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会如何正确选择院校?文硕教育给考研新生必看的3点建议!
在考研一事上,选择>努力可不是说说而已!因为高分被刷,低分上岸更好院校的例子屡见不鲜! 那么如何选择院校才能做出最优决策,找到我们跳一跳就够得着,同等分数下更优的目标? 今天文硕教育就教你,只需3步!快速搞定院校选择!
第一步:自我评估
在择校时,首先从自我出发,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
1)分析本科院校与学习能力
如果学习能力不强,那么就可以选择报考同档次或者高1.2个档次的院校;如果学习能力很强,可以尝试跨度更大的院校。
2)考虑抗压能力与时间和金钱成本
如果第一年没考上,是否有条件,有能承受压力再考第二年、第三年。如果没有,可适当降低院校层次。
3)是否有具体想问的城市
如果你对某一地区或者某个院校特别向往,从而选择某个地区或院校,这样也未尝不可。
第二步:院校筛选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哪些院校招该专业。 网页: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研招网)→ 硕士目录 → 限定学科类别(必填)、所在省市、招生单位、门类类别、专业名称、学习方式等(至少填写一项)→ 查询,即可获取招该专业的所有院校。 再根据院校的情况做进一步筛选,从而缩小选择面。筛选的方向有以下这些:
1)院校所在地
①人脉资源:读研时你所积累的各种能够推动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往往会集中在研究生就读的城市; ②气候/环境:南北地区气候、人文风俗等差异较大,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③国家线:A区国家线一般会比B区高十分。
2)院校综合实力
院校的综合实力可以从院校档次(985/211/双一流等)、专业排名(可参考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和毕业生就业质量(院校就业质量报告)这三方面进行考虑。 通常情况下,院校档次与专业排名越高,这所院校能够提供给你的教学资源就越好,同时在就业时也能成为你的加分项。 通过初步筛选后,我们可以再根据初步筛选结果对院校的考情逐一查询,最后进行院校的确定。
第三步:院校确定
院校的确定主要涉及拟招生人数、报录比、复试分数线和拟录取分数线。
1)拟招生人数
拟招生人数目标院校的研究生院和研招网都可以获得。·目标院校的研究生院:一般在招生信息板块中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或者专门的硕士专业目录查询页面(因校而异);·研招网:研招网的硕士专业目录查询页可以看到目标院校与专业的拟招生信息。
Tips:
很多院校的计划招生人数包括推免生、专项计划在内,查看时需要擦亮双眼。拟招收人数多不等于好考,还需要对报录比进行分析。
2)报录比
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比例。有些院校不会公布报录比,对于公布的院校,查询方式有:·目标院校的研究生院:招生信息板块直接下载报录相关文档或者在专门的查询页面搜索(因校而异)。
3)复试分数线
除34所自划线院校会自主划定复试分数线外,其余“非34所”,可能会在国家线的基础上自主划定校线(学校划的线)或者院校(专业所在学院划的线)。所以报考“非34所”的小伙伴在关注国家线的同时,还需关注目标专业的院校线。
查询方式有:
研招网(国家线、34所自划线院校复试分数线),院校研究生院(校线):网上搜索“XX大学研究生院”,在招生信息栏查找复试分数线/复试细则等(因校而异)。专业所在学院官网(院线):网上搜索“X大学X学院”,在招生信息栏查找复试分数线/复试细则等(因校而异)。
Tips:
部分院校可能出现校线和院线不一致的情况,以院线为准。
4)拟录取分数线
最后,划重点。一定记得查看往年的拟录取分数线,毕竟进了面试之后还有筛选,而往年的拟录取分数线才是往年最终的录取结果,极具参考意义。
Tips:
可以通过对拟录取最低分的分析大致确定自己上岸几率,但如果想要更加深入的数据,可以综合分析各分数段面试录取率,寻找更为稳妥的分数。
5)其他
除了以上自我分析和数据对比分析之外,还有众多其他因素决定这一所院校是否值得报考。例如是否歧视本科院校;是否保护一志愿;是否压分;专业课资料是否好买;是否常年接受调剂;是否新增硕士点;是否有提前批;奖助政策等,而这些大部分不可以从官方网站获取,需要自己通过其他方式去了解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