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普林斯顿,我与mentor顺利会师!

【个人情况】
申请2020 FALL入学的美国研究生
北京地区某高校2016级本科生
GPA:3.8+
TOEFL:112
GRE:156+170
交换经历:美国某大学本科交换,课程全A+
科研经历:美国top20大学半年访问学者;本校校内两段科研
【经济学申请概况】
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毫无疑问在美国;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几乎很少有申请者能够在本科期间就有decent的论文发表,因此大多数申请者都是在努力增强和主流学术界有影响力的教授们的学术联系,来弥补身在天朝高校远离学术中心的先天短板。一般大陆本科生的申请途径有四种(按照个人推荐程度排序):
1)本科毕业直接申请(暑期科研和交换建立联系);
2)海外全职RA后再申请;
3)海外跳板项目硕士后申请
4)大陆硕士项目后申请
读完硕士项目是过去比较流行的方式,但是近几年被全职RA取代;硕士学位更高了,录取委员会对于申请者的要求也会更高;从二年级上完专业课到硕士毕业往往已经三四年的时间,学校会期望申请者在高级课程成绩、科研发表等方面有更有力的证据。而全职RA和教授两年期间会建立更强的联系,co-author的机会也更多,因此相比硕士反而更有优势。
而另一方面博士毕业之后还面临着进job market、评tenure的压力,年龄越大生活中需要料理的其他事物也更繁杂,因此总的来说,准备充分的条件下申请赶早不赶晚;我已经听说过有过放弃top 10 phd offer去做两年全职RA冲击top 3,但是两年后甚至top10全聚德的个别案例;也听说过读完两年硕士+三年RA之后依旧top 10全聚德的悲惨故事。
如果申请硕士,传统上博士申请比较好的硕士跳板项目如下:Chicago MAPSS,LSE EME,Duke Econ master,Yale IDE。申请RA的时候,个人总结有以下几个考量:1)尽量跟大牛去强校(一般RA可以上高级课程,名校的高级课程成绩更有说服力);2)一定要方向契合(做两年不喜欢的东西会很痛苦);3)提前打听教授以前的推荐情况(有的教授推荐人的能力与学术水平不符,或者指导学生较少,避免踩雷);4)人越少的组越好(此处不点名某超级大牛批发式招RA的风格,学生进去之后按照任务分组,两年期间真正能力提升很有限)。
【经济学博士后续发展】
博士期间,前两年学习硬核课程:令人闻风丧胆的三高课程,和多门field courses,确定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后四年则主要是进行独立研究,作出一定具有发表级别的成果之后,最后一年进入job market找工作。
博士之后的出路,大部分大致还是进入学术界,在高校拿到教职开始tenure track,六年之内发表出足够的学术成果评上终身教职。但是现实是,即使是top10的博士毕业生也有近一半难以在北美学术界找到心仪的AP职位(并有部分人被学术界伤透了心决定离开)。除了学术界以外,其他的选择还有国际组织和政府部门等public sector,例如美联储,世界银行,IMF,各国央行等,这些部门仍然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质,但是相比高校更多了政策建议的内容;此外,还有一部分人进入private sector,例如经济咨询公司,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等。
【我自己的情况】
我自己比较早就确立了要读博士的目标,因此基本从大一结束就规划好了四年每一步要做的事情,之后每一步都按着计划的步骤实施。
第一年,这一年疯狂组织和参加了各种活动/实践/旅游,体验了一把大学校园的生活;第二年,我上完了三门基础中级课,开始探索性地和老师做一些简单的项目了解研究过程。基本上完毕业需要的课程,给后面留了充足的海外经历时间;暑假花三周准备考完了GRE,解决了后顾之忧。第三年,修难度更大的数学专业课,修完了毕业所需要的必修课(除了政治课);第二学期DIY前往美国的大学做交换,拿到一封课程推荐信;上了两门数学课(分析A和常微分A+),一门高级课程(高级微观A+),一门大牛开的本研合上的领域课程(A+);第四年,从六月份开始在美国一个大学做访问学者,和教授们一起做研究。下半年开始准备申请材料,提交申请。十二月任期结束申请结束,于是放假到了现在。
世毕盟GGU的帮助
【梳理思路】
因为明确读博的时间较早,我大二就在学长的推荐下签约了世毕盟,之后分配了培训师和普林的博士mentor,了解全面信息后,之后的两年坚定按照明确不变的道路走下去,最终得意圆梦普林,和mentor会师。
【可靠信息源】
对于比较self-motivated的人,是一个遇到程序性可以去找到答案的良好渠道,解决了后顾之忧,心理上也更踏实。在申请填写网申,准备材料,以至于和导师交流出现困难的时候,我在GGU的mentor和培训师都能给予及时的帮助和解答,让我可以安心专注科研。感谢我在GGU的培训师姐姐不论时差、不论假期迅速的回复,感谢mentor专业和给力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