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货币银行学 货币金融学 期末复习(四)

2023-02-25 21:13 作者:月亮没空喏  | 我要投稿

金融四

一、利息

是借贷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是在特定时期内使用借贷资本所付出的代价。利息是投资者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取的补偿。这种补偿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机会成本的补偿:资本供给者将资本贷给借款者使用,即失去了现在投资获益的机会,因此需要得到补偿。二是对违约风险的补偿如果借款者投存关政将导致其无法偿还本息,由此给资本供给者带来风险,也需要由借款者给于补偿。)因此有:利息=机会成本补偿+违约风险补偿。

二、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从名义利率中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水平。它根据预期物价水平的变动(即预期通货膨胀)做出调整,因而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真实的借款成本。


在预期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预期会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差就是实际利率。即,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

Rn为名义利率,Rr为实际利率,P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费雪方程式的简化版(费雪效应):Rn=Rr+Pe。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

三、利率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它是指借贷期间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本金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利率=利息额/借贷资本金✖100%


按计算利息的时间长短,可以将利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也称年息、月息和日息。年利率以本金的百分之几(分)表示,月利率以本金的千分之几(厘)表示,日利率以本金的万分之几(毫)表示。


在我国,不论是年息、月息还是日息,习惯上都用“厘”作单位。虽然都叫“厘”,但差别很大。如年息7厘是指年利率为7%,月息7厘是指月利率为7‰;日息7厘是指日利率为7‱ .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之间的换算公式是:

月利率=年利率÷12

日利率=月利率÷30

日利率=年利率÷360或365

四、影响利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影响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可以自由流动,资金会从低利润率的行业流向高利润率的行业中去,企业之间的这种竞争,最终使各行业的利润率趋于均衡,形成平均利润率。企业不可能把得到的利润全部付给债权人,因此,企业借款利率不会高出其平均利润率。通常情况下,利率也不会低于零。所以,利率总是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波动。

(二)借贷资本的供求

借贷资本的供求是影响利率的重要因素。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供过于求时,利率下降。

(三)物价水平

物价上涨,货币就会贬值。如果存款利率低于物价上涨幅度,就意味着客户存款的购买力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如果贷款利率低于物价上涨率,则意味着银行贷款的实际收益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四)经济周期

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运行周期,主要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它对利率波动有很大影响。在危机阶段,利率急剧上升,达到最高限度;在萧条阶段,利率会迅速下降,达到最低程度;在复苏阶段,利率比较平稳;在繁荣阶段,利率会有所上升。

(五)中央银行的贴现率

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相应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借贷资金成本,市场利率会因此而提高;反之,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就会降低市场利率。

(六)国家经济政策

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节,从而利用利率的杠杆作用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七)国际利率水平

如果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资本将大量涌人,导致国内金融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国内利率下降;反之,如果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利率水平,则资本将流出,国内资金供不应求,国内利率上升。

 五、流动性陷阱

是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只有可能上升而不会继续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会变得无限大的现象。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六、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一)利率变动的储蓄效应

利率变动的储蓄效应,是指利率变动通过影响储蓄来影响经济运行。利率对储蓄的作用取决于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与收人效应的对比结果。

利率的储蓄替代效应,是指储蓄随利率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反映了人们有较强的通过增加利息收人而增加财富积累的偏好。因为利率提高时,人们会认为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从而鼓励其增加储蓄。

利率对储蓄的收人效应,是指储蓄随利率的提高而降低的现象,反映人们在利息收人随利率的提高而希望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准的偏好。因为,利率提高时,储蓄者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使其认为自己较为富有,以至于增加当前消费,可能反而会减少储蓄。

如果用i、S、C、AD、Y分别表示利率、储蓄、消费、社会总需求和国民经济产出水平,则利率变动的作用过程如下所示:

    S↑→C↓→AD↓→Y↓(储蓄的替代效应)

i↑→

    S↓→C↑→AD↑→Y↑(储蓄的收入效应)

(二)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一般地,利率与投资成反比关系。因为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投资的成本。因此,一般来说,降低利率意味着企业投资成本降低,从而会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利率则意味着企业投资成本上升,从而会减少投资,抑制经济增长。

根据托宾的q理论,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企业的重置成本。若q>1,即企业的市场价值大于企业的重置成本时,企业能在股票市场上得到一个比重新购买的设备和设施要高的价格,因而,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更多新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按照这一理论, 其传递机制应为:

Ms↑→i↓→P股↑→q>1→I↑→Y↑

(三)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1.积累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短缺往往成为制约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这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但由于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和资本运动的增值性,以及企业和个人的收人与支出的不完全一致性等原因, 尽管一些企业和个人会出现资金不足的局面,就整个社会而言,总会有一定数量的闲置资金存在。当然,对闲散货币资金的运用必须是有偿的,这种有偿就是通过利息支付来实现。一般情况下, 闲散货币资金的聚集量同利率成正比。利率的调整具有动员和积聚资金的调节功能。

一般而言, 筹集资金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财政渠道用行政办法筹措资金;二是通过金融市场用经济办法积聚资金。显然,后一条途径更有效并且更有潜力可挖,因为它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富余资金日渐增多,筹资渠道不断拓宽因此利用利率杠杆来积聚资金的作用也日渐明显。

2.调节功能

利率变化能引起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这就是利率的宏观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调节国民经济结构的功能。利率引导资金流向的功能会使信贷资金从效益差的企业流向效益好的企业,从而优化了生产结构。如果某些部门和项目的贷款利率高,其贷款额就会减少;反之贷款额就会增加。利率引起借贷资金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从而调节了社会生产比例和国民经济结构。

其次是调节货币供求的功能。各国中央银行都将稳定货币价值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一.而稳定币值的前提是货币供求的基本平衡。各国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信贷规模进行间接调控时,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中间变量。调节利率成为货币政策对经济产生作用和影响的有效途径。

3.抑制通货膨胀的功能

在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利率可作为预防和调节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高利率可抑制投资的过度增长,从而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当经济萧条时,通过降低利率,则可防止通货紧缩的发生。

4.利率平衡国际收支的功能.  

是指利率变动通过影响一国的对外经济活动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进出口的影响;二是对资本输出输人的影响。当利率水平提高时,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产品价格提高,出口竞争力下降,出口量减少,从而会引起一国对外贸易的逆差;相反,降低利率会增加出口生产企业的竞争力,改善一国的对外贸易收支状况。从资本输出输人看,在高利率的诱惑下,外国资本会迅速地流人,特别是短期套利资本,可以暂时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总之,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宏微观经济运行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货币银行学 货币金融学 期末复习(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