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初一语文怎么提高成绩?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有效?
一位江苏的家长问我,马老师,孩子初一,在读最好的班级。但是上了初中阅读理解感觉难度提升不少,导致孩子的语文成绩下滑不少!想问初一语文该怎么提高成绩?该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有效?
初一语文上册有一篇文章,我非常喜欢,第四单元13课《植树的牧羊人》,很多个清晨,我都会朗读朗读,感受这篇文章带给我的积极力量,让我开始美好的一天。
这篇文章,没有晦涩的词语,深奥的句子,就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是初中孩子都能看得懂的文章,但你真要他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个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可能没有几个孩子能说得出来。
我翻阅过资料,补充了更多关于这篇文章的细节

在某网站上还能看到改编成的动画短片,情节和画面更丰富,看完很受感动,我建议初中的孩子都可以去看一看这个动画片,甚至可以写一写读后感,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

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我就以这篇文章为例分享一下经验
在读任何一篇文章时,我都推崇用一个好方法“黄金圈阅读法”,就是以“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为框架,去对文章进行整体分析,这是一种整体性思维, 也非常适用于孩子对课文的预习和复习。
第一步:通读文章,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你能否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活在怎样的时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地点、处境等)?性别、年龄、身份、职业、肖像、衣着、表情、心理、动作、特殊情境下的行为选择等,无不烙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与性格特征。作者对这个人的态度如何?是认同、赞美、同情,还是反对、批评、讽刺?
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哪些人参与?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事件是个孤立的特殊事件还是那个时代普通存在的现象?这个事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怎样的人性选择?又给读者怎样的思考与启示?你认同事件中人物的选择吗?运用同理心,你选择事件中的一个角色,你将如何选择?你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有更好的选择吗?
景:是反映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交待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及社会背景特点。这个景在文章中有怎样的作用?
第二步:你能找出作者为什么而写的吗?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是要表达他对牧羊人的情感?还是要赞美牧羊人的品质?是什么品质呢?还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能找出文中的抒情议论句、中心句、反复句以及过渡句吗?能不能找出对牧羊人的称呼词、副词、形容词呢?通过“三词、四句”,你能不能确定本文的中心思想呢?
第三步:作者是怎么写的?
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有没有用到以下这些写作手法?

孩子可以通过精读文章,还可以搭配查找资料、观看改编的动画片,弄懂这三个大问题:
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
怎么写?
完成以上三个步骤后,然后再看课后的习题,自己是否能答出来。
再变通一下,出不同的题型,有没有难度?

家长肯定会说,不能啊。马老师,孩子还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有些阅读题是题目读不懂,有些是不知道正确的答题步骤,容易丢分。
对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当孩子对这篇文章做整体分析时,看看这三个步骤哪个步骤卡壳了。
第一步,能准确概括出内容吗?如果不能,那就无法进行第二步,怎么办?去学习概括内容的方法-“圈画阅读法”,可以进马老师的主页,观看我往期的视频,有非常详细的操作方法。
第二步,能概括出内容了,能找出文章的中心主旨吗?如果不能,同样去看马老师的直播。孩子如果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内容,找出文章主旨,证明孩子在读懂文章这一步是合格了,那在题目中出现的概括内容题和把握中心题,孩子基本不会丢分了,因为这种题型答案基本来自原文,从文章中找答案就可以了。
第三步,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往往是让孩子赏析文章,很多孩子往往就卡在这一步,阅读题中的术语都读不懂,什么是表达效果、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一概不知。那做起题来就懵圈了,毫无思绪啊!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没有积累阅读的核心概念和专业术语,知识体系是零散的,因为语文知识是一点一点地学,孩子自己是很难搭建起体系的。
如基础知识薄弱的的孩子,家长去可以去看看我的专栏“阅读理解知识体系”,希望能帮助到孩子。

所以,学习没有捷径,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定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意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