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欣赏诗歌

2021-10-30 23:26 作者:天地虽大任我游  | 我要投稿

 欣赏诗歌

教学要求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学习指导

诗歌是人类感情的结晶,是想象和联想的产物,是音韵美的语言艺术品。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 化人的灵魂,开阔人的视野,扩大人的胸怀,改善人的思维品质。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源 远流长。古代诗歌大多文质兼美,极富欣赏价值,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一、诗歌的特点

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诗歌具有以下五方面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诗歌的篇幅简短,必须用最凝练的语言涵括丰富的内容,因而诗歌对生活的概括也就最为集中。诗 人总是抓住生活中最具鲜明特点、最有典型性的事物,表现有普遍意义和深刻内涵的主题,而且一般不 进行详尽的叙述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例如,《硕鼠》仅用90余字就借对“硕鼠”的痛斥,倾诉出奴隶们 的愤怒和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追求。这样高度集中的表现力,是其他体裁的作品所没 有的。

第二,具有强烈的情感。

诗歌总是饱含着诗人真挚而强烈的情感,比任何其他文学形式的感情色彩都浓烈,这是诗歌最基本 的特点。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例如《短歌行》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 的苦闷,表现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诗基调悲凉,充满沉雄气韵和慷慨激情。

第三,具有丰富的想象。

诗人在诗中可以尽情地想象,这是诗歌的又一基本特点。在创作中,诗人激情洋溢,处于异常活跃 的状态,以致突破时空的限制,来沟通情思与外物的联系,产生各种新奇巧妙的想象。艾青曾在《和诗 歌爱好者谈诗》中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第四,具有跳跃式的结构。

诗歌的结构呈现跳跃式,这是由诗歌感情强烈、想象丰富决定的。跳跃式结构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语 句分行、分节排列;内在联系则表现为不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而遵循感情变化和思想展开的逻辑,或张或弛,时隐时现,跌宕起伏,跳荡飞跃。

第五,具有音乐性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富有音乐感。诗歌的节奏是指诗歌的音节有规律地间歇、停顿以 及语言高低、强弱、快慢交替相间地变化。诗歌的韵律则指在诗中有意识地追求声调的平仄和谐以及在 句末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押韵”)。诗歌的节奏能反映诗人情绪的波动,还能与韵律一起使诗 歌抑扬顿挫,适于吟诵,悦耳动听,强化表达效果。例如《登高》讲究押韵,平仄相对,音调和谐,朗 朗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二、诗歌欣赏的基本要点

阅读与欣赏诗歌,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反复诵读,首先可以感受到诗的音乐美,品味诗的兴味和韵味;其次可以透彻理解诗句的美。诵读 的过程既是对诗句的消化理解过程,也是开启想象与联想闸门的过程。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诗中的 人、事、物、景不断地触动读者的感情之弦,从而使读者进入诗歌美妙的艺术境界。

第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

诗是想象与联想的产物,必须依靠想象与联想去欣赏诗。诗歌欣赏的过程就是在透彻理解字词含义 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意境。诗的意境是诗歌形象与它所触发的全部艺术想象的总和,是诗歌形 象所发生出来的艺术境界。

第三,感知、把握和再造诗歌形象。

诗歌是抒情的,其所抒之情是寄寓在诗歌形象当中的。因而,感知、把握和再造诗歌形象是欣赏诗 歌十分重要的一环。诗中的诗人形象,始终是歌唱者的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都是情中之景,都是由 感情变形而来的,涂上了感情的色彩,甚至就是感情的化身。

第四,感受诗歌之情。

诗歌的感情常常是寄寓在形象之中的,因而,把握感情最直接的办法是分析诗歌形象。感受到了诗 歌所抒之情,才算读懂了诗歌,才能受到诗歌之情的熏陶与感染,灵魂才能变得纯洁和高尚,心胸才能 变得博大和宽广。

知识链接

如何培养诗歌欣赏能力

培养诗歌欣赏能力应从三方面努力。

一是学习诗歌的知识,认识诗歌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特点,阅读有见地的欣赏文章,提高自己的 艺术修养。

 二是经常朗读和听别人朗诵优秀的诗歌作品,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按作品的提示不断丰富联想

和想象能力,在实践中养成和提高自己领略诗歌意境的审美感受力。

三是积累生活阅历,提高文化素养,使自己眼界开阔,知识丰富,欣赏诗歌时能更好地理解作 品的文字、典故和相关背景,联想更广阔,想象更具创造性,感情体验更深切。


《硕鼠》是广大奴隶发自肺腑的呐喊。全诗把奴隶主形象地比做“蚕食于民”、“贪而畏人”的大老 鼠,对奴隶主阶级给予了强烈的批评,反映了奴隶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表现了被压迫者的觉醒 和反抗精神。《硕鼠》以四言为主,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西洲曲》是一曲南北朝时期青年女子追求自由恋爱的情歌。全诗通过对一个在思念中煎熬的青年 女子的行为神态的白描,展示了人物内心苦涩而又甜美的相思恋情。这首诗媚而不俗,婉转动人,洋溢 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描画景物别具一格,掩卷思之,一幅幅优美的江南水乡图恍若眼前。

《短歌行》是曹操写的一首歌行体抒情诗,作于赤壁之战以后。诗中流露出时光流逝、功业未就、 壮志难酬的苦闷,表现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首诗基调悲凉,充满沉雄气韵和慷 慨激情。诗人运用了多种抒情方法,特别是在四言短句中运用大量的典故,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硕鼠对照翻译: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拚死拚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邑。新乐邑呀新乐邑,劳动价值归自己!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谈讌 一作:谈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朝代】现代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文学赏析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的首句集中展现了作者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命的短暂、渺小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这种忧郁表现在两点:其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其二,写实和象征交织。作者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对祖国的“黎明”也抱有乐观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写。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为“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作者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也不例外,且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科窥见其中的奥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为作者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便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1996年)现代诗人。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

艾青


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


山坡羊·潼关怀古对照翻译: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欣赏诗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