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TO冥王》— 放下恨意后所更珍惜的爱

《PLUTO冥王》完结撒花!

又是网飞一口气播完,而我自然也在第一时间把这部我期待已久的作品,给看完了。
先说结论,我认为本作如果只看表故事的话,它虽然在我眼中依旧属于精彩、好看的级别,但我也不得不承认,本作在叙事上其实是没那么讨喜的,是需要观众耐着性子、并接受这样的叙事调性,才能够体会到这层精彩的。也因此,本作就不是那种一看就会全身心投入进去,凭借快节奏的爽快叙事来调动起观众情绪的类型;它更多地,是在一个稳扎稳打的故事基础上,借由对于各个角色的塑造与讨论,去传递内在表达与感染力的类型。
换句话说,本作的表故事虽然也精彩,但它事实上更看重那些在表故事之余,作品对于角色的描绘、以及借由这些角色的处境与想法所堆砌成的,故事最后的表达。也因此,对于本作的喜欢程度,就取决于观众对于这些角色的好感度、对于最终这个表达的共鸣度,有多高了。
那么,具体来说,本作叙事上的优缺点有哪些?它的表达又坐落在什么地方?
这些,就是我的这篇专栏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了。
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分享、关注来支持up主!

叙事不足也影响不了的扎实故事
我们先来聊聊本作的叙事与表故事。
本作的表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盖吉特携着其他“最优秀机器人”,去调查并解决一起连环杀“人”案。这里的“人”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受害者不是一般人,而就是七个“最优秀机器人”之一的蒙布朗与诺斯2号,以及对机器人律法起着不小作用的人类法学家兰肯。
而由此我们可以迅速地看出,凶手有一部分就是冲着这些“最优秀机器人”来的,所以虽然表面上说是调查杀人案件,但实际上更像是“提防”凶手的来袭,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出凶手的具体身份与动机。
也因此,本作虽然表故事是以刑侦办案为题,但实际落到故事之中,刑侦层面的调查,反而占比不多;甚至在故事还没讲到一半,其实犯人和凶手是谁,乃至于他们大致上的动机是什么,就已经借由上帝视角的信息补充,给赤裸裸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了。

这其实就是我想说的,本作第一个叙事层面的问题。
就一方面,作品开篇描绘的这个刑侦故事,确实会让观众产生它应该会花费大量的篇幅,去描绘这几起离奇的案件的侦办过程的期待;所以即便前两集还有一些装模作样地刑侦与推理,但到了第3、4集,当犯人与动机几乎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对此有期待的观众,我认为还是难免会感到失望的。
另一方面,犯人与动机的过早揭示,也抹杀了本作在中后期表故事上的看点。就此时我们观众的信息量,已经远超角色了,所以后续角色才慢悠悠地一步步步入我们早就知晓的真相时,这在我们观众的眼中就构不成惊喜、甚至都难以说是剧情上的推进。也因此,我甚至愿意相信会有不少观众在看到这些所谓的“展开”时,心里会冒出:“我早就知道的事情你现在才调查出来?”,的不耐烦感。
当然,如果稍微认真去看的话,其实角色所调查出来的东西,还是比我们观众所得知的更多,亦或者说是更加细致的,所以我们也不能说它对观众而言是毫无进展与推进的;且,至少在我的视角里,作品此时所补充的情绪价值,其实比起信息量本身,来得更加重要。也因此,我自己对此倒是意见没那么巨大;但,客观来说,信息过早地泄露给了观众,这样的叙事设计在我看来确实足以称得上是一个小败笔了。

与此同时,我前面所提到的,作品往往会比起表故事的剧情推进、以及由此所带出来的信息量本身,更重视角色的塑造、描写、与经历;这在我看来虽然仍旧称得上是有价值的情绪渲染、以及表达层面的挖掘,但不可避免的,本作大量的这些跳脱出表故事以外的描写与内容,确确实实地对表故事本身的剧情流畅度,造成了伤害。
举例来说,第一集一开头,作品哗啦啦地借由盖吉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两起如此离奇的案子,也铺设了好一些剧情上的悬念,甚至都找了一个“传奇”杀人犯去进行咨询;然后突然之间,画风一转,我们就看到一个老者在弹钢琴,并在这之后,花费了大半集的篇幅,去讲述这个老者的故事。你如果问我这个故事写得好不好,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写得挺好;但是,我前一秒还心心念念这些离奇案子该怎么处理,下一秒你就和我畅谈老者的人生故事,即便你写得再好,观众此时确实就是很难投入到你的故事之中,甚至还有可能会因此而认为这个故事很多余、很没意义、纯属浪费时间。
而这样游离于表故事之外的内容,在后续的故事中还有不少;甚至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其实才是故事真正的重心、它真正想要呈现与表达的内容。只是,这样的故事与内容,穿插在一个显然冲突更加具体、情绪更加刺激与紧凑的表故事里,且还有着同比、甚至更多的篇幅的时候,它对于表故事本身叙事的破坏、对于就想看个精彩爽快的表故事的观众来说,无疑就是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开头会说本作的叙事,需要观众耐下性子接受。因为它调度起了观众对于刑侦案件的期待,但它后续的不少时间里,其实是没有回应这份期待的;只是相应的,它所补充的这些内容,它对于各个角色的描写,它借由这些描写所怀揣的内在表达,这些在我看来也都是精彩且动人的。
也因此,只要接受了本作其实没那么看重其表故事的这个事实,转而去看一看它所描绘的其他内容与故事,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它真的写得挺真挚、挺动人的。

就拿同一个例子来说,第一集中老者的故事,它确实借由足够多的篇幅与描写,去让我们很好地意识到这个老者心中的执念、他所放不下的事物、以及在被他所排斥的诺斯2号的帮助下,在终于找回最一开始的记忆与情绪之后,他的释然与感动。同时借由对这个老者的深入描写,在旁寡言的诺斯2号,一个看似冰冷的机器人,也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认识到他即便作为机器人,他那因为战争所积累的苦痛、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对于音乐的向往。
而这,确实就是一个很独立、很完整、且还能够让人有所感触、有所思考的小故事;这也是我前面会说:“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写得挺好”的理由了。
不仅仅是这个故事,后边对于柏兰德那经由孩子与家人所找到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对于海格力斯那与其他机器人之间的战友情怀、艾普希伦那有关于和平的追求与念想、乃至于盖吉特对于“杀人”与仇恨的思考与结论,这些相对偏离于表故事主轴的、与人物塑造相关的内容,作品都予以了非常扎实且细致的描写。
而恰恰是借由这些对于人物的深挖,这才使得本作那谈不上特别复杂且新颖的表故事与表达,最终得以被附上足够扎实有力的内在、能够让人在品味完整个故事之后,依旧意犹未尽。

且,虽然我前边对于本作的表故事予以了不少的批评,亦即我认为它的关键悬念的揭示给得太早、部分情节的设计导致了剧情不够流畅;但,这更多是叙事层面本作可以进一步优化的地方,不代表我认为本作的表故事就是一坨,甚至恰恰相反,我认为本作的表故事其实也还是很可以的。
尤其,当故事在最后,把大量中前期所埋下的伏笔,以及对应的一些细节与人物更加具体的动机,给交代出来的时候,本作的这个表故事在整体逻辑性上就得到了非常巨大的补完。例如盖吉特前期的噩梦的来源是什么?反派的目的自然是复仇、但是具体的手段和具体的过程是什么?当年战争的真相又是什么?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在故事的最后,全都得到了回答和解决。
当然,我这里还是得说,作品这种积累到最后,以接近开挂的方式去把所有答案直白的揭示出来的做法,即便在前期有不少伏笔的设置与铺垫的情况下,也仍旧谈不上特别高明;但好歹在我们把一切的来龙去脉搞明白的刹那,当一切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的瞬间,那种爽快感还是有的。
也因此,本作即便单看故事本身,虽然讲述方式上、也就是叙事上我认为有不少地方值得优化,但是内容在我这还是扎实、好看、精彩的。

放下恨意后所更珍惜的爱
好,前面聊完了本作的叙事与表故事,我们接下来,开始聊一聊本作的核心表达。
事实上,本作的表达是非常传统、王道、甚至都接近于俗套的,有关于“爱”的表达。
就说白了,本作认为仇恨是没有价值的,我们不应该陷入到仇恨之中,而更应该以爱的方式去待人、去与他人进行友善且友好的交流。
这样的表达如果单拎出来看,确实是一个说教意味很重的表达;就是它很容易会让我们产生一股“道理我们都懂,但你怎么能够明白我心中的恨与情绪”的本能抵触。
也是因为这样,我前面才会说本作花费大量篇幅去描写与塑造角色很重要,因为只有与这些角色产生共情,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才能够真正地借由情感,去抵消我们心里的抵触。
且本作很聪明的一点,是它的这个表达,是建立在机器人的视角之上的。

在讨论为什么以机器人为视角去进行这层表达是聪明的、是有趣的之前,我们先来聊一聊本作有关于机器人的设定。
首先,本作算是令人意外的、算是对于机器人为什么有灵魂这件事,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解释与回应。就借由作品对于作品中那试图让机器人更接近于人的科学家们的想法,以及机器人自身对于自己与人类之间的区同性思考,我们可以得出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模仿、复制、学习,是能够让虚假的事物成真的。
单看这句话,大家或许还没搞清楚它的重要性在哪里;事实上,这句话就是作品对于灵魂的阐释。就作品认为万物本质上是没有灵魂的,灵魂是借由学习、模仿、乃至于复制的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就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灵魂的,他只不过是在学习与模仿“大人”的过程中,得到了我们所谓的灵魂;动物,例如小猫、小狗,本来也是没有灵魂的,但是当他们做出一些和人类相似的举动以后,我们就会感觉他们仿佛有了灵魂一样。而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机器人中所拥有的灵魂,它们所获取灵魂的途径,就是去模仿人类、去复制人类所做的一系列举动、去重现人类在拥有特定情绪时会做的事情,借由这样的方式,理解人类、并获得与人类近似的灵魂与情感。
也是因为这样,诺斯2号借由模仿老者的弹钢琴,逐渐理解钢琴与音乐背后的情感;柏兰德借由领养小孩,逐渐明白了家人的意思;就连同排斥成为接近人类的机器人海格力斯,也在过去的战争、以及近些年的擂台比赛中,逐渐意识到了战友的情怀。
一开始大家都没有过的东西,只有去学习了、模仿了、并在反复重复同样的行为之后,大家才能够从中获取、并得到这个东西的内在。
简言之,形式本身构建了内在;亦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内在就附着在了形式之上。

好,有关于机器人与灵魂的课题我们就说到这;这当然本身就足以形成一个独立且有趣的表达,但作品引入这个设定的目的,其实还是在于借此去讨论机器人和人类之间的差距。
科学家以机器人能够接近人类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与目标;那么,完美的机器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那自然就是与人类无异的机器人了。
那么机器人要怎么样才能与人类无异呢?作品在中期给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机器人得“学坏”。就是如果机器人只是一味地复制人类中美好的品德,那么它就始终无法理解人类中复杂的情绪、它就永远都不知道爱与恨的背后,具体代表着些什么。
事实上,作品中多数的机器人角色,在故事间中都曾学会了仇恨、学会了一定程度的负面情绪;柏兰德和海格力斯对于伙伴被杀害的恨意、盖吉特在孩子被杀的时候的怨恨、海莲娜在丈夫死去的时候想要复仇的欲望、艾普希伦看见孩子遭到攻击时的愤怒、乃至于最后阿童木所集结的所有机器人身上所拥有的这些怨念;只是,在这些恨的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
机器人学习了大量的人类的美好品德,其实早就学会了爱;可是,当这些爱仅仅只有爱而已的话,它仍旧与人类所拥有的那种复杂的,由爱恨交加所堆叠而成的灵魂,有着本质的差距与不同,所以接近人类灵魂所需要的“复制”,不能只是复制好的,只有连负面的情绪也复制过来之后,灵魂才真正产生。

只是,这里就来到了下一个问题,仇恨应该是这个学习与模拟的道路的终点吗?
作品的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机器人们即便最后有恨,但就如同盖吉特所说的那样,这样的恨到最后是没有尽头、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甚至我们可以倒过头来想一想,之所以会产生恨,是因为“爱”的消失,那么如果把“恨”贯彻到底,那不就等同于是在摧毁更多的、其他人的“爱”吗?
所以,当盖吉特最终放过反派、当阿童木最后不下杀手的刹那,他们就是意识到了贯彻此时的恨,尤其是贯彻在对方这样一个,也仅仅是被仇恨裹挟的人偶之时,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与其这么做,还不如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回过头去看看自己所爱、所珍惜的那些人。
诚然,这两个桥段对我来说,依旧显得有那么一点矫情;就以更加功利的视角出发,面对这个引发了如此多灾难的存在,将其消灭本来就是杜绝后患的最好方案。但,我也的确认可这样的仇恨螺旋走到最后,其实就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这个观点。且,如果当事人自己都选择了放下仇恨,去选择拥抱对他们来说更有意义与价值的爱,那我们这些外人又有什么资格说太多呢?

那么来到最后,如果连能够把事情记住一辈子的机器人,都能够在拥有了仇恨的情绪之后,选择放下、选择去爱而非去恨,那么被学习的我们人类,又为什么要紧抓着仇恨不放呢?
就如同故事中期,那个一心想要为了哥哥复仇的男子,最终却被想要复仇的对象拯救、并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这个恨,最终除了让自己感到痛快与满足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意义,甚至,贯彻这个恨最终也只会为自己所爱之人招来不幸与痛苦;那么到头来,自己又是为了什么才执着于此的呢?
当然,我在以前的专栏也曾表达过这个观点:当事人当然有权力去坚持恨下去,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真正意义上和当事人共情,能够完全理解他所感受到的痛苦与难堪;所以,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自然也没有理由和资格,去劝告当事人与被害者放下仇恨。只是同样的,我们也无需去鼓动仇恨、去放大其中的负面情绪、甚至去逼使当事人接着怀抱仇恨。
而我想,本作所倡导的“爱”,其更内在的表达,就是希望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避免陷入这样一个无意义的仇恨螺旋之中,应该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去投放到那些可能早已被仇恨所掩盖的,我们本该更加重视的“爱”身上吧。

总的来说,本作我认为还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诚然,它在叙事上有不少可优化的地方;诚然,作品最终的这个表达,说起来也比较王道、比较说教;但是,本作仍旧有着非常扎实的故事,无论是表故事那高度完整的故事本身,还是作品对于每个角色那足够细致的塑造与描写。且,作品的这个表达,虽然王道、虽然说教,但一来它借由对角色本身的充分描写,让这个表达不至于会让人感到抵触;二来,正确的事物即便被拿出来反复述说,我认为也不该因此就将其视作为错误与失败的象征;三来,这个表达放在当下这个充满戾气与敌意的环境里,我认为还是很有价值、很值得大家在看了之后想一想这个表达之中的意义的。
也因此,我认为本作还是很值得推荐的;尤其如果你对本作的这个表达有感、且也喜欢本作那着重于描写与塑造角色的叙事方式的话,那么我认为本作确实不该被错过。
简单评分:8.9/10
ps:表故事还有两个我觉得可以吐槽的小地方。一个是和反派之间的战斗,作品整得太像“葫芦娃救爷爷”了;就早在第二集七大机器人(此时应该说是五大)就已经知道了威胁,但是在这之后的每一场与反派的战斗,都还是选择了1vs1的单挑模式,这就让人忍不住吐槽你们几个能不能合作去对抗敌人啊(笑)。当然,吐槽归吐槽,作品倒也不是没有给出理由,去交代他们刚好无法合作的原因就是了。另一个,则是本作后期天马博士反复强调要创造最完美的机器人,需要予以“仇恨”去作为失衡与苏醒的关键;但我心里边会产生一个本能的反驳:为什么予以“爱”就不能达成相同的效果了?这背后的机理作品倒是没有予以一个令人、至少令我信服的解释了。
ps2:说一个让我颇有感触的小地方,故事的最后阿童木和海莲娜见面,海莲娜问了关于记忆被篡改的事情;阿童木这里选择了说谎,而海莲娜也看出了阿童木在说谎但不选择拆穿,并在事后反复说了2次感谢。这种善意的螺旋,真的远比起相互仇视,来得美好得多。
ps3: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观后感专栏,也希望大家能够三连支持并关注up主哦!对于动画或者专栏有任何想要讨论的,也欢迎到留言区告诉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