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勒兹的逃逸线

2023-02-17 10:06 作者:之鹄哲也  | 我要投稿

逃逸线 逃逸线是法国哲学家德勒兹(1925—1995)经常使用的概念,在后期经典之作《千座高原》中,他详细区分了三种类型的“线”:坚硬线,柔软线,逃逸线。坚硬线指质量线,透过二元对立建构僵化的常态,比方说人在坚硬线的控制下,就会循规蹈矩的完成人生的一个个阶段,从小学到大学到拿工资生活到退休;柔软线指分子线,搅乱了线性和常态,没有目地和意向;逃逸线完全脱离质量线,由破裂到断裂,主题则在难以控制的流变多样中成为碎片,这也是我们的解放之线,只有在这条线上我们才会感觉到自由,感觉到人生,但也是最危险之线,因为它们最真实。 何为自由? 我当时读千高原的时候觉得这段说的特棒。在结构主义的背景之下,自由是不可能的。 我只是简单地分享一下。 福柯的自由和德勒兹的绝不同。福柯的自由是权力的前提。没有自由就没有权力。(性史第一卷),然而,追求自由——批判的态度——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性——不服从(就是不服从这样被统治)是一以贯之的,这也就是福柯在什么是批判一文中说明的。 然而这种自由与其说是自由,不如说是自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和权力关系是相互预设的。也就是说,每一个被压迫者,都有革命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决不可断然放弃(没有人天生地想做奴隶)。 德勒兹谈及的自由却是绝对的自由,肯定的自由。德勒兹的自由绝不受到权力的预设(没有权力就没有自由)。德勒兹说的克分子之线——节段性之线,很好理解。而分子之线则是关系之线,是在节段性之中的生成,是关系的不断变化。 从儿童到成人到老人,你绝不是一个僵死不变的儿童、成人、老人,在某个时刻(比如说,十八岁生日)瞬间变为下一个状态。作为成人你可以生成-儿童,在不同的节段之中总是有不同的关系变化、强度变化;进入到不同的关系之中,因此是一种柔顺的分子之线。然而,逃逸线则是逃离这种节段性——你将不再沿着儿童-成人-老人-死亡这样的节段前行:分子之线仍然没有办法逃离这种节段——你可以理解为:你不再是儿童、也不再是成人,你被改造为半机械人:你将不再沿着这种衰老与死亡的人之节段前行。然而,逃逸线也会沦为死亡之线与毁灭之线:半机械人——永生之人——不再是人、也许也不再拥有生命:既然没有死亡,也就没有生命。 关于逃逸线,齐泽克在《矛盾论与实践论》的英译本前言之中几乎要把德勒兹的逃逸线明说出来:革命-建立新的秩序(解域-再结域)被毛泽东独特的辩证法理解所解决。毛的辩证法是每一个否定既肯定又否定,而非否定之否定。他不会容忍革命之后新的等级秩序的建立,而是依照他的辩证法,不断否定(因此也是肯定)——这就是文化大革命。然而,这是对革命-新秩序-在革命-新秩序的逃逸,也沦为了死亡之线和毁灭之线(我们都清楚)。 德勒兹的逃逸线 可绝对不是否定。德勒兹的哲学是内在性的哲学,是肯定性的哲学。逃逸线不是否定,就是逃逸。是生命的自我肯定的逃逸。而逃逸沦为死亡之线和毁灭之线,并不是逃逸线本身的目的地。逃逸线,正是肯定生命本身的潜在性,拒绝节段性对生命的否定性。(你只能……你不能……)女人,你只能做一个女人,只能忍受社会不公,只能接受对女性的歧视……社会本身就是如此……逃逸线是对生命的肯定:要去生成-女人,去创造新的女性,去重新塑造社会,去改变社会,去反抗歧视,去反抗一个节段性的社会,去逃逸,去创造。

德勒兹的逃逸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