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烧横评 Arya/K812/HekV2/HD800S/Hekse

目录
1. 前端设备
2. 文字横评
3. 分数横评
3.1 横评比分结果
3.2 素质/听感打分说明
3.3 曲风打分说明
4. 杂谈
4.1 “速度感” 和 “提琴与钢琴不可兼得”
4.2 “推好” 和 玩HiFi的理念
观前提示:
小白搭配/不严谨/纯主观测评,求各位路过的各位大佬轻喷
已在 贴吧(HiFi交易吧) / 耳机大家坛 / NGA 发布内容相近的帖子,发帖者皆为本人
1. 前端设备
下列是我入烧没多久的乞丐周边+便宜设备,肯定是不能充分推好这些耳机的:
转盘&解码:乾龙盛 390 限量版 (使用电池测试)
解码 > 耳放线材:绿联 卡农公对母 1米 x 2 (50块)
耳放:Accurate HPA-A1000 继电器遥控版 (未进行改装)
耳放电源线:绿联 通用国标三孔品字尾 1米 (18块)
耳机线:见上表
2. 文字横评
Arya: 这款耳机非常适合入门级别的发烧友,容易产生出好声音,如果没有听过HEKSE,我甚至认为这是最适合听流行音乐的耳机。就价格而言,低、中、高频都没有问题,也没有染色,偏向监听。总的来说,如果不考虑头梁有点紧和可能的质量问题,性价比是最高的。
K812: 自推出以来,中高频突出、齿音明显、不耐听一直是其被诟病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更换线材来一定程度上改善,但在我的前端中,相比Arya和SE,中、高频的质感仍不够丝滑,而且由于结像密度大,在听流行曲的大动态混响(例如泽野弘之的许多曲目在高潮部分)时,会有动态压缩/结像挤在一起、人声靠后的问题。不过它的优点也很突出,一方面,令我惊讶的是,它的低频下潜以及纹理相当好,即使与HEKSE对比也只差半级(尤其是在听巴赫无伴奏大提琴这种小编制曲目时);另一方面,它的调音也是相当悦耳的,是能让人觉得体会到何谓“音乐性”的。
HE1000(v2 3.5插口、非隐形磁体的老版): 这款耳机更适合深度发烧友,由于我的系统无法完全发挥出它的实力,论宽松程度而言完全不如HEKSE。不过,在试过更好的系统(5W以上)之后,可以说它的高素质也会慢慢展现出来,应该可以说是稳超Arya的(具体细节在4.2的杂谈)。
HD800S: 可能是我的系统的解码信息量不够,虽然800S的整个声音框架虽然很大、厅堂感也很强,但是像纸老虎,三频发虚、密度不足;低频相比812与SE,也显得轻浮缺乏下潜与质量。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听起来和戴起来都是最宽松的,最适合边干活边听。
HE1000SE: 一开始我对SE的期望不高,以为是v2的易驱动的冷声版本,结果在听过后,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做“超旗舰” — 三频素质没有短板,声场、解析、动态都至少是旗舰水准,且综合来看至少有2个以上的亮点 — 目前个人认为主要是高频的延伸、低频的下潜与质量能稳稳地超越旗舰;不过它还是有一定程度的不足,由于中频的速度偏慢(即频率的残响量时间过长,可通过频率-残响-时间三维图,即瀑布图(CSD waterfall)确定),听钢琴时反而不如Arya,听各种现代风格的编曲会觉得缺乏力度和清晰感。注意,这里的“清晰”不是说素质不够,而是调音风格有一种浓厚感,像是美景上弥漫了浓雾,K812则相比更干净,像雨后清晨那般心旷神怡,当然这一点也很可能是我的前端搭配与个人口味问题。
总的来说,就我目前的系统与个人口味而言,排名大概如下:
HE1000SE ≥ K812 ≥ Arya > 800S = HE1000v2
3. 分数横评
3.1 横评比分结果

3.2 素质/听感打分说明
平均灵敏度:100 - 10kHZ的平均值,单位dB/V SPL (来源:reference audio analyzer)
平均阻抗:40 Hz - 15 kHz的平均值,单位ohm (来源:reference audio analyzer)
声场:声场指耳机输出声音的三维空间感,一个好的耳机应该能够提供一个清晰且真实的声场
声场宽度:声场从左到右的距离长短
声场深度:声场从前到后的距离长短
声场高度:声场从上到下的距离长短,未测
结像:单个乐器/人声在发声时,听者能够准确分辨出位置与大小;并且当多个声源出现时,不会出现结像松散或是拥挤的问题
解析/分离:耳机能够将不同乐器或声音分开的能力。一个好的耳机应该能够提供清晰的声音解析力,在复杂的音乐中也能让听者不费力地分辨出每个声源的位置
三频:指低频 (约小于 300 Hz) + 中/中高频 (约 300 ~ 5k Hz) + 高频 (约大于 5k Hz),注意这里与乐理中的音节高低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三个频段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低频通常用于增强音乐的低音,增加音乐的厚度和力度。中频则对人声的清晰度和音乐的明亮度有较大影响。高频则能增加音乐的细节和透明度,使音乐更加生动。
三频量感:单纯是指量的多少,一般追求的是三频均衡,同时凸显出各个频段的特点
低频下潜:极低频的结像会模糊变大,并向下移动;因此下潜好的耳机,听到低频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会往下走到胸口
中高频刺激:通常是遇到混音元素多/女声齿音/电子音乐/录音质量问题时听者感受到的刺激程度
中频乐感:玄学指标,通常指对于人声的处理的氛围/味道/色调差别。由于人类听觉对 2k ~ 5K HZ 频段的感受是最灵敏的,所以不同耳机在此频段的失真处理的区别 (distortion) 会产生不一样的“乐感”
高频延伸:极高频通常是泛音的结果,会使得声音更加自然,产生空气感,脱耳感;例如小提琴的高音泛音、三角铁的泛音
瞬态:一个耳机的瞬态越好,对音乐中的快速变化(如电音中的密集节拍)也就能处理得越干净;瞬态也影响了解析的好坏
动态:一个较为综合的衡量指标,通常是指对于乐曲中的大规模变化(如交响中的合奏高潮、1812序曲中的礼炮)所产生的气势的表现力。相比音响系统所能展现的动态,耳机系统往往难以望其项背
舒适度:耳机佩戴的舒适程度,长时间佩戴的情况下,应该不会给耳朵和头部造成过多的压力。
3.3 曲风打分说明
个人偏好相对比较杂 (古典 + West Pop + ACG/OST + Synthwave +…),时间来不及全部都测一遍,只选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音乐 组成/范式 以及相对应TIDAL上有的曲目来横评
钢琴:主要是独奏与协奏,注重钢琴音色是否收放自如,不出现连绵音符产生难听共振的情况。
平均律,独奏 — J.S.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1, BWV 846-869 Zhu Xiao-Mei
拉二,协奏 —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s Nos. 1 & 2 Krystian Zimerman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Seiji Ozawa
小提琴:同样是独奏与协奏,注重高音基音的顺滑度、泛音质量与音色(染色)悦耳度
巴赫小无,独奏 — Bach: Sonatas And Partitas Nathan Milstein
柴小协,协奏 — 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 Op. 35, TH 59 - Stravinsky: Les noces Teodor Currentzis
大提琴:同样是独奏与协奏,注重低频的纹理质量、下潜与音色(染色)悦耳度
巴赫大无,独奏 — Six Evolutions - Bach: Cello Suites Yo-Yo Ma
德沃夏克,协奏 — Dvorák: Cello Concerto / Tchaikovsky: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MSTISLAV ROSTROPOVICH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女声:特别主观,好听不好听就完事了
I Really Want to Stay at Your House Samuel KimLorien
Blue Exorcist Plugless Hiroyuki Sawano
ACG,电子混杂
国语,经典曲目 — 蔡琴、邓丽君 (专辑就不用写了)
小语种,Blues/Jazz — Dans Mon Ile Lisa Ono
男声:同特别主观
Beyond 24K Mastersonic Compilation Beyond
20週年 MISS YOU MIX 張國榮
国语,经典曲目
欧美,电子混杂 — = Ed Sheeran
协奏/交响:注重结像、动态范围、解析分离与整体的表现力
协奏同上
柴六第三乐章,交响 —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6 "Pathétique" Teodor Currentzis
电子/摇滚:注重中高频刺激度、瞬态与低频质量
Dreampop — Reverie Postiljonen
ACG — iv SawanoHiroyuki[nZk]
猫厂的一些曲子,比如 Rainbow Road、Neon Rainbow 等
4. 杂谈
4.1 “速度感” 和 “提琴与钢琴不可兼得”
引用大家坛/绿坛某位大佬的说法如下:
在HIFI界有个说法,叫做钢琴和小提琴不可兼得,钢琴需要速度和力度,最好是声音干净,泛音不需要太多。而小提琴呢,需要泛音丰富,余韵不绝,柔和细腻。
He1000se的瀑布图我暂时未能找到,暂由Susvara代替(有很多烧友认为he1000se跟Susvara很接近),目前网络上我找到比较好的瀑布图在这个网站上:headphonetestlab.co.uk
下面两个图中展示了Susvara和T1-2代的瀑布图,上图Sus的中、中高频速度很慢,而下图的T1-2nd则速度很快,所以很多烧友认为用T1听钢琴很好,而弦乐一般;而Sus是在没有被驱动好的情况下测试的(网站里的耳放功率显然不能满足Sus),所以展现出的瀑布图便是这种残响极长的状态,完全符合烧友对于大多数没有驱动好的Sus “软、糊、慢” 的主观听感,我的Hekse估计也是没有被驱动得很好,而得到类似下图的瀑布图,因此听钢琴的听感很差,主观的“速度感”也很慢

4.2 “推好” 和 玩HiFi的理念
v2在我的破烂设备上面的表现,自然不能让我满意。于是乎,我提着se和v2来到了当地的一家耳机店想给HE1000v2上上强度,看能不能带来一耳朵提升的听感 (下图中是 声韵牵牛星G2.1 + Allnic HPA-3000GT),拉近两者的差距

主要测试了古典的大小编制和人声,初步感觉v2的高频质量比之前的版本好了不少,细腻度已经很接近se了。不过在高频延伸这一块,se表现得还是比v2要好,有可能是耳放不太匹配(毕竟耳机与推荐的参数有出入)。
低频下潜和量感与我的设备相比没有明显差距,v2和se都是这样。不过在大编制的解析分离、气势和中频质量方面,两款耳机都达到了非常相近的水平。
人声表现一般,与我的系统相反,se听录音年代较老的混响女声(如王菲的eyes on me)反而显得太刺激,v2稍微好一点,微微显得宽松温暖。总的来说,都缺乏悦耳感。
之后又试了试其他的系统,比如高登的EVO,甚至飞傲R7,都没有达成一种“噢,就是这个味道的感觉”

然后当我拖着略带疲惫的身躯回家后,不经意地用K812听了一首拉二,那种悦耳又欣喜的感觉竟又回来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推好跟耳放功率、耳机素质和解码信息量都有关,又都无关,最重要的,还是那份发烧的初心:拿起耳机的源动力,便是对音乐的爱
se和v2确实值得把玩,但是它们也并不是十全十美,如果为了折腾好一只耳机而千方百计地去改变自己的系统,就如同为了一只鞋改变自己的脚型、为了一朵花放弃了一整座庭院一般。就像另一位贴吧大佬所说:
在刚入烧的时候就看到很多老烧前辈为了折腾hd800亦或者t1而花了几十万的故事。当时表示很不理解,现在自己开始搭建系统了,于是就更不理解了。在我入烧的时候江湖上流传着只有把k701推出来充沛的低频,把hd800推出饱满得中频,这才叫推好了。然后例举花费了多少精力用了多少高档器材达成了这一目的。但是现在买下近二十支旗舰超旗舰的我,认为每一个耳机都有其各自的性格,只要发挥好它的特长就可以了,长板最大化即可。就拿我买过六支的hd800举例,我认为这支耳机本身就是为了古典音乐而服务的,希望呈现给用户的就是巨大的规模感与超高的分离度,而并不是给你听人声用的。既然你对他原本的人声音不满意,希望在他身上得到本就不属于它的声音,那只能说明这支耳机本就不适合你,换一支就好了,需要饱满的中频无论是大乌还是ps2000e都是很好的选择,不清楚在hd800这种耳机上死磕到底是为了什么。听音取向杂的唯有多修才是正途,各个耳机各司其职,可以为不同的耳机来购买多台耳放进行搭配,在周边上进行适当的针对性调整。远比去折腾同一支耳机而期待它全能的成本要低得多,这种行为完全无异于死撞南墙
K812它的素质确实比不上新一代的平板旗舰乃至超旗舰,但是它对于音乐诠释是恰好符合我的心境、符合这首音乐的 —— 此时此地,恰如一期一会
最后,谢谢能花看完这篇长文,希望能给我这个萌新初烧一些评论,也欢迎杭州的朋友一起来玩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