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之眼——世界应当被改造的原因

在柏拉图的视野里,什么是一把锤子?
当我们明白了柏拉图所阐述的“锤子”,
我们也就能够穿过柏拉图的瞳孔,
来到“理念世界”的后花园。

镀金的锤,生锈的锤或者是皇家专用锤,这世界上有无数种不同功用、不同材质的锤子。柏拉图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出“锤子”,前提是因为——我们在心中产生了“锤子的理念”。
那么什么是“理念(idea)”?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每一类事物都具有一种idea,这就是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是事物之所以为该物的依据。
比如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人的idea。并且,idea本身可以脱离任何感性事物而存在,甚至可以脱离思想而独立存在。
例如我们说“这匹白马,那匹黑马。”
这都是对马这个理念的摹仿,当我们谈论马的时候,我们可以抽象出一个“马”的本质,让它可以脱离于具体的马而存在。
甚至,即使世界上已经没有马了(或者根本不曾有过马),马之所以为马的理念仍然是可以存在的。
进一步说,这个理念并非仅仅存在于主观世界,它还存在于客观世界,甚至是可以脱离我们的头脑而存在的。
每一把看得见、摸得着、具体的锤子,其实都是对“锤子理念”的“分有”与“摹仿”。
所以,柏拉图得出——“每一个感性的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不完善模仿”。
在柏拉图的世界中有两种事物:
1. 存在于感官世界的感性事物。
2. 存在于理念世界的本质事物。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感官世界对应的是感官对象,而理念世界对应着思想的对象。
感性事物是只有用感官才能把握的。
理解这件事情也很简单,假如现在在我的面前有一面木质的桌子,我的任务是要把一个图钉敲到这个桌子里去。
可是我的手边并没有锤子,那么我就完全可以举起我的手表,把这个图钉敲进桌子。这时候我所使用的手表已然不能再称之为手表,对于此刻而言,它是锤子。
所以,锤子就是这样对人而存在的,就是理念。
所以锤子之所以为锤子,不在于它具体的形象,我的手表一点也不像锤子,但是我就把它做锤子使用了,这源于我心中有锤子的理念。

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
比如说木匠头脑中有一个床的理念,他也制作了许多床。他所制作的每一张床都在模仿床的理念。
但显然,只要是在摹仿,那么结果就有可能不完善,就有可能有缺陷。
理念世界总是比现实世界更加完善的,因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据,也是它的原型和要趋向的目标。
具体事物模仿了idea,而任何事物都是对idea的分有。这种摹仿说和分有说很清晰地将感官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关系表述出来了。
显然,理念世界显然是更根本的,因为它在逻辑上和时间上先于感官世界。然而,柏拉图虽然用了模仿说和分有说来解释理念世界和感官世界之间的关系,但是他却并没有向我们解释是如何分有和模仿的。
当我们有一点懂了什么叫柏拉图的理念论,于是它产生一个重要的结论——现实世界是不完善的,因为现实世界都是由感性事物构成的,而这些感性事物都是对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
天下没有一把具体的锤子可以宣称为“锤子之理想”,亦或者“锤子之标准”。
假如一个丹麦人举起来他们所造的锤子,向全世界各民族宣布这是唯一真正的锤子,这话很荒唐,不是吗?
所以感性事物都是对理念的模仿,而且不完善。
于是,一个重要的结论得以被揭示——现实世界的所有缺陷都来自于它跟理念之间的差距。
所以,世界应当被改造。

柏拉图思想成为西方的思想传统之后,人们开始拿理念来对比现实,进而关于改造世界的要求不断被提出来。
如果现实世界被发现有缺陷,那么我们理应对它进行改造,让它更接近于理念世界,这一进程所带来的结果被称之为“进步”。
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制造出了水压机,蒸汽锤等等更加先进好用的工具。
虽然形态上跟最初的锤子差别很大,但我们要知道这个进步谁带来的?是源与我们心中的理念。
每当我们用这一永恒的、完美的理念比照出现实的缺陷时,纠正与克服缺陷便带来了进步。
所以这也是到今天为止,西方学者们提出历史进步论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