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万华镜 #22|谣言何时了:谣言为何反复出现?

自2018年年底开始,美国爆发了一轮麻疹疫情,评论普遍认为此次疫情与受到反疫苗运动影响而不给孩子打疫苗的父母有直接关系,这些父母或对疫苗效果有怀疑,或对疫苗安全有怀疑。类似的担忧也出现在中国国内,尤其在近年爆发了有关疫苗安全的新闻之后,间接促成了一大批关于狂犬疫苗、HPV疫苗等疫苗的谣言广泛传播。这些谣言有些将学界未成定论的判断当作事实,有些夸大其词,有些根本是子虚乌有,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和造成公众对疫苗的疑虑。世界卫生组织把这类拒斥疫苗接种的现象统称为“疫苗犹豫”(vaccine hesitancy),并在2019年将它列为全球十大健康威胁。疫苗犹豫是超出谣言范畴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谣言,但总是伴随着谣言。这类社会现象一旦兴起,相关谣言就会遍地开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事实上,疫苗犹豫的历史几乎同疫苗的历史一样长久,而与想象不同的是,疫苗犹豫并非单纯出于愚昧或者“反智”。早在1873年,斯德哥尔摩就曾因普遍的疫苗犹豫造成天花疫情的爆发。疫苗犹豫的理由在当时就呈现出了多样性:有人因为怀疑疫苗的效果而排斥疫苗;有人出于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而排斥疫苗,认为瘟疫是上帝还有人从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角度反对疫苗的强制接种。仅从这些主题就能看出,“硬核”的疫苗犹疑将关注点主要放在价值领域,有着较高的讨论层次,与我们平常熟悉的传谣和辟谣间就单一事态真实与否的来回扯皮有着显著区别。
在比喻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关于疫苗的种种谣言是寄生的大众文化表征,它一方面寄生于社会热点新闻以及公众随之而来的对疫苗的疑虑,另一方面寄生于关于疫苗的高层次讨论之中。当公众的关注点没有放在疫苗上的时候,这些谣言就在已经出版的报刊杂志、网络新闻和线上发言中潜伏下来,伺机而动。一旦疫苗再度成为新闻热点,人们就会从图书馆、数据库和废纸堆里把这些谣言重新挖掘出来,把它写在新的报刊杂志、网络新闻和线上发言中,让它们再次传播。由于这两百多年来疫苗在公共卫生领域无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关于疫苗的社会热点新闻还是关于疫苗的高层次讨论都不会断绝,于是新闻和讨论的反复出现就成了疫苗谣言传播的土壤,使得谣言也总是反复出现、不会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