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蓟镇明军:大明王朝首都的最后一道防线

2023-09-29 00:02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并且与洪武元年一举攻克元朝大都,结束了元王朝对于中原一个多世纪的统治。此时中国北方的形势重新回到了汉唐时期。蒙元势力虽然在明初的打击之下损失惨重,但是和汉朝和唐朝一样,明朝的北方自始至终都是无法完全平静下去的。因此,加强北方边境的守备力量成为了明代统治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九年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这一举动的意义在于巩固北方边境,当然迁都这一举动在永乐初年就已经开始筹划了,在永乐元年将北平布政使司改为顺天府。朱棣迁都之后继续经营北方,到明朝中期在边境线上形成了九个大的边镇就是所谓的“九边”这九个边镇分别是: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偏头、固原、宁夏、甘肃、蓟州。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这四个:辽东、宣府、大同、蓟州。其中,蓟州镇是拱卫明朝政治中心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

明朝蓟镇所守护的地理范围内总共包括八府,府是明朝行政机构中位于布政使司之下的一级行政单位。这八府包括:顺天府、保定府、真定府、河间府、永平府、顺德府、大名府、广平府。顺天府府治就是今天的北京。从保定一直到永平,蓟州镇守护的地理范围是从今天的河北省西部一直到毗邻渤海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蓟镇本身又可以分为五部分:山海关区(永平)、昌平镇、蓟州镇、密云镇以及真保镇,所谓的真保镇指的就是今天河北的真定和保定方向。

今天依照《四镇三关志》对其进行逐个介绍。洪武元年,将永平路改为永平府下辖一州,其五县包括昌黎、乐亭、迁安、抚宁、义丰;蓟州领四县,分别是玉田县、丰润县、遵化县、平谷县,平谷县就是今天北京的平谷区,蓟州和永平二地都隶属于北平布政使司。檀州在明代隶属于密云县,密云县属于北平府。洪武四年,明朝在密云设立了密云中卫,密云中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永平卫领八个千户所;洪武八年建立的蓟州卫领五个千户所;洪武十年建立的遵化卫领五个千户所;洪武十一年,明朝又建立了密云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四年,大将军徐达建设山海关,山海卫领八个千户所;洪武二十年,明朝建设大宁城,置北平行都司;洪武二十二年,置大宁三卫。

洪武三十年,将密云守御千户所改为密云后卫,领千户所五个;洪武三十三年(实际上也就是建文二年)建设神武中卫于通州,领五个千户所,调至兴州右屯卫于玉田县,在遵化建立宽河守御千户所,在宝坻县(今天津宝坻区)建立梁城守御千户所;洪武三十五年建设通州卫。到永乐元年,将北平布政使司改为顺天府,将大宁城给予兀良哈三卫居住,将原属山西行都司领有五个千户所的东胜左卫迁到永平府,又将领有五个千户所的营州前屯卫迁到香河,在此之前营州前屯卫位于大宁。在遵化设立领有五个千户所的忠义中卫,此外,东胜右卫也位于遵化。

咱们之前提到过的,明初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兵制,类似于唐代的府兵制,每逢出征打仗,将领领取总兵大印,然后在各个卫所抽调精兵组建军队出征,战争结束之后,将领回归朝廷交还总兵大印,剩余兵将全部返回各自卫所。但是随着军事态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卫所军制的败坏,明朝最终演化出了以前卫所人员和募兵为主力的营兵制,这种类似于常备军的军事制度正式形成在宣德以后,但是其萌芽就可以追溯到永乐初年。永乐二年,明朝廷就在寺子谷设立常任总兵一名,九大边镇之一的蓟镇至此形成,同一年又将营州后屯卫以及兴州后屯卫调往三河县,营州右屯卫往蓟州,营州中屯卫往平谷,开平中屯卫往滦州,以上各卫均领千户所五个,原址均在大宁。

还是在这一年,明朝朝廷又建立了通州左卫以及通州右卫,二者合计八个千户所与之一同建立的还有蓟州的镇朔卫,领五个千户所。到永乐三年是永平一带卫所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调整,在这一年,朝廷把兴州前屯卫调往丰润,兴州右屯卫调往迁安,这两卫原先也在大宁,在抚宁县城设立抚宁卫,又在永平府设立武清县城。后来一直到了明英宗天顺四年,明朝廷设立三屯营,将蓟镇总兵的府衙迁到此地,三屯营位于今天迁西县的西部。到明神宗万历元年,明朝廷将领五个千户所的忠义中卫迁到了三屯营内。

再说蓟镇明军兵力:督府(总督)标下有左营主兵有1514人,辽东客兵991人还有大同客兵594人;右营主兵1235人,延绥镇客兵共计891人,保定客兵991人,共计6216人;振武营有官兵3017人;永胜奇兵营有官兵1085人;镇虏奇兵营有官兵2486人;辎重营有2188人。巡抚标下:左营官兵2500人;右营有官兵2593人;辎重营有2347人。

总兵标下有中军营,中军营有“额兵哨战军夜”443人,家丁352人,开路车兵190人,校乡通事48人;左营有官兵2679人;右营有官兵2833人;辎重营有官兵2006人;奇兵营501人;东路协守建昌营5432人;西路协守石匣营3291人。然后是各路分守:山海关营1401人,尖哨30人,夜不收30人;石门寨营额兵5634人,尖哨100人,夜不收400人;台头营、燕河营、太平寨营各有额兵3000人至4000人,尖哨50人到100人,夜不收100人到200人。

喜峰口营有2433人;松棚峪营有3312人;马兰峪营有5735人;墙子岭营有1506人;曹家寨有1742人;古北口有2774人;石塘岭有2965人。以上各营都配有100名到200名的尖哨,以及夜不收数百人。以上所有举出的兵数均为“额兵”,由于各种原因各地守军的人数可能会少于额定兵员。除此之外还有多个客兵营,比如“河大班军营”,“河”指河间,“大”指大同。该营额定兵力3054人,万历元年设置,设立游击一员,中军一员,千总把总官八员。以上就是蓟州、永平方向的明朝边军数量。蓟州以及永平府也是整个蓟镇的防御的主要的方向,可以说是明朝首都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根据明朝中后期的历史来看,这道防线并不算太靠谱。

最后说三个概念,第一个是“奇兵”,第二个是“客兵”,第三个是“班军”。所谓“奇兵”即“出奇制胜之兵”可以看作是明朝边军中的一支“救火队”,如果本镇或别镇有敌情,那奇兵便会出动增援,除此之外也是其驻扎地的重要守备力量;“客兵”顾名思义就是“在他镇为客之兵”,如一镇遇到重大边警那么他镇就会派兵来协助,因此本镇驻扎在别镇之兵就如同在别镇作客一般,所以称之为“客兵”;“班军”《明史》记载“班军者,卫所之军番上京师,总为三大营者也”实际上指的就是明朝朝廷在各地卫所抽调的精壮入卫京师之军,这些军人组成了京军三大营。但是在明朝“班军”一词并非指的只是京师的操班军,同时还指由某一地区调往需要重点防守之区域的各营明军,如上文所述蓟镇内的河间大同班军营。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蓟镇明军:大明王朝首都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