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逢高考的时候

2022-04-26 19:42 作者:沈浪101  | 我要投稿

1

我还记得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小雄写作文,写司马迁,写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那是我第一次开始咂摸这句话。

2

后来,大家都调侃,说,每逢高考的时候,项羽就一次又一次的在乌江自刎,韩信就一次又一次的在胯下之辱,而司马迁,就一次又一次的在蚕室受腐刑。

大家可以自行脑补这个一次又一次的循环播放画面,具体可参照大型法制节目《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当中圆环套圆环娱乐城当中倾城的表演。

3

究天人之际。

杨照:人能决定的是要不要做好人,可是,做好人就能保证一定能得到好结果吗?颜渊就会摆脱贫穷,伯夷、叔齐就能不饿死,而盗跖就会得到报应吗?这些其实与人无关,人不能够决定一切。可是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回到本原上,了解人事上的是与非。之所以要“究天人之际”,是因为只有把天的部分和人的部分彻底隔开,我们在人事上的判断才不会受到干扰。很多时候,我们做人事上的判断时会看到偶然的东西——有人做了那么多坏事也没怎样,如果相信这些偶然,就不会相信原则,就看不到人事的教训,也不会相信人事的道理。所以司马迁清楚地告诉我们,写历史首先要分清什么是天,什么是人。

4

我还记得高三语文老师瞿颖告诉我们:尽人事,听天命。

天是客观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西方的神,比如耶和华,各种骚操作,对人性各种试探,不能以常理度之。

人是主观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该是多么高妙的境界。

5

通古今之变。

杨照:换句话说,有六七十年的时间,“汉承秦弊”,没有能力对政治社会制度进行大幅改变。正因如此,汉代人心里必然徘徊着这个问题:我们在沿用秦代的制度,可是秦灭亡了,且灭亡得如此之快,那我们该怎么办?所以,厘清秦灭亡的原因,不只关系到朝代政治的合法性,更关系到整个朝代如何摆脱灭亡危机、如何长治久安。

6

成一家之言。

杨照:在列传第一篇,司马迁特意安排了一篇奇文——《伯夷列传》,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关键信念:历史上有些人具有典范的人格,但往往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们的人生也因之充满了各种挫折和痛苦,甚至到最后很有可能在时间不断的流逝中被遗忘。历史学家就要对抗这种“天道”,换句话说,要承担起人们原本对天道的预期——公平。“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天道”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期待,跟真正的现实——古往今来人们的作为和遭遇——对照起来,就能够清楚地看到所谓“公平的天道”并不存在,而人的精神则是高贵的。一方面我们希望好人可以得到好报,另一方面,又不能以为有天道就什么事都不做了。想让这个世界趋近于人们所想的那种公平,需要许多人为之努力,历史学家就是其中之一。

7

2022年,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正常情况下,每天规规矩矩坐在书桌前,写天地也罢,写人事也罢,写古也罢,写今也罢,一定要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和发现,至少1000字。

8

一开始并没有想着是朝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看齐。

但有时候写着写着,就觉得有些事不可为,命运在那里了。

但有时候写着写着,就是从历史上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写起,而后写到今天又是个什么情况。

但有时候写着写着,就慢慢有了自己的一些东西。

9

时代变了,很多名言也得改一改。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改为,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也可能更合适。

互联网让信息更廉价,大家看得多了也早早不惑了,现代生活压力大,而立的标准和难度都提高了。

10

还记得中学的时候,校长他孙子叫李思齐,爸爸是李姓,妈妈是齐姓,一语双关。

见贤思齐,就这样吧。


每逢高考的时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