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舜践天子位——凭什么就能禅让于他?
当年讙兜曾经进言共工,共工后来果然 放纵邪僻 了;四岳推荐鲧治水,果然没有成效;舜在南巡狩时还发现了三苗的叛乱。于是舜巡狩完毕向尧报告,要处理这三个加一族“罪人”。
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到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
他们既是流放惩罚,也是带着任务去教化四方外兼戍边的,后来唐宋的时候这玩意兴盛到了一个极点,没被贬谪到江南、岭南过简直不好意思写唐诗宋词;当然,开玩笑啊。

所以从尧晚期往后的时代开始,区别于“正统”中原地区华夏族的所谓“四方夷狄”也越发地呈现出文化相似乃至相同性来了。

尧在位七十年的时候“得到”了舜;又过了二十年,即九十年的时候“禅让”,由舜摄行天子政;八年之后,即在位九十八年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尧崩后又三年,丧毕,舜主动退让于丹朱,去了“南河之南”。但是呢,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于是正式继承了尧的天子之位,是为五帝之五帝舜。
舜于
帝尧六十年,二十岁的时候以孝闻名;
帝尧七十年,三十岁的时候被推荐为继承人;
帝尧九十年,五十岁开始代摄天子;
帝尧九十八年,舜五十八岁,帝尧崩;
帝尧百零一年(应为丹朱三年),三年丧毕,舜六十一岁从尧践帝位。
纵观我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史,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称皇帝,到1912年宣统帝溥仪退位,把所有皇帝算上,连溥仪同志这种的也算上,能活到虚岁六十的,不过三十余位。人家舜的事业,六十一岁才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