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Energy: 石墨烯搭载单原子改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

研究背景
目前普遍认为碳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Carbon-bas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C-PSCs)是一种稳定且经济有效的光伏电池。然而,由于它存在严重的电极相关能量损失,C-PSCs的功率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ies,PCEs)一直相对较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连理工大学史彦涛团队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Michael Grätzel 和东南大学朱超在能源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Energy》上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Ti1–graphene single-atom material for improved energy level alignment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文章,报道了单原子材料(single-atom material,SAM)作为C-PSC背电极的应用。
本文亮点
(1)作者成功制备了Ti1-rGO(reduced graphene oxide,还原氧化石墨烯),并明确了Ti1O4-OH的构型,指出Ti原子是锚定于rGO的碳空位缺陷之中;
(2)采用实验和理论计算的方法证实Ti的引入能够极大地增加rGO的电子性质,从而能够有效增加C-PSCs的功率转换效率。
(3)Ti1-rGO-PSCs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25℃和60℃的1个太阳标准光照射下,未封装的器件在1,300小时内分别保持其初始值的98%(25℃)和95%(60℃)。
结果讨论
作者首先制备并验证了Ti1-rGO中Ti原子的配位结构。采用化学吸附的方法制备出Ti1-rGO样品,接着对rGO和Ti1-rGO进行了表面形貌的研究,从SEM和TEM图中可以看出,rGO和Ti1-rGO均是超薄,起皱,交错的薄片,都保留了石墨烯优异的柔韧性。电子衍射图可看出Ti1-rGO主要由层状石墨烯组成。在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图像中的亮点是Ti原子,可以看出Ti在在整个Ti1-rGO样品中呈均匀分布。此外,电子能量损失光谱(EELS)表明了Ti原子锚定在Ti1-rGO的碳空位缺陷中。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作者已成功合成了Ti1-rGO样品,并明确了Ti1-rGO的结构。

作者也对比了rGO引入Ti原子前后的电子性能。通过DFT计算,rGO的能带图显示带隙为0.3eV,说明rGO具有非金属性,不利于导电。而在引入Ti原子后,Ti1-rGO能带图中费米能级明显向价带移动,这表明Ti1-rGO已具有金属性,有利于提升电导率。rGO和Ti1-rGO的静电势和详细参数的计算表明Ti原子的引入使功函数(work function,WF)从4.04eV(rGO)大幅增加到了4.79eV(Ti1-rGO),Ti原子的引入大大提高了rGO的电子特性。

Ti1-rGO的各种电学性能的改进促使作者探索Ti1-rGO电极材料基础性能的改善是否可以转化为整个C-PSCs器件的性能增强。基于这一点,作者还研究了Ti1-rGO碳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C-PSCs)的性能和稳定性。作者分别使用了rGO和Ti1-rGO作为C-PSCs的电极材料,组装示意图如图3a所示。IV图显示Ti1-rGO-PSCs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密度(Jsc),填充系数,PCE,均超过C-PSC的参数,并接近于Au-PSCs。接着作者计算了在稳态最大功率点(MPP)处的串联电阻,rGO器件的串联电阻为7.0Ωcm−2,而Ti1-rGO器件的串联电阻为1.3Ωcm−2,rGO的串联电阻明显大于Ti1-rGO,这是造成rGO与Ti1-rGO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作者也对Ti1-rGO-PSCs进行了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Ti1-rGO-PSCs可以很好地解决贵金属电极(Au-PSCs)因腐蚀引起的不稳定问题。


总结
综上,作者报道了具有明确结构的SAM作为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背接触的应用。DFT计算表明,rGO和Ti原子之间存在明显的电荷转移,这大大提高了Ti1-rGO电荷传输材料的电导率。基于这种独特的背接触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现了高达20.6%的稳态PCE。此外,基于Ti1-rGO的C-PSC还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这项工作不仅为设计高效、稳定的电极材料提供了途径,也加深了对电子器件性质与化学结构之间相关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