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机翻】《齐泽克本体论》导言 Adrian Johnston

2023-07-18 22:45 作者:新浊酒  | 我要投稿

《齐泽克本体论》 by Adrian Johnston Zizek's ontology a transcendental materialist theory of subjectivity Introduction The Immanent Genesis of the Transcendent

齐泽克最令人吃惊的主张之一是他断言笛卡尔关于我思主体性的概念(尤其是被康德、谢林和黑格尔激进化的)与普遍的知识分子共识相反,绝不是过时的。然而,必须承认,过去一个世纪在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已经成功地对哲学理论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反对意见。例如,根据这些哲学理论,主体好像在某程度上可以免于物质中介,这何以为可能?现代主体的批评者和那些要求回归主体性概念的人(例如齐泽克)之间是否可能达成妥协? 从两个前提(主要来自精神分析的发现)开始,确实有可能进行富有成效的妥协。第一,后现代(尤其是先验)哲学所描述的主体是与身体相关的——也就是说,这种“非物质的”(或者更准确地说,超越物质的)主体性内在地产生于物质基础。第二,这个作为物质基础的身体,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各种对立、冲突和紧张——换句话说,人体并没有与自身内在协调,而是天生就有某种功能失调。这个身体的物理构成意味着,可以说,人性本性地倾向于养育对自然的支配。这种自然“短路”了自身,并由此产生了非自然化的过程。婴儿长期处于未成熟的无助状态,加上其力比多经济与其感知记忆机器相互作用的方式,推动这个身体存在进入非物质化、无实体的主体性形式(这些主体位置部分地是,由逃避或驯服不守规矩的肉体的斗争所催化的防御性反应形成,即“肉体实在”)。简明扼要地说,在整个课题中倡导和捍卫的基本论点,一个使可称为主体性的先验唯物主义理论的表述成为可能的论点,是在脱离实体的主体或具身的自我之间进行选择之困境。类似我思的主体性从作为其前因的最初的肉体状态在个体发生上出现,尽管这种主体性一旦产生,其后仍然无法还原为它的物质来源。因此,就其对理论人文学科的整体贡献而言,该项目旨在开辟途径,允许在一方面对人类个体的躯体构成(包括认知科学、神经学和现象学体现理论),另一方面,对身份的解释坚持超越肉体的维度(特别是在某些哲学和精神分析传统中发现的)。对人体本质的重新思考与涌现主体性的时间遗传模型(描绘其后超越物质的内在物质起源的模型)相结合,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就当今关于躯体和心灵之间关系的争论而言。 这本书是围绕着一条受精神分析影响的从康德到谢林到黑格尔的路径的反向穿越,这是一条通往先验唯物主义主体性理论的穿越。在追求这一新的主体性理论的过程中,本书的三个部分详细阐述了齐泽克受拉康启发的对康德、谢林和黑格尔的理论挪用;齐泽克在这段拉康式的旅程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他回到了晚期现代德国哲学。因此,本书的第一部分关注康德(在较小程度上关注康德的直接唯心主义继任者费希特)。更具体地说,这部分涉及对主体在本体和现象领域之间的分裂的重新解释,这是康德批判-先验框架的核心。这种重新解释强调了具体化和死亡的相互关联的因素(康德通常忽略的事情)在主体分裂中的重要功能,这些因素使这个主体以康德的先验哲学所描述的方式对其自身是有限的和部分不透明的。第一部分的结论是,反对和抵制对物质身体的同化的主体性形式(即类我思的主体性形式)出现在人类拥有的特定种类的物质身体中。也就是说,超越物质的主体部分地是一种反应形成,在个体遗传学上受身体物质性的制约(因为这种物质性特别是由精神分析所构想的)。 本书的第二部分从历史上(从康德和费希特到谢林)和概念上都接续了第一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认为,康德唯心主义哲学的先验主体不是一个总是已经预先给定的先验结构,而是通过一系列机制和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因此,第二部分试图通过与谢林的后康德哲学反思的持续接触,描绘出先验的、类似我思的主体(即支撑先验主体性的元先验水平)发生的可能的个体发生条件。物质存在作为与自身分离的实体的终极本体论地位——这种(用拉康的说法)“被禁止的实在”的本体论是通过对齐泽克结合德国唯心主义和精神分析的方式的分析而发展起来的——被确定为先验主体性的关键先决条件是从内在的物质性层面遗传产生的。此外,这部分文本将谢林哲学与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元心理学并列,也重新审视了自主性和时间性的哲学主题(时间性在第三部分的后半部分得到了进一步的持续关注)。自由在精神分析中所处的位置——分析通常(并且错误地)被视为一种决定论的话语,它阐明了个人被简化为无意识影响的傀儡,这些影响超出了他们的控制——在这里被彻底重新构想。封锁无意识的压抑面纱不仅隐藏了隐藏的决定性力量的他律,而且隐藏了一个人在防御上被混淆的自主权的真实程度,这种自由令人惊讶地经常让人感到恐惧和不安。 本书的第三部分包含了这个课题作为整体的哲学高潮。多亏了拉康和他的某些杰出的解释者(首先是齐泽克),黑格尔的思想被广泛视为对精神分析最关键和最兼容的现代德国哲学的一部分。第三部分首先展示了正确理解黑格尔哲学及其与精神分析元心理学的潜在联系的可能性,而不了解这种哲学是如何从康德及其直接继承者(特别是费希特和谢林)产生并定位于自身的;黑格尔-拉康关系的大多数研究都没有充分考虑黑格尔在这个哲学史时代的地位。这种历史分析导致了对受黑格尔启发的主体性理论的细致阐述,该理论考虑并整合了先前在与康德和谢林对话的前两部分中组装的成分(康德和谢林发现的主体形成的遗传维度)谢林所触及的东西,黑格尔对其进行了更丰富的阐述——先验唯物主义也可以被描述为一种遗传先验主义)。在这里,主体被描绘成几种不同形式的时间性——更具体地说,是从根本上互不相容的时间结构——产生的副产品。当这些多速时间轨道之间的不和谐冲突变得可听见时,成熟的主体性本身能够短暂地闪现存在。 本书的结论实现了在引言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中做出的承诺:通过将欧洲哲学和弗洛伊德-拉康精神分析与英美心灵哲学和认知神经科学进行对话,结论试图证明解释性先验唯物主义对主体性的描绘的力量和理论上的优雅。它强调了这种新范式的两个关键优点:这种对主体性的描绘如何允许对主体与其身体的关系进行非还原性描述;以及它如何能够肯定主观自主性,但承认这种自由在多大程度上也受到个人在确定生物学、历史和社会心理变量方面的立场的影响。这本书的结尾承认了这种关于主体性的先验唯物主义理论对齐泽克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一思想体系构成了该理论最重要的可能性条件之一。

【机翻】《齐泽克本体论》导言 Adrian Johnston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