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动漫短评】《隐瞒之事》新解读:温馨故事背后的思考

2021-08-12 23:34 作者:探索二次元的老萌新  | 我要投稿

首先,简述《隐瞒之事》剧场版的故事内容:故事以女儿后藤姬的探索与回忆为线索,将父亲对女儿的爱,女儿对父亲的爱,用点点滴滴的温馨故事相串联。在父亲遭遇失忆之际,女儿用行动拯救了父亲,父亲得到救赎并最终迎来奇迹。

一家三口

故事虽然老套,但感人至深。一方面,悬念“隐瞒之事”的使用使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观众一直处在与角色共情的状态,体会角色情感更加真挚。另一方面,日常与非日常的交替,使得故事张弛有度,一些剧情让我们开怀大笑,而另一些剧情则让我们难过伤心。这样的冲突可以加深沉浸感,完全融入剧情当中,并能够更好的体会角色们的情感。除此之外,故事中还有些非常巧妙的设计值得讨论。


救赎的思考:父亲与女儿

其实,父亲与女儿搭配的人物设定,在西方好莱坞电影中已经十分成熟。像是《摔跤吧爸爸》《星际穿越》《英伦对决》等都运用了此类人物设定。追根究底的话,此类人物设计思路来源自西方的基督教当中,而父亲的设定要早于女儿的设定。

在英语中,父亲的单词father同样也有神父Father的含义,因为一般在基督各教的解释中,认为“ 众生皆是上帝的儿女,而神父是上帝的代言人 ,所以神父可看成是众生的父亲。”因此在文艺中,父亲的角色往往赋予了“神父”般的设定,即赋予神格。赋予神格的特殊存在必然异于他人,便造成与他人的隔膜,因此此类设定下的父亲角色,一定是有伟大能力与远大理想,展现大善与大智慧,但很难被人尤其是亲人理解的存在。

小屋里出现了不符合东方建筑特色的,常见于教堂建筑的花窗玻璃
这一镜头,将一家三口用花窗玻璃进行表达,因此个人猜测人物设计可能存在一定的宗教含义,这一点或许可作为日后探究的方向

女儿设定的出现与父亲相比要晚,换句话说,在近代之前女儿设定与儿子设定没有什么不同。例如二战期间流行的《父与子》漫画,父亲的设定已经成熟,但女儿的设定并没有完全成熟,与儿子设定的竞争并没有优势。直到好莱坞电影的兴起,女儿的设定更能激起观众的共情与保护欲,观感体验比儿子设定要好很多,女儿的设定开始流行起来。直到现在,这样的设定仍然十分吃香。

当然,女儿的设定也属于少女设定大类。少女的设定,有象征美好生活与未来的隐喻。一般来说,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少女的设定往往象征着美好或希望,类似于向往花草或者是香辛料一般。

可爱的小姬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节选自《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节选自《诗经》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你要去斯卡波罗集市吗?

(问尔所之,是否如适)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芜荽 鼠尾草 迷迭香和百里香。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节选自《Scarborough Fair》


剧情之中,故事的男主角——父亲来说,开篇故事揭示了父亲的隐瞒之事——画荤段子的漫画。而荤段子漫画会影响到女儿,因此不能让女儿知道。这便是第一个矛盾点,即身份与认同的矛盾。而随着剧情的推进,父亲为了妻儿放弃了赖以为生的漫画,顶住了舆论的压力撑起了家,虽无人理解但仍然砥砺前行,这便是第二个矛盾,即欲望与使命的矛盾。最后打工受伤失忆,只能记住女儿10岁前的记忆,但此时的父亲仍然心系漫画与女儿,这便是第三个矛盾,即自我与命运的矛盾。

即使生活不顺,在女儿面前也要保持微笑
为了生计去工作
即使失忆了也放不下牵挂

父亲设定往往富有类似神父身份的神格,因而在当代文艺作品中,此类设定的表现常与同样拥有神格的英雄融合,结合为“悲剧的英雄”这一形象。塑造悲剧英雄有一个原则,就是英雄必须陷入一种“欲望/使命”,“身份/认同”或者“自我/命运”的两难境地,最终做出一个伟大的判断和选择。这一选择必然得罪两难的双方,最终英雄以独自受难来承担这个责任。这便是男主角的人物魅力的体现,悲剧是战斗的艺术,悲剧主角虽在斗争中遭受挫折,但却不屈不挠着发扬人性的光芒。

这一切的精神支柱,便是女儿的存在。

小时候的小姬

女儿形象的存在,便是剧情中真善美的代表,是最耀眼的光芒。虽然女儿小姬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但父亲的陪伴没有使其孤独,反而使她能够茁壮且快乐的成长。在父亲伴随着小姬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之际,女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同时也在影响并治愈着父亲的内心。虽然父亲是私生子,婚事不被女方家接受,之后妻子因为空难失踪,生活上也有种种不顺,但这些没有打垮他。因为内心有女儿的存在,便有了指引父亲前行的光。这种现象可以看成是对父亲的“救赎”。“救”表示拯救,“赎”表示付出。父亲对女儿的付出,最终带来了对自己的拯救。

父亲写给女儿的话
女儿写给父亲的话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奇异恩典,如此甘甜。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我等罪人,竟蒙赦免。

I once was lost but now am found,

昔我迷失,今被寻回,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曾经盲目,重又得见。

——节选自《Amazing Grace》


因此,最终父亲恢复记忆,女儿谅解了父亲并继承父亲志向。如此“奇异恩典”般的奇迹,也就自然而然的存在了。

长大后的女儿对父亲袒露心扉
为黑白的生活增添色彩

不同步的时空


诸子百家认为: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尸子。我们生活在宇宙之中,自然无时无刻都与时空紧密联系中。

但在《隐瞒之事》的故事结构中,时空貌似并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女儿小时候,父亲陪伴在女儿身边,但女儿长大之后,父亲却不在身边;女儿“探索”父亲的房子,发掘父亲隐藏的秘密过程中,儿时的物件引出了女儿对过去的回忆,时过境迁,便感慨万千;父亲失忆后,拖着10年后的身体却做着10年前的事令人动容。这样的时空违和在动画剧情中比比皆是,貌似看上去杂乱无章,增加了阅读难度,但其实作用却十分巨大。

小姬准备“探索”父亲的屋子

首先,这样的剧情设计可以增添故事的趣味性,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在结构上说,此类设定类似于叙述性诡计一般,利用读者与剧情信息的不对等进行铺垫,进而一步一步引诱读者揭示真相。在剧情中,儿时的旧物成为了重要的线索:就像标注色彩的手稿,利用这一手稿引出了母亲的剧情;同时在结局部分,随着女儿按手稿进行填图以完成父亲的心愿,进而升华了故事的主旨。父亲的消失,使得“隐瞒之事”得以暴露,父亲失忆后的举动,揭示了父亲内心的真实想法,最终影响了女儿。因此,错位般的时空设计,不仅可以做到使剧情变得引人入胜,更能将剧情变得有张力,变得跌宕起伏,让读者们大呼过瘾。

给手稿填色

其次,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的体现共情与共感。如果结合传统古典文学的分析方式看待,这样的剧情设计,可以看作是“互文”与“移觉”方法的运用。互文的解释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即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不同时空的事物相结合,将事物的存在范围进行了扩大,情感的表达范围也得到了加强。


秦时明月汉时关。 

——节选自王昌龄《出塞》


秦汉明月与城关相结合,时空交融,意境范围极大,更能抒发超越时空界限的情感。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节选自《沁园春•雪》


千万里冰封雪冻,雪花飘飘。天地奇景融合,展现极大范围。抒发豪迈气魄。


因此,不同时空的交融能够扩大时空原本的界限,更能抒发超越时空本身的情感,进而以更加震撼的方式感动读者。在互文的同时,将不同时空的事物进行联系,同样能够激起对于事物的共情,这便要说到另一种手法的使用——移觉。

移觉,又名通感。是指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使意象更为生动的一种方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节选自杜甫《春望》


通过移觉,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写出睹物伤情的感受。


这便是移觉的作用,将人的情感蕴于物体之上,使其与个人的情感想统一,更能加强对于情感的表达。因此,结合互文与移觉,情感的表达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与外界事物相联系,进而更好的抒发剧中角色们的感情。


在《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的剧中,当报濑到达南极,找到母亲遗留的物品,将母亲的笔记型电脑开启后,母亲的信箱慢慢载入,承载了报濑这三年来的思念,随着未读信件的数量增加,最终止不住泪,失声痛哭。这一段的时空描绘,可以看作是互文+移觉的情感的运用。

《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第12集

而在《隐瞒之事》的剧情中,故事一开始就存在着两条线:即长大之后的女儿一步步揭开父亲“隐瞒之事”的一条线和父亲与女儿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的一条线,利用无数的“旧物”充当一个又一个钥匙,一步步揭开谜题。利用旧物连接的时空开始交互,增加了时空的范围,更能抒发超越时空的情感,同时寄情于物,一件件充满情感的物件的揭示,更能调动情感的释放,这也就是作品感情真挚,打动人心的原因。

触景伤情

写在最后,想用这首诗结尾: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 胡适《希望》


如果将《隐瞒之事》故事作类比的话,或许与兰花草一样。很多人执着于牡丹的典雅,寒梅的孤傲,秋菊的高洁,但忽视了兰花草那平静,宁和与幸福,一簇簇在微风中摇曳的美,便是美好希望:想必这就是两个人在一起时的幸福吧,平平静静,一直在一起。

二人的快乐时光


【动漫短评】《隐瞒之事》新解读:温馨故事背后的思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