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vivo X50 Pro+大理行摄记忆:山水诗画·一镜之下

2020-12-08 19:39 作者:传翊出品  | 我要投稿

人生总是有很多意外的,就像整个2020年一样,无论如何我们也不会知道整个世界都被一个小小的病毒给改变了,变得天翻地覆。也有如平常喜欢随手拍拍世界,分享眼前所见的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在2020年这个特别的年份里,猝不及防的第一次去了大理,猝不及防的第一次和两位摄影大师相遇,猝不及防的在两位摄影大师的言谈身教之下上了一场“大师实践课”。



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又是那么的充满着未知的惊喜——惊喜到你找不到拒绝的理由,所以当 vivo前来邀约参加这次的特别的“vivo影像+大师实践课”的时候,我立刻把这第一次的大理行程放进了本来在日程表上已经几乎塞满的11月里,没有迟疑。出发之前我一直在想会有什么样新的见闻和记录的风景——对于一个从未到过大理的人来说,那里的一切停留在文艺作品的描述和电视新闻的镜头里,“风花雪月”的故事在坊间不停的流传,勾勒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印记。而两位个人风格迥异的摄影大师,会带来怎样的言传身教,又是一番充满着未知好奇的猜测。

其实要说起“vivo 影像+”的整个活动计划,在9月7日我就已经参加过它的媒体发布会了。当时除了宣布会和美国国家地理进行合作,进一步推动 vivo 在影像内容生态方面的进展之外,还公布了它将是一个涵盖了手机摄影大赛、手机摄影学院、摄影师联盟三个项目的综合影像项目。其此次参与的“大师实践课”就是“手机摄影学院”中的核心课程之一。这个课程设立的目的,是vivo作为品牌方希望与专业的摄影师进行更深度的对话,探讨手机作为影像创作工具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机影像作品本身的价值——在我看来,能参加“大师实践课”和“青年计划”都是业界颇具潜力的摄影师,但未想能有这般荣幸受邀参加“大师实践课”,一时竟有些惴惴不安。

 

平心而论,虽然我一直很喜欢拍照,很喜欢用相机或手机记录并分享眼前所见,但我从未敢以“摄影师”的身份自居,摄影这份工作,更多的其实是早年媒体工作流程上的“职务必需”。在我看来,“摄影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或是一个有着光环的称呼。他不仅仅是记录眼前的事物——可能是景致,也有可能是正在发生的历史,他更是潜在的信息和情绪的传达者:透过构图、画面明暗和色彩,摄影师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二次创作”眼前的世界,在融合了自我的情感因素之后将其传达给世界。而在这其中,有人存在的场景的则更多的表达了情绪相关的因素。我身边有一众——而我自己呢,却是多数拍景而很少拍人。这次有两位在人文领域殿堂级的摄影大师坐镇,于我而言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也多了一份诚惶诚恐。

 

还好,在见到两位大师的第一时间,他们就用平易近人和幽默消除了这份诚惶诚恐。

 

这次的两位摄影大师,一位是人像摄影领域泰斗级的人物肖全老师——他有太多作品你应该都见过,花了10年创作拍摄、1996年出版的《我们这一代》,成为他最知名的代表作,亦被称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当然,即使你不太了解摄影圈,你也应该在之前的 vivo 手机上见到过“肖全滤镜”——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黑白滤镜,有很多摄影圈的朋友非常喜欢,原因就是它忠实的还原了肖全老师最擅长的质感人像的影调风格。另一位摄影大师是一位电影界的“色彩大师”夏永康,如果你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的话,不妨去翻看一下王家卫导演的代表作《2046》、《春光乍泄》、《花样年华》等,夏永康是这几部电影的剧照摄影师。一位以黑白人像擅长的人像摄影大师,一位以执掌色彩流光的电影摄影大师,在风花雪月的大理,和我们遇见了。

 

按照“大师实践课”的安排,我们分成了两组,而我则到了肖全老师的这组——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几乎从不拍人像的我,终于有机会“挑战”一下自己并不熟悉的摄影领域,还能得到大师的指点——一想到这里我就突然有“赚到”的感觉。

 

但事情似乎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

 

第一天拍摄之前的小组沟通会上,肖全老师在分享他的拍照经历和理念的时候特别提到每个人的摄像都会有自己的风格,并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限定在其中。你所需要的就是不停的拍,总有会让自己的满足的瞬间——包括人文作品中的摆拍和抓拍的争论,其实肖全老师也没有给出一个谁对谁错的答案。“只要能成功的表达摄影师想要表达的东西,它就是一张好的照片”。以黑白人像的质感为代表符号的肖全老师,也并没有要求我们要一种笃定的风格来呈现。

 

尝试和探索,成为了接下来的动作关键。

 

这次的“大师实践课”,我们有一个小小的命题:共生。其实当我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有了一个基本的想法:在我从大理机场出来后的那一瞬间,就在这里感受到了历史和现代、文艺作品中的风花雪月和现实生活里的平实质朴之间的“共生”。我们这次所在的地方是大理的喜洲古镇。和广为人知的大理古镇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商业化氛围明显要少得多,镇子上当地人民的生活如常,甚至你还能看到各种村镇常见的小超市、药店和手机店;而另一面则是古朴的古镇建筑和当地的白族民居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一些成为游客居住的客栈,而另一些成为普通民居。历史和现在,在这里“共生”了下来。

 

东西共融 精工手造的匠心共生


在大理拍摄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一家名为“飞鸟和花”的皮具工坊,拜访了它的主理人连联。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手造皮具被视为是工匠技艺的代表:在精致纹理的图案和优雅质感的背后,是匠人一刀一斩、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精工细作。主理人连联说其实这样的皮革工艺并不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但就在这么极富中国文化古风的大理古镇上,他和他的手工皮具工坊就这么沉心静气的呆了下来——并且最有意思的是为了提升皮革纹理的图案的制作精度,连联也并不排斥精密机械的加入。来自西洋的手工皮具工艺,加上富有东方文化神采的图腾纹理,在这里有机的结合了起来。这可能是对这次的拍摄主题『共生』的最好诠释。

 

印象最深的,当属主理人连联在介绍他的工坊和皮具作品时的神情,以及在制作皮具时的那份专注。尤其是向大家介绍他的作品时,他的眼睛是放光的,看得到的那份自豪和热爱,油然而生。这些情感倾注在他的作品里,流淌出和都市霓虹的购物中心里贩售的工业皮具制品截然不同的风格情调。当我把连联的皮具作品分享到朋友圈里的时候,评论里直接有人问起能不能帮她带一个(可惜那时候我已经离开工坊了),而肖全老师也被这精巧的工艺折服,现场直接买下了一件挎包。我用手中的 vivo X50 Pro+ 记录下了两人开心的瞬间——的确如肖全老师在沟通会上提到的,手机最好的地方就是它可以随时记录每时每刻的真实状态,以及小巧的体积不会给被拍摄者压迫感,反而能记录下更加真实的情感流露。

在这里,光影和皮革纹理的流动,记录下东方古风和西方技艺的共生与融汇。

 

文明共融 情感寄托的文化共生

 

对大理的喜爱,不只是中国游客的流连停驻。在大理游览甚至是定居的外国人,也不在少数。“vivo 影像+ 大师实践课”的第二天,我们拜访了三位国际友人:在大理银桥镇定居的瑜伽老师赵静雯夫妇、曾是战地记者但最后定居在大理开了家私房菜的Gil、以及特别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并力图将其发扬光大的洋创客林登。他们同样有着对大理的喜爱,但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而其中掺杂着自己过往经历的五味杂陈:瑜伽夫妇的祥和恬淡在自家小院里幸福的满溢出来;Gil 曾经历的战火纷飞写满满脸的沧桑,但他却把这些经历化成了东西方饮食文化里的杂糅改良;林登谈起中国文化时的滔滔不绝,以及和很早就认识的肖全老师的一见如故。不同的人,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情景,在 vivo X50 Pro+ 的镜头记录下,流露出不同的故事。

 

这里面诞生了一些我特别喜欢的照片,例如赵静雯在自家院子里抱着孩子的温馨瞬间,例如Gil为了做创新改良版“中式焗饭”而生的炉火,又例如林登和肖全老师一见如故的老友畅谈……这时候我大概理解了肖全老师所说的“多拍”的意义:不“多拍”永远都不知道你的照片里会记录下怎样的场景,而这些场景全都是不可复制的。抓拍记录下的瞬间未必有技术的完美,但在那一瞬间人和物的关系、情绪,也是无法再复刻的唯一定版。当我尝试改变我原来的“看到比较完美的构图再拍摄”的习惯时,猛然发现,原来这么多精彩的瞬间在你的犹豫不决和所谓的“追求完美”时已经转瞬即逝。瞬间即永恒,而记录永恒的关键,则是抓住轻易流逝的瞬间。

 

时空共融 古今交汇的情景共生


这是我第一次来大理,自然少不了在这里走走看看,发现一些之前未曾发现的风土人情。前面提到过,喜洲并不是一个商业化特别明显的古镇。在市镇的主街道上,你能随时发现暗和当代生活接轨的印迹——是啊,对我们这些游客来说,这里是感受风花雪月的古镇;但对那些常年生活在这里的本地居民而言,这里的日常就是他们的生活。未被过度商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村镇保留着古朴的气息,但随处可见的现代生活代表物,又彰显着新时代下这里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在从林登先生的喜林苑出来的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古朴村镇和苍山云海的交融,甚是好看。但我看到的不止是这些——这些古朴民居的房顶上,遍布着太阳能热水器和电视接收天线,远处还清晰可见5G基站的身影。没错,这是5G基站,因为我手里的 vivo X50 Pro+ 清晰的显示着 5G 网标。以往我们可能会高度厌烦的古朴建筑上格格不入的现代物件,在这里却有了新的含义:在古朴边乡生活的人们,难道就不能追求现代科技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吗?我们在这里能如此便利的随时分享大理的美景,也拜这覆盖良好的高速移动通信网络所赐。古朴村落的景致和当代生活手段的共存,亦是这里的时空交融、古今交汇的情景共生。

也就是在大理喜洲的这几天有一个重要的新闻:全国的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意味着更多的村镇居民,也开始有着和现代生活接轨的新生活方式。看着眼前这千年古镇上保留当年风韵和景致的同时,有着当下最先进的通信技术,维系着这里和外界的沟通联络,甚至给这里带来了丰沛的旅游客源。于是,这张有着“格格不入”的当代生活方式元素的风景照,成为了这次“大师实践课”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但让我没想到的是,这张照片也最终入选了肖全老师最终的选片——本以为作为人像大师的肖全老师,一定会选择一些人像、人文相关的照片,但他选择了这张,或许也能让我更好的领会到摄影的真谛:好的照片,并非因体裁而有高下之分,而是在画面传达的思想、情感和立意。而这,应该是我这次“大师实践课”最大的收获。

和所有的古镇一样,太阳下山之后这里就变得万籁俱静,沉入梦乡。但这并不意味着夜晚的大理毫无生机:洱海边纯净的星空,以及喜洲古镇广场上令人惊叹的火舞表现,透着远离尘世的原始气息,传达着都市里难以寻觅的纯净。这些场景以往是手机产品最难表现的场景,但令人意外的是,vivo X50 Pro+ 的星空夜景和火舞抓拍,皆有相当不错的呈现。传感器和算法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抛开设备的限定,专注于眼前景致和事物的抓取,这可能是手机对于摄影最大的意义。

 

短短的三天时间,走不尽大理喜洲的各色风情,就只好按照肖全老师分享的“多拍”技艺。而这次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肖全老师的那一番来自亲身经历的分享。以前常拍风景不常拍人像的我,这次也收获了许多意料之外心满意足的人文照片——或许以后真的可以多拍拍更多的人文风情,多拿起手里的手机,记录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细小瞬间和人物表情。大时代和大景致下的社会细节,亦有更多值得记录和纪念的瞬间光影。

 

这或许是我这次“大师实践课”收获最大的意义。


vivo X50 Pro+大理行摄记忆:山水诗画·一镜之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