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只有中国人会用这种方法来应对灾难

2020-03-27 18:22 作者:两眼发呆  | 我要投稿

本文写于2019年2月,值此全世界疫情肆虐的时刻,又和电影中的剧情有了微妙的相似之处。

“家”这个词,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是有特别的含义的,每年春节,无论你身处哪里,都会早早的计划,买上车票,大包小包,这个时候,再多的辛苦劳累,都不算什么了,一切只为了那个与家人团聚的时刻,这个信念已经深入我们的血液,我们的骨髓,永远无法磨灭。不过,要是有一天太阳急剧老化,迅速的膨胀,在一百年以内就要吞噬整个的太阳系,地球岌岌可危,世界都将毁灭,我们都将失去家的时候,中国人会怎样做呢?美国人一定会造出飞船,精挑细选那些人类的精英,逃出地球,在别的星球重建人类家园。

    我们炎黄子孙的做法是什么:刘慈欣的小说给出了一个方案:给地球装上一万多座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带着地球去流浪,去寻找新的星系,新的恒星,人类新的家园。

    作为凭借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带到世界巅峰的刘慈欣,他的小说我早就读过,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够电影化,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三体》《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旷世杰作,我想是很多中国科幻迷的心愿,直到2019年的这个春节,《流浪地球》上映了。

我看了四遍,没错,这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硬科幻电影,我在电影院看了四遍,这不算什么,据我所知,刷了七八遍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看这么多次,因为电影拍得精彩,是一部好电影,我愿意为这样的中国电影,为踏实,努力拍出这样电影的电影人,为了原作者也是电影的监制刘慈欣,导演郭帆,演员吴京,吴孟达,屈楚萧,赵今麦,李光洁等还有七千多名的制作拍摄者们贡献自己的一份票房。

  春节场的电影,往往都是一家大大小小,大人带小孩子一起看的,在看第一遍时我就看到全场的爆满,座无虚席,还有很多的小孩子,本还担心小朋友会看不进去,也坐不住,但从开始到结束,影院的所有人,无论大人小孩,没有喧闹,没有杂音,没有手机屏幕在影院中的突兀光亮,没有人提前退场,每个人,都安静的看着,看着电影中的人物,怎样拯救着地球,只有随着剧情发展,会有轻轻的笑声,压抑的抽泣声。结束时,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留在座位上,看完字幕,听完主题曲,走出影院,一时间感慨万千,但电影的信息量太大了,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还有电影中的细节,彩蛋,稍不注意就忽视过去了。就算看了四遍,我可以说还是不能完全注意到所有的细节,所有的情节关联,起伏。

  春节档的电影,一向是喜剧片为主要的类型,直到最近几年,多种国产类型片在国内上映,但作为电影工业发达程度的标杆:科幻电影,这可是中国的第一部,完成度还是如此的高,如此的精彩,完全可以计入中国电影史册的存在,同时,吴京,不管你喜欢与否,不管你对他的《战狼》系列欣赏与否,凭借《战狼2》与这部《流浪地球》,可能会是国内第一个票房破百亿的电影人,也会载入中国电影的史册。

 电影筹备了4年,写了流浪地球100年的编年史,2000个特效镜头,3000余张概念设计图,8000多幅分镜头画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我在以前的文章写写过,我对于一个艺术创作,无论是电影,游戏,还是一本书,看制作者是否认真,用心,有一点就是看有没有详实的世界观的设定,各种细节是否真实,是否符合剧情与故事的发展,甚至是在科幻片中,各种设定,各种细节,是否符合现实,符和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这种技术有没有可行性,有没有理论的基础,甚至是在将来有没有可能会实现。

    在视觉层面上,工业设计,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和好莱坞,和日本这样的设计大国差距较大的一个方面,我们的设计往往用在了古装,武侠,神仙,魔幻上,在重工业设计上差距明显。在这部电影中,流浪地球的工业设计是创造出了自己的体系,形成的自己的风格的,国外的科幻片之所以如此厉害,让人信服,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设定,会是非常的详细,真实。

    我不知道郭帆导演是不是在去美国考察的时候学习到了这点,总之,流浪地球的各种机械,服装,枪械,电子,交通工具的设计完成度如此之高,对于剧情而言就有了扎实的基础,这会让观众首先在视觉上相信眼前的这个世界。

    甚至从好莱坞传统的科幻设计中挣脱出来,走出自己的风格,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土味科幻朋克设计风格,不再是一味的模仿西方,或者随便的粗制滥造,在粗犷中彰显细致,又符合电影中低温极寒的工作环境的要求,这就是适合中国的暴力美学。

    简单介绍一下电影的细节和道具的设计。

 军用的外骨骼,和民用的有明显的区别,孔武有力,在肩部的圆环形灯甚至会用为负载的不同显示不同颜色状态,低负载蓝色,中负载黄色,高负载红色。

民用防寒服及外骨骼的设计,相对于军用更贴身舒适。

行星发动机,几易其稿,最后在银幕上给大家呈现出是这样高达十几公里的震撼巨大建筑,喷出的等离子火焰直刺太空。

但从外太空看来,却有如风中纤细的火烛,随时可能会熄灭。

  剧组甚至写出了《流浪地球》编年史。


冰天雪地中的北京及上海,以及在这种零下83º环境中工作的工程机械,也只有这样的粗犷设计,才能在这样的世界中工作。

电影中戏份颇重的重型装载车,行车电脑,各种仪表,长波,短波电台,让你确信,照这个样子你可以造出一辆实物出来。

  装载车怎样倒车呢,看左手上方的标牌,有车载后视摄像。

用方向球来代替方向盘,在影片的开头新闻片段中早就有提示:

 方向球能极大的减轻驾驶员的身体负担,可以让年纪较大的人来驾驶重型车辆,我觉得方向球可以降低司机的动作幅度,就像我们日常见到的那样,驾驶大型车辆,如公交车,大巴车,大型运载车,要转向会大幅度的抡方向盘,会很耗费体力,方向球可以方便快速转向,更轻松准确的操作车辆,球心能大致定义车辆的运动中心,转动方向球,能给出方向意图,轻便的实现大幅度的转向。

    而装载车应该使用的不是机械传动,会是电传动,省去机械传输机构,传统的机械传动很复杂,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可靠性会不好。

北京地下城的设定场景。

各种图形界面的UI设计。

 火石的安装,甚至有一本厚厚的安装指南。

太空以及“领航员”太空站的设计。

人工智能MOSS无疑是在致敬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

火箭上的EXPACE即航天科工火箭有限公司,现实中实际存在的企业。

宇航员乘坐的飞船上有CGSTL字样,即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也是实际存在的企业。

  韩子昂牺牲的大厦,从左前方那座少女的雕像来看,是上海中心大厦。

  军人的步枪上可以看到铭文:QBZ47-5.8,完全符合我国制式步枪的命名规则。

影片开头,用各个国家的电视新闻频道播报的新闻画面营造的真实感,危机感,我没想到竟然会出现中央电视台的身影。

BTV,北京卫视,今天北京的温度是零下35度。

法国电视二台,France 2,标题是巴黎工人运动进入倒计时,法国人还在罢工。副标题是人工光合作用使地下农作物种植成为可能。

旅游卫视,内容是地球停止自转,使海水倒灌,还看得出来,发生灾难时,未成年人是有优先级别的获得撤离的。

  泛俄国家电视台新闻频道:不要以新的方式看待人们的骚乱。

CCTV13,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介绍了方向球技术,可以让年龄大的人也能操作重型机械。大型的挖掘石头的挖掘机,还是机械传动的方式,而不是现在普遍使用的液压传动,因为在零下八十多度的环境中,液压机构是无法使用的。

上海东方卫视,南半球的居民迁移到北半球居住。

 英国BBC:联合政府建立,地球发动机计划批准。赤道一号发动机下月开始建造。

日本NHK,环境保护组织示威游行。

KBS 1,韩国放送一台,9点钟新闻。

 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工人罢工使得纽约地区的四座发动机建设推迟。副标题:生物学家提出,未来蚯蚓将成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这也是以后地下城居民的主要口粮,韩子昂送礼送的也是陈年的蚯蚓干。

美国CNN:南卡罗拉纳州森林大火。副标题:俄罗斯开始在西伯利亚种植小麦。

 Egypt Defence Exop 埃及国防频道:开罗一号发动机建造完成。


    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对于全世界各国电影冲击有多大?依靠雄厚的资本,优秀的电影技术,美国电影占领了大多数国家的银幕,不管你承不承认,愿不愿意,美国电影在持续压缩着各国本土电影的生存空间,持续向全世界输出着美国的文化价值观,这才是最要命的。

    慢慢的,我们看到,电影大部分的类型片被美国垄断,各国电影剩下的只有本国特有特色类型片,:日本的家庭片,动画电影,欧洲的伦理片,文艺片,韩国以政府为反派的灾难,悬疑片,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以前的中国电影,在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上,为了进入国际视野,甚至是为了得到国际电影奖项,是在努力迎合国际标准和口味的,西方人想看到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那些导演就拍成什么样子的电影:封建落后的农村,旧的习俗(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飞来飞去的我武侠片(英雄,十面埋伏,影,黄金甲,夜宴,卧虎藏龙),反思动荡年代的伤痕电影(活着,霸王别姬),甚至是外国人参与,影响中国历史的(金陵十三钗,长城)。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是完全无力抵抗美国好莱坞的入侵,如不迎合,就会被消灭,在中国坚守阵地的就只有喜剧片了。

    近几年来,在以喜剧片为代表的影片类型上,我们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并活了下来,在其他类型的电影上,开始了进攻,并走出了国门,也让外国人看看带字幕的电影。《战狼》系列的军事动作片,《湄公河行动》的纪实动作片,《红海行动》的重工业军事片,《唐人街探案》系列的喜剧悬疑侦探片等等,不断开拓着中国电影的疆土。

    现在,作为电影工业水平标杆的科幻片,有了《流浪地球》,这是解决一个类型片有无的重大标志事件,为中国科幻电影吸引了大批的影迷,并培养了众多的科幻电影的制作者,拍摄者,这些人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火种,就凭这一点,《流浪地球》就可以载入中国电影的史册。

    随着票房节节攀升,可以预见,会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科幻电影这个大坑里,能不能结出果子,靠的可不是流量明星,一个IP,炒作的话题,这是实实在在的电影工业,你只能踏踏实实的一点一滴去做。

    电影工业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一定会受到各类资本集团的关注,为追求利益而拥入的资本,也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对中国的输入,谁都不会把嘴里的肉吐出来给别人,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想想豆瓣上的那些一星恶评吧。

    豆瓣作为中国自诩的文艺青年的聚集地,对于国外电影尤其是美国的电影,天生就有一种亲近感,同时也对中国本土电影有种看不起,甚至是仇视的感觉,原因没有多么复杂,要么是拿了钱办事,要么就是崇洋媚外。

    这也就很好理解《流浪地球》在豆瓣的恶评了,《流浪地球》在以外表为科幻片的类型,其实在骨子里是反好莱坞科幻类型片的,美国这类电影的一切套路在这里都没出现。电影体现的是中国的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节,还有国际的合作理念,不再是一个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所有的人类共同的改变自己的命运。

    想想看,如果是美国拍这样题材的电影,会是什么样子的,一定会有一个白人中年男主角,还一定会离婚了,带着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面相粗犷却心怀锦绣,说不定是个什么教授或什么专家,而且世界上出现危机,没有人会在意,只有主角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没人听他的,政府一定只会拖后腿,帮倒忙,一定会在危机时刻有主角的老相识力邀出山,拯救世界,因为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不如主角聪明,拯救世界的活就是别人干不了,一定会召集几个能干的帮手,一个个奇形怪状,不是电脑黑客高手就是火辣美女,里面肯定有黑人,政府高官一定是反派,一定要在最后关头力挽狂澜,最后抱得美人一起睡。

    拜托,这样的类型片,我看的太多了。

    凡事都有比较,这样看来,《流浪地球》的剧情,实在设计的很新颖,很吸引人,见过世界末日时候带着地球一起跑路的吗?美国人一定会造飞船逃离地球的,必竟和民族的文化,历史传承有关,美国那地方自从五月花号到了之后发生什么,大家都知道,土地来路就不正,大难临头舍弃一切赶紧跑,不是很正常吗。中国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故土难离,就算末日来临,带着家一起走,这不是很合理吗,就算要流浪2500年,才能到新的星系家园,那又怎样,我们的文化传承上下五千年,吐故纳新,繁衍不息,从未失去过根本,不过是流浪两千多年,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历史厚重感在这里表现无遗。

    我们讲究集中力量办大事,电影中完美体现:饱和式救援。


 五千座发动机故障,派出了四十万二千六百人的救援队伍,共运送了七万六千个火石,在生死存亡面前,要将成功的几率变为最大,将拯救世界的希望只压在一个人的身上,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的。

主角的队伍,虽说拼尽全力,牺牲几名队员的生命,但在电影中似乎一件事也没有办成,援救杭州发动机,结果未赶到,杭州地下城被岩浆灌入。赶去苏拉威西转向发动机,还未到达,别的队伍已经修复好发动机启动了。 刚子拼命救下韩子昂,结果老韩没过多久也牺牲了。拼命推撞针,安火石,将发动机启动最大功率,点燃木星,结果是以色列的科学家早就提出了这样的方案,并计算出了结果。

不止苏拉威西,共有三座发动机都在试图点燃木星,然而火焰离达到木星还差五千公里,依靠空间站的自我牺牲,才能点燃木星,推离地球。

    没有主角光环,就像只是碰巧摄像机在这个小队了,碰巧记录下CN171-11小队的一切,同时,还有千千万万同样的救援小队拼死赶向自己的救援目标,有的成功了,有的用尽自己的生命,变成冰原上永恒的英雄丰碑。

这样的设定,剧情,你不会在好莱坞的科幻片了见到的,也只有中国人,只有中国这样的文化氛围,才能设计出如此现实有浪漫悲壮的的剧情来。

    再举个例子,在好莱坞的电影里,黑客是无所不能的,给他一部电脑,能够黑进任何的系统里面,控制全世界。我们的《流浪地球》也有这样的剧情,李一一为了点燃木星,需要修改发动机的程序,但只靠软件工程师是不行的,还要靠老何这个硬件工程师来设置跳线才能办到。就冲这一点剧情的设计,就比大部分的科幻片强。

    电影中提出了这样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电影构建的基本思想就从集体主义,故土情结上升到了全人类的命运这一高度上。难怪《人民日报》会署名“钟声”对于《流浪地球》如此高的正面评价,凭什么?钟声发表的文章都是涉及世界反恐,贸易纠纷,边界摩擦,全球气候这样的国际性重大问题,为什么会为一部电影发声。

    就是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电影中提出表现的组织,关系到全人类的命运,这也是多年以来,《人民日报》,“钟声”努力向中国大众,向全世界宣讲,说明的理念,现在,全中国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们,用一部精彩的,成功的电影了解到,或是理解了中国人民的这种伟大的精神层面,这难道不是在文化宣传上的一次胜利吗?难道不是一次中国文化对外国的成功的输出吗?

    文化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就会有别人去占领,再联想到2018年,中央机构改革,其中的电影管理职责划归于中宣部,我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会涌现出大批的构建在属于中国人精神内涵的电影的。

    能让广大的观众,自己买票去电影院接受这种思想文化的宣传,这不就是影片最大的成功吗。

谢谢






只有中国人会用这种方法来应对灾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