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怎么拍摄一个标志性镜头

2022-06-27 12:21 作者:剪辑师大露  | 我要投稿

通过构图揭示画面各视觉元素之间的特殊关系,标志性镜头可以传达出抽象的、复杂的及联想的意义。

一个标志性镜头可以“讲述一个故事”,其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比画面本身各元素的总和还要多。在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中有一个镜头,天行者卢克在跳望达度尼星球的日落。观众从中读取的信息比画面自身直接表现的要多得多。电影创造者希望观众可以从画面的各视觉元素中,特别是从这些元素的构图安排及象征意义中解读出更深层次的内涵。




因此,画面上“年轻人在看日落”这一具体内容,在观众脑海里形成了一个象征意义——“他觉得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要创作出这样的镜头有很多方法,但首先要梳理出影片故事的主题、潜在的意义及核心理念。一旦明确了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从构图上将其设计到画面中。

比如我们可以运用希氏构图法来特别强调画面中的某个元素,或者通过其他构图规律(如均衡/非均衡构图、三分构图等)让观众在各视觉元素之间建立起特别的关联。标志性镜头通常剪辑在具有特别意义的某一场戏或某一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如果安排在开头处,标志性镜头基本上是为后面的戏设定一个基调。

如果放在结尾处,标志性镜头通常是对之前的发生事情进行总结归纳。


常见的另一种处理手法是,在影片结尾处再次使用或重新创造某一标志性镜头,提醒观众,故事周而复始,马上就到结局了(这是画面体系中的常见技巧)。在拍摄一个标志性镜头时,我们要考虑画面中各元素的安排会传达出什么样的寓意。


我们的构图能配合好这场戏、这个段落或这部影片所发生的故事吗?提出质疑?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作个预示?对影片最终目的,但是在之前剧情中没有直接挑明的进行总结归纳?能否把这个标志性镜头单独从影片中抽取出来,并展示给那些不了解影片故事的人看,看看他们是否可以读解出影片的故事?

构图特点


标志性镜头不易被设计出来。但它可以非常有效地传达出复杂的、非语言说出来的、联想的信息。通过画面元素的精心安排,导演要在影片中探讨的主题会在这些标志性镜头里得以呈现。


这些镜头常用的构图方式为希氏构图法。让观众看到画面设计后能领悟出与故事相关联的含义。这是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里的标志性镜头。被迫嫁为人妾的颂莲(巩俐饰)碰到了老爷的长子飞浦(初晓饰)。虽然相遇很短暂,但这是颂莲自出嫁以来第一次与男子产生了情感连接,传统的“家规”一直限制着她的一举一动。这是他们分开时的一瞥,中间正好是老爷的房子,代表着两人之间心理上及象征意义上的巨大障碍。






技术因素


镜头


标志性镜头依赖观众自发地将画面的各元素关联起来,所以通常使用较小的光圈来拍出深景深的画面(保证所有内容都清晰呈现出来)。在室外阳光下用小光圈拍摄并不难(我们有足够的照度),但移到室内拍摄就需要大量的灯光了。如果是胶片拍摄,只要选择合适的胶片类型(见下一节内容),在室内实现深景深还是很容易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短焦距镜头,虽然会使画面有些变形,并且会从根本上改变画面的视野,但能拍出深景深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特殊镜头,如分像屈光镜,把背景和前景物体同时拍实,但要注意的是,画面的中间部分会有一个模糊的区域(两个镜片重合的地方)。我们还可以使用移轴镜头,这样在向z轴延伸的斜线上,就可以获得一个实焦区域。只是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只能沿着z轴安排事物,对构图的限制太苛刻了。

格式

为了拍出大景深画面,光圈要选择小一点,这样通过的光线较少,在室内拍摄时需要补充更多的照明来补偿。快速胶片比慢速胶片在成像时需要更少的照度,即便是小光圈,快速胶片也能应付。虽然可以将摄影机安排到离主体更远的地方,但对室内拍摄来说并不总是行得通,毕竟室内空间是有限的。

此时用标清或高清格式拍摄比较合适。多数民用或准专业摄像机的CCD都较小,很容易拍出大景深的效果。它们的镜头所拍出的画面尺寸较小,比那些大格式的镜头有更浅的焦距。

灯光

区分标志性镜头的一个方法是看它的照明设计。它的布光往往与影片的其他镜头有细微的差距,对观众的影响作用会更大,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本章开始介绍的两个例子就能佐证。在上页例子中所用到的自然光会产生长长的阴影。导演在拍这个镜头时要么选择在一大早拍摄,要么是在下午较晚时分进行,这样才能拍到那漂亮的桔红色光辉。在魔幻时段或接近这个时间拍摄会获得令人惊叹的效果,但我们能拍摄的时间往往会被大大压减。在黄昏拍摄时,如果选择的是高速胶片,拍摄可以一直持续到太阳落山,但使用数字摄像机早早就会出现噪点。标志性镜头的视野较宽,通过人工照明几乎是不可能的一—除非不用考虑什么成本。

要记住,魔幻时段并不仅仅是一小时(还可以再多出20~30分钟)!

怎么拍摄一个标志性镜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