划入老近卫骑兵范畴。这些帝国精锐骑兵在拿破仑的调略下驰骋,是拿破仑不败神话最闪耀的组成部分。



作为皇帝麾下最精锐且忠诚的百战老兵,老近卫军享有诸多身份特权。优渥的薪金自然不在话下,老近卫军最令旁人侧目的特权是“能够公开抱怨、发泄不满”——其他士兵若公开发表任何不满,均会遭受严惩,但许多老近卫军军官甚至可在皇帝本人在场时发牢骚。据说因与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对抗过于激烈难顶,老近卫步兵中的掷弹兵团还得了个“牢骚包”(les Grognards)的绰号。
然而,随着拿破仑风光不再,老近卫军也逐渐走向没落。莱比锡战役后,拿破仑流放厄尔巴岛,包括老近卫军在内的所有帝国卫队都被第六次反法同盟强制解散。尽管在拿破仑如闪电般归来后,忠诚的老近卫军迅速集结并参与滑铁卢战役,在战场上竭尽全力护卫皇帝、向第七次反法联军发动冲锋,但最终难以逆转拿破仑失败的结局。百日王朝于1815年6月22日垮台后,复辟的路易十八在8月发布废除拿破仑近卫军的命令,至12月时,所有的老近卫军都被解散。他们中仅有少数人被复辟的波旁王朝吸纳进军队和警卫,大多数老近卫军则因对先帝的忠诚而在监视下度过余生。

根据七月王朝(July Monarchy,即奥尔良王朝)时期的一些资料记载,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由圣赫勒拿岛运回法国时,许多尚在世的老近卫军穿上了第一帝国时期的军装,自发到大街上游行。老近卫军们哀悼他们爱戴尊敬的皇帝去世,同时庆祝这位皇帝最后的凯旋、并向世人宣告拿破仑帝国和老近卫军的最终谢幕。直到最后,这支叱咤欧陆的百战精锐仍贯彻自己的忠诚,簇拥着他们的皇帝一同走向历史的往日云烟,从此再也不见。
No.061 显圣吊坠

为数不多样式更换、介绍未变但效果被屠龙刀砍了的旧收藏品。第一次集成战略中,“显圣吊坠”是一枚小型子弹,效果为“所有我方远程单位的攻击力+35%”;而到了这次,这枚吊坠变成了一枚步枪弹,效果却从35%直接砍到了15%,直接变液压气瓶——合着“一寸长一寸强”在枪炮天使那不顶用。

考虑到罗德岛上萨科塔干员使用的枪械,第一次集成战略中的“显圣吊坠”可能属于Outcast或能天使,本次的吊坠则大概率与摸鱼天使安比尔有关——根据星数砍加成,能天使退环境证据或喜加一。

No.063 损坏的左轮弹巢

样式更换、介绍未变、效果提升(15%提升至35%)。子弹不一定一寸长一寸强,但射手一定姜是老的辣。

No.064 难闻的止血剂

样式与介绍未变、效果刮痧(24%降至20%),从深色透明包装来看,里面装的怕不是碘伏原液,但碘伏只能消毒不能止血;也可能是过了一年,气味没那么难闻,但药效也减弱了。建议下次直接捧着源石虫发酵原液嘬。
No.067 锈蚀刀片

【破甲】-5,【法术伤害】+5,附魔【破伤风】(Tetanus/lockjaw)。附魔效果包括乏力、肌强直、肌痉挛、瘫痪、死亡等。

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为绝对厌氧菌,大多在骨折、小而深的刺伤或刀伤、枪伤等较严重创口才能繁殖,因此若只是被纸片、干净无锈刀片等物品割出浅伤,只需常规处理伤口即可,多数情况不需注射疫苗;但由于破伤风梭菌在土壤中极为常见,因此若被土壤大面积擦伤流血,就要认真进行紧急处理,保险起见最好注射疫苗——“这片大地(1/1)”。
No.069 “复仇者”

——阿斯卡纶你是不是易溶于水?你可千万不能没有无名指啊。

No.070 制式防暴用具

按照人话来说,这就是根加装了电击或闪光功能的警棍(Baton)——防暴盾、催泪弹、防暴叉、防暴头盔、安全鞋、灭火器都属于制式防暴用具,谁知道你这“制式防暴用具”到底指哪样?但根据介绍中“自带施放间歇性致盲源石技艺的功能”,与其称之为电棍,不如将其视作闪光棒或信号棒。


No.071 皇帝的收藏

根据介绍,这是件与萨米人有关的藏品。考虑到现实中萨米人的居住范围,这应该是几块卢恩符文石(Runestone)。卢恩符文石是4-12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居民以卢恩文字雕刻的立石、石雕或建筑基座的总称,大部分都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且多数都刻于10世纪以后。北欧之外,英伦诸岛是符文石分布最密集的地方,这很大程度上与斯堪的纳维亚人(亦称诺斯人/Norseman)在9-11世纪对英伦地区的侵略和统治有关;此外在东欧亦出现过极少数符文石,一般认为与被称作“瓦良格人”(варяже/ Varangians)或“罗斯人”(Русь/ Rus' people)的瑞典东迁诺斯人有关。



考古学家大多将位于今天丹麦耶灵的耶灵石(Jelling stones)视为推动卢恩符文石雕刻的最重要案例和符文石样式的最经典参考。耶灵石共两块,分别由丹麦国王老戈姆(Gorm the Old,?-958?)及其子“蓝牙”哈拉尔德(Harald "Bluetooth" Gormsson,?-985/986)树立。后者为纪念父母、庆祝丹麦皈依基督教和纪念自己成为挪威-丹麦之王而树立大耶灵石,这一举动被认为影响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其他统治者和居民,卢恩符文石也因此遍地开花。但该风气大约持续一代后就逐渐衰退,只在瑞典一直延续到12世纪。



卢恩符文石大多在正反两面、或正面及两侧雕刻文字和图案,这是根据对耶灵石等现存实物的年代、内容等进行分析总结后得出的结论。据释读得知,所有刻有卢恩文字的符文石都是为了“纪念”,兼具记录某些重大事件的作用;纪念对象可以是生者,甚至还有炫耀功绩的自刻石,但绝大多数卢恩铭文都是为铭记逝者而被雕刻。

一般来说,完整的符文石体积都很大。“皇帝的收藏”并没有体现这几块躺在红色天鹅绒上的符文石的大小,因此不排除乌萨斯皇帝“等萨米人死了,直接坐帝国炮火中枢先兆者去坟头,疯狂地偷撅符文石”,然后带回家塞进库里、偶尔趴在上面抱着盘的可能性。
No.074 苍白花冠

根据介绍,这是“血魔仪式使用的花冠头纱”。据“生命被吮吸殆尽”来看,所谓“血魔仪式”应该指吸血鬼吸食血液的行为。“仪式”一词表明这种吸血行为大多具有一定的流程和行为规范,可近似理解为必须穿西装打tie、提前预约前往高档餐厅就餐,或是必须在食堂窗口排队领取餐具和饭菜后入雅座就食。
“非常地新鲜,非常地美味。”
No.077 “法术杀手”

“用噪音对抗法术”,典型的以毒攻毒行为。看来在莱塔尼亚,声音越大确实越占理。

No.078 舞者手链

“训练有素的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躲过陷阱,观众们鼓掌喝彩,全然不知有人刚刚与死亡擦肩而过”,与其说这是手链,不如说舞者是真实地“戴着镣铐起舞”。
No.080 苦行者泡芙

关于泡芙的起源,一直有多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现在市面上面包店常见的中间填充奶油的泡芙(Cream puff、Chou à la crème)与法式泡芙(Profiterole/ Prophitrole/ Profitrolle/ Profiterolle)已经有了较大差别。一般来说,Puff被用来指代美式的薄皮奶油泡芙,而Profiterole的另一种翻译“奶心巧克力酥球”表明,这种泡芙除了有奶油內馅,还会在外皮淋上巧克力酱。与国内常见的从底部挤入奶油的“充气式”泡芙不同,传统的泡芙大多是开口夹心式,有些还会添加各种花式佐料;根据地区和馅料的不同,泡芙的具体名称亦可能存在差异。



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泡芙“Profiterole”与出身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House of Medici)、嫁入法国的凯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édicis,1519-1589)有关。一般认为是这位日后毁誉参半的法国王太后的厨师发明了这种点心;但最开始泡芙的內馅并非奶油,馅料可能是肉酱等咸味佐料——与其说是甜点,不如说是用来填肚子的带馅餐包。


17世纪,最初的泡芙配方发生了些许变化。其形状被定为圆球形,且因外形类似卷心菜而有“Choux”、“Choux buns”的别称。从“Buns”可以看出,此时的泡芙仍属面包范畴,还未发展为现在常见的蓬松小甜球。直到19世纪,被誉为“法餐之父”的著名厨师安托南·卡莱姆(Marie-Antoine Carême,1784-1833)对许多传统菜品进行改良,才确定现在大众喜闻乐见的泡芙外观和做法;包括被称为“闪电泡芙”(Éclair)的长条状泡芙,据说亦出自此公之手。而若把闪电泡芙上面的巧克力酱换成焦糖,其名称就由“Éclair”变为一些人所说的“Bâton de Jacob”(“雅各布之杆”,一种旧式天体高度测量仪,现在一般叫十字测天仪或独脚罗盘支杆)。


当然,随着各种创新做法的出现,长条泡芙大多都以“Éclair”概之,用于称呼圆泡芙的“Chou”、“Profiterole”等称呼也没有严格定义和区分;具体叫什么,可能更多取决于糕点师的意思。
No.081 铁棍面包

法式长棍面包(Baguette),著名的美食界之矛,常年被热衷于战力比较者拿来与美食界之盾大列巴一较高下。



Baguette原先指代魔杖或指挥棒,现在基本专指法式长棍面包。没人知道这种能把人抽昏的面包是何时出现、何人发明的——有人说,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限价问题和限价法令造就了这种旨在让穷人和富人都买得起的面包;有人将其与拿破仑联系起来,认为拿破仑下令生产一种占用空间更少、更易携带的干粮取代圆面包,从而导致长棍面包诞生;有研究者认为在工业化时代,法国铁路工人必须携带餐刀切割面包。为防止斗殴见红,管理层迫切需要一种能用手撕开的面包,导致了法棍的出现;中文互联网上流传更广的说法则说,这种面包诞生于1920年前后,因为当时的法律禁止面包师在凌晨四点前上班,为确保早餐供应,面包师们遂发明出这种可预制并快速烘烤的面包。
尽管法国在1920年10月确有法律规定“禁止晚上十点至凌晨四点让面包糕点工人加班”,但长棍面包的历史可能比上述说法都要悠久。早在“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就已出现长条形的宽面包,18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细长条状面包,历经改进和变化后,至1920年才正式定型为现在称Baguette的长棍面包——塞纳省地区(Préfecture de la Seine)1920年行政行为汇编(Recueil des actes administratifs de l‘année 1920)的8月条目首次提到“Baguette”,该法规规定每条长棍面包最小重量为80克,最长不得超过40厘米,售价不得超过0.35法郎——这是法国首条针对面包规格和售价进行限制的规定;但现在,没有任何法令对法棍尺寸进行严格限制,因此法国各地的法棍在规格上可能存在细微的出入。

根据1993年《面包法令》(Décret pain)的规定,法棍的原料为小麦粉、水、酵母和食盐,其中小麦粉最多包含2%蚕豆粉、0.5%大豆粉、0.3%小麦麦芽粉。大多数法棍在甲板烤箱内进行烘烤,面包表面的葡萄糖融化后会形成类似陶瓷釉面的效果,视觉上让人觉得梆嗯,但内部还算松软;可如果将法棍放置几天,它就会变得表里如一地坚硬。这种情况下,没几个人会真抱着整根法棍直接啃,都是用刀将其切成薄片或厚块,或是掰碎后浸入汤中食用——或者不切,直接拿去轻轻敲醒那些“这个年纪怎么睡得着”的沉睡的心灵。

No.082 试制巧克力

就是2019年500万下载纪念活动时期奸商送的那款咥后即回60理智的咸蛋黄巧克力。


“尚未达到能作为商品面世的水准”——当初的邮件中,可露希尔提到她本想将这款“朋友给的”巧克力商品化,但因杜宾、卡缇等干员反对而作罢。反对的干员八成都是佩洛和菲林出身,因为猫狗无法快速代谢巧克力中的可可碱,而可可碱大量累计会引发呕吐、腹泻、肌肉僵硬、心跳加快、癫痫、心力衰竭等症状,并最终导致死亡。


No.083 高卢小圆饼

三次元商品名“法式小圆饼”(French macaroon)或“马卡龙”(Macaron),齁甜,吃了第一回、不会再想第二回——当初一杯浓缩美式就支撑我吃了一个。


和之前提到的泡芙一样,马卡龙也与凯瑟琳·德·美第奇有关——这种食物初诞生于意大利,后来随这位美第奇家族成员一同在法国安家落户。虽然看着和现在超市里卖的夹心饼干或蛋黄派很像,但马卡龙的主要成分是杏仁粉、糖粉、蛋清、糖、食用色素、乳酪或各类果酱(作为夹心馅)——要加两遍糖,这也是这种一口就能包下的零食甜得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阿拉伯人将谷物磨粉后制成的食物统称“Maccarruni”,这个词被意大利地区居民借用,成为意大利语中通心粉(Maccheroni)和马卡龙(macarone/ maccarone/ maccherone)的词源——传统说法认为,来自北非的穆斯林柏柏尔人(Berbers)在8世纪将伊斯兰世界的各种坚果点心传入欧洲,其中有一种杏仁蛋糕,在西西里被改良为将杏仁磨粉调糊后烘烤的馅饼,并在修道院间广泛传播,一般认为这就是意大利马卡龙的前身;
1533年,凯瑟琳·德·美第奇与法国奥尔良公爵亨利(日后的法王亨利二世)结婚,她的意大利厨师将杏仁糊馅饼的配方一同带到了法国。据1938年出版的美食百科全书《拉鲁斯美食》(Larousse Gastronomique)记载,1792年大革命时期,有两名在法国南锡躲避雅各宾派“非基督教化”运动(Déchristianisation,亦称去基督教运动)的修女(有些资料说两人属于加尔默罗会,但也有称二人属本笃会的说法;此外,部分资料提到她们的名字是玛格丽特·盖洛/ Marguerite Gaillot和玛丽-伊丽莎白·莫洛/ Marie-Elisabeth Morlot),她们烘焙和出售杏仁糊馅饼以换取住宿费,使这种修道院食品风行一时,两位修女也被称为“马卡龙修女”(Les soeurs macarons)。
但在当时,无论意大利马卡龙还是法国马卡龙都非如今的造型,仅是杏仁粉、蛋清与糖调成糊后的烘烤产物,没有夹心、没有特殊口味,也不太像馅饼,反而和传统款式的曲奇饼干没太大区别。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说法是,法国糕点品牌拉杜丽(Ladurée)是现代马卡龙的创造者,但这种甜点的具体诞生时间却有两种不同的迷惑说法:据拉杜丽官方网站上对马卡龙的介绍,夹心饼干式的马卡龙是皮埃尔·德凡康奈斯(Pierre Desfontaines)大概在19世纪中期发明的。这位拉杜丽的执掌者在两片杏仁粉与蛋清制成的酥饼间填充奶油、甘纳许(ganache,一种加入巧克力制成的奶油)或果酱,创造了现代意义上的马卡龙;但不少美食传记(如拉杜丽工作的国际著名糕点师皮埃尔·赫尔蒙的采访文章)和旅游指南都声称,马卡龙是皮埃尔·德凡康奈斯在1930年前后发明的——这类说法中的皮埃尔·德凡康奈斯被说成是拉杜丽创始人路易·欧内斯特·拉杜雷(Louis Ernest Ladurée,1836-1904)的孙子。这就导致现代马卡龙的创始者公认是皮埃尔·德凡康奈斯、但诞生时间却有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30年代两种说法的诡异局面。


但不管怎样,马卡龙以现代人熟知的样式出现了,而且因食用色素的使用而变为“时尚”与“少女心”的代名词,拉杜丽也成为马卡龙制作销售领域的巨擘。现在,马卡龙一般分基本遵循皮埃尔·德凡康奈斯做法的法国式、以及由法国反哺后自成特色的意大利式。二者区别在于蛋清酥皮的制作步骤,法式方法一般仅打发蛋清制成酥皮,而意式方法会在蛋清中加入热糖浆打发,结果当然是意式方法做出的马卡龙外皮能保持更久不塌陷、但甜度也会提升一个量级——当然,对于一般人来说,无论哪种马卡龙都算是甜到腻人。
顺带一提,在外文资料和网站上,有时候会出现“Macaron”和“Macaroon”两种拼写混用的情况,但这两个单词很多时候其实分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甜品。Macaron是马卡龙的法语拼写,这个单词转写为英文是Macaroon;但Macaroon本身有专门的指代对象,是一种犹太人发明的无酵甜饼,主要原料为椰子、杏仁、马铃薯、蜂蜜等材料,最初是犹太教逾越节(Passover/ Pesach)的充饥食物。因此,现在很多英语地区为区分两种甜点,更多直接用法语的原词“Macaron”来指代马卡龙。


有关这个藏品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其表面印制的百合纹样(fleur-de-lis)——虽然现在都叫它“百合纹”,法语“Fleur”和“Lis”也分别是“花”和“百合”的意思,但该纹样造型来源其实是百合目鸢尾科的植物(最可能的原型是鸢尾科鸢尾属的黄菖蒲)、而非百合目百合科植物,这一点从百合纹的花瓣就能看出。

在欧洲,虽然其他国家也会使用百合纹样,但该纹样一般被视为法国、尤其是法国君主制的象征。各种中世纪抄本将其与法兰克人建立的首个政权——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亦译梅罗文加王朝)联系起来,声称法兰克王国首位国王克洛维一世(Clovis I,466-511)加冕及受膏皈依基督教时,曾有天使降临为其涂抹鸢尾花油,从而让鸢尾花带上神圣的涵义;而由于鸢尾与百合外貌相近、后者又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使得法国王室开始频繁使用以鸢尾为原型的“百合纹”。

12世纪开始,法王大量使用百合纹,除将其作为权杖标志以外,还将王室纹章、加冕服图案都改为百合纹;尤其路易九世时期三花瓣被视为智慧、信仰与骑士精神的体现后,百合纹进一步成为集宗教与世俗权力于一身的神圣徽样。即便在卡佩王朝(Capetian dynasty)直系断绝、按萨利克法让位于支系的瓦卢瓦家族(House of Valois)后,蓝底平铺百合纹作为法王纹章的地位都从未动摇;百年战争期间的1376年,查理五世将平铺百合纹简化为三百合,这视作是“三位一体”和“君权神授”宗教思想盛行的证明。由此,直至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复辟波旁王朝、七月王朝那个鸭梨脑壳上位之前,蓝底三百合始终是法国王室雷打不动的专属纹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