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些电影里面的武林高手(排名不分先后)论一个武林高手如何自然败北。

2023-01-30 07:21 作者:他戏最多1420  | 我要投稿

电影背后的故事

身为黄飞鸿徒孙赵教的儿子、为林世荣(猪肉荣)再传弟子的赵志凌,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洪拳大师。他创立的国际赵志凌洪拳总会,全世界弟子超过20万人,在海外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不过让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周星驰电影《功夫》里的裁缝

董海川(1797年—1882年),原名董明魁,生于清代嘉庆年间,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朱家务村人,武术家,一般被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

1978年,释行宇出生在山东章丘刁镇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和哥哥都是警察。在他12岁那年,电影《少林寺》让他决心去少林学武,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独自一人辗转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因为少林寺不收,所以他在山下的武术学校呆了半年。后来他回山东找到一位同学,他哥哥就在少林寺,释行宇才勉强被收进去了,成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第32代弟子,12岁皈依少林,拜少林寺武僧队总教头德扬禅师习武参禅,一年后才有了‘行宇’这个法号”,在少林十一年,并代表少林寺武僧队出访欧美、东南亚等数十国家进行功夫表演及友好访问。


1934年7月28日出生于武术世家,父亲刘湛是黄飞鸿入室弟子林世荣的亲传弟子,因此深得黄氏武学真传。1943年 开始钻研不同门派功夫,练就了深厚的武学根底。1948年,随家人移居香港。

功夫电影一直以来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中国也是功夫电影大国,历年来数不尽的功夫电影不断涌现,好片佳作下也捧出一众功夫明星。


但好花终须绿叶配,在李小龙、李连杰、成龙、洪金宝、甄子丹等功夫巨星红遍全球的身边,始终围绕着众多动作演员,默默耕耘,虽不起眼但也是让人念念不忘。

其中优秀的配角有时候甚至以自己独特表演让观众熟知和高度认可,比如多年经典电影《叶问》中的廖师傅

陈之辉爱好广泛,尤精武术,擅长“无极拳”、“少北拳”,曾拜少北名师张荣时、尹良玉、韩振博为师系统学习少北武术。现为中国“少北拳”全国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北拳”义务宣传形象大使。


看到没,人家是地地道道的武林人士,也是地地道道表演科班出身。


“原来演文戏多,后来很多功夫武侠剧找我,渐渐就成了功夫演员,”陈之辉说道。而由“文”转“武”的原因,就是他有着一身过硬的“少北拳”功夫。

狄威是台湾人,出生在台湾的屏东县。他曾经在台湾入伍,获得了陆军上校军衔,并且特别擅长于跆拳道,是台湾海陆两军的空手道和跆拳道和国术的总教头。曾经参加三届美国西岸格斗大赛夺得全场总冠军。实战能力甚强。也擅长刀术,剑术和棍术。这些或许可以用来解释在服兵役期间,他如何能成为一个相当优秀的空手道教官了吧。2015年他回到家乡台湾的屏东县过着隐居生活

梁小龙的父亲在香港一个小戏班里当班主,常年漂泊在外。家中只有八岁的小龙和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因为梁小龙是孩子中的大哥,所以父母便希望他能认真读书,梁小龙却重武轻文,在他七八岁的时候便离开家庭,开始自己闯荡人生。在他15岁时,当时在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当武术指导的叔叔梁小松便开始正式传他武功,他不但随叔叔学习了北派腿法,还跟其他武师习练咏春拳,并正式拜日本空手道黑带高手山口为师学习空手道。在香港参加了三次有外国人参加的全港搏击比赛,获两次冠军、一次亚军。他一次在九龙油麻地平安大厦自己武馆的梯间,遭十多名持利器男子伏击,最终将对方全部打倒,他手无寸铁只受轻伤。[3]

1972年,梁小龙在街上打架时被香港电影协会主席兼香港政客吴思远看中,因此进入演艺圈。

根据记载,霍元甲也只有这一个能够被考证的徒弟,并不是影视剧中身后一群人的景象。

刘振声也是苦命人,他自幼家庭贫困,因为一开始在天津当童工的原因,他还认识了乐亭县王道滩人刘姓老板,并且认了义父。

他的义父也正好和霍元甲有交集,见到刘振声身手敏捷,也就送他去霍元甲那边拜师。

影视版陈真的身世,应取自刘振声,带艺拜师;其性格应取自陈其美,敢想敢做,不畏强权,且有留日背景;其武功是取自陈公哲和陈铁生等人,着实的武术大家。所以历史上应该有成真这个人 但是依然经过艺术加工

如果单论武术高低 刘振声无疑完胜 并且在历史上也是有据可查

周比利,1958年8月24日出生于加拿大,Billy Chow,毕业于加拿大学院,世界拳王、搏击手、功夫演员。[1]

1982年,周比利夺得加拿大轻量级自由搏击冠军[1];1985年勇夺世界轻中量级自由搏击冠军

叶问的师父是陈华顺。

陈华顺:陈华顺是清朝末年咏春宗师梁赞先生的入室弟子,在佛山公开教授咏春拳术。陈先生生于顺德,年轻时曾在佛山的米店做工,也曾在钱庄做过账房先生,故人送外号“找钱华”。一生共收了16个弟子,叶问先生是其封门弟子

在《叶问3》一片中,张晋出演的张天志是个车夫,更是个对咏春拳着迷的车夫,他自称其师公是梁赞,却从不言明师傅是何人,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此人其实师出无名,更别提什么“咏春正宗”。当然了,叶问师承陈华顺,而陈华顺的师傅却是梁赞,叶问的师傅、师公都是一等一的猛人,他们手下也可能收了很多徒弟,然后其中一位徒弟收了张天志为徒,这也是解释得通的。但是,翻查了不少关于佛山功夫历史资料,并没有张天志相关的资料。

因此,大概率只是编剧虚构的。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元秋(本名张转男)出生于京剧世家,自幼在父亲熏陶下学习京剧,奠定下习武根基。十岁开始便接受师傅于占元训练 是“七小福”成员之一,洪金宝、成龙、元彪、元华等人的师姐 从17岁开始踏入电影圈担任武行替身。

熊欣欣 广西柳州人 最有名的角色应该是在李连杰版的“黄飞鸿”电影里的“鬼脚七”。1987年就加入了由刘家良领军的刘家班担任武行,曾当过李连杰、周润发等多位演员的替身。熊欣欣和李连杰一样也是全国武术比赛冠军。学了八年武术。

邹兆龙,1967年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市,共有13名兄弟姐妹,父亲早逝后开始学习拳击,6岁便跟着雕刻店老板打工,9岁邹兆龙转行做面包,12岁时便投身电影界,担任武打替身,并开始修练跆拳道与泰拳,以及学习电影拍摄的的格斗技巧。便于18岁时得到洪金宝的赏识,主演了洪金宝导演的电影《全力反弹》,其后拜其为师,来到香港发展,加入了洪金宝的班底,成为洪家班的一员。


1976年托尼贾在泰国出生,他从小就非常痴迷成龙的功夫片,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像成龙一样的功夫巨星。在十岁那年,托尼贾拜了著名的泰拳教练博拉利特加为师学习泰拳。

众所周知,泰拳是泰国传统搏击拳术,杀伤力极大,素有最强格斗之称。托尼贾数十年如一日地练习功夫,武术功底和实战能力毋庸置疑,上高中时,他已经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格斗高手。

到了大学,托尼贾又系统学习了跆拳道和中国传统的棍法,并拿到了很多格斗大赛的冠军。在上大学期间,除了练功之外,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儿就是到片场去看动作指导。

在帕纳日提克莱的介绍下,托尼贾开始在剧组跑龙套。因为过硬的功底,托尼贾能够做出很多高难度动作,他很快就被导演选中担任武打替身。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因为自己泰拳杀伤力太大,导致和他演对手戏的演员经常被误伤,很多人都不愿意和他对打,后来导演更是要求他不能出演有攻击力的角色。

不过,从小立志成为武打明星的托尼贾怎么能就此放弃,他特地去寺庙打坐修行,用一年时间学习怎么控制力道。

1994年,在帕纳日提克莱的支持下,托尼贾出演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拳霸前传无敌杀手》,不过因为片中的武打动作很常见,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关注

运动生涯

张晋9岁时开始习武,11岁时入选四川少年武术队,先后获得武术比赛陈式太极拳和太极剑全国总冠军

1993年,张晋在第七届全运会获得八卦掌、枪、剑金牌。

1995年,张晋获得国家武英级运动员的称号。

1997年,张晋在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银牌

幕后替身

1998年,张晋放弃担任教练的机会从运动队退役,之后加入武术指导袁和平的袁家班,开始转行做武替

武英级

中国武术运动员的最高等级

武英级是中国武术运动员的最高等级,也称“健将级”。要想获得武英级的运动员必须参加国家体育总局所规定的六项全能项目。全国比赛中所规定的六项全能项目中达到前3名,单项获得第1名才有资格申报。

这是一场跨界对话,一位是太极拳传承人,一位是知名影视演员;这又是一场武术人的切磋,一位是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拳师,一位是曾经的全国武术冠军。

陈斌,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12代嫡宗传人,河南省太极拳协会主席,其父亲是太极拳“四大金刚”、“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吴樾,全国武术冠军,1997年以表演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国家话剧院,这样的专业习武、科班表演经历在演艺界中并不多。

太极拳的源流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至今约有400年历史。两位不同领域的名家,因为太极拳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戏本科毕业论文,吴樾的选题正是论太极拳在舞台表演中的重要性。从艺以来,吴樾塑造过多位经典的武术名家,其中就包括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后者正是陈家的九世祖

杨露禅

杨氏太极拳创始人

杨露禅,直隶省广平府人(今河北省邯郸永年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太极拳发扬光大的武术家。

杨露禅为学拳,十八年间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传人陈长兴所传精髓。自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设坛教拳,拳械运用高妙,所向无不披靡,乡里高手尽皆慑服。后来往北京,历任大户酱园张家,京师旗营武术教师等。

晚年时被延请至王府授拳,因众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礼遇有加,使得太极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旧社会武行规矩虽大,但争斗也极多,杨露禅因每在擂台上与别家武者比武较量,出手即见红,一响必成功,遂被誉为打遍京城"杨无敌",名声大噪。杨露禅与其子杨班侯、杨建侯,其孙杨澄甫三代人在北京教拳,对传播太极拳功劳极大。

杨露禅毕生精力钻研武学,醉心拳道,成就威名后仍淡泊依旧,不为浮华虚荣所累。杨露禅之所以受到后人敬重仰慕,除了刻苦自强的精神,艺业精绝的功夫等等,更重要的是谦逊明德,尊师重道的珍贵品质。可赞无愧为武林中一代宗师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

流派介绍

1.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2]所编,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跟陈式太极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陈氏太极的另外一个分支是:中国温县南冷架太极拳。

学太极,到温县,尽人皆知。温县太极拳系“陈家沟,南冷架及赵堡架”三个支脉。其中“南冷架”以其所蕴含的中国太极传统哲学文化的深奥,古风浓郁,架式的纯正内家拳。南冷架一直为嫡传功夫,在第四代嫡传南冷太极功夫大师,秦毅风的改良修正了古传太极的繁杂,使南冷太极更加突出实战的作用。南冷太极,发劲呼呼生风,招招有法,式式严谨,气血贯通,刚柔并济,堪称太极拳家族中最具古法韵味,遥接高风者,高屋建瓴。

“南冷架”严格按照古法走经络,行气血,调五脏,促代谢,鼓荡真气,强筋壮骨。对敌实战搏击,则攻防兼并,长于“四两拨千斤”,周身劲气,劲若缠丝,绵绵不绝,认真习练2--3年,功力渐深,犹如“临深渊履薄冰而气定神闲,激水中流而心有大荒”之神妙体会。

2.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3](1800 ~1873),酷爱武术,向陈家沟陈长兴学习太极拳,学成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在观看杨露禅与人比武后,对大臣们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为杨露禅亲题的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后来,杨露禅根据实践,不断发展已有拳架,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太极拳,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杨露禅有三子,长子凤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区有传,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各有所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实战中下手较狠,“出手见红”,在京都留下“拳打雄县刘”、“擂打万斤力”等佳话,承父“杨无敌”之称号,在北京名噪一时,有“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之说,为太极拳在高手如云的北京树立了威名,并继而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但因出手打死洋人,无法再在北京而返回乡里,所以传播范围不广,实为憾事,闻者有永年广府有班侯架、河北齐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传承。健侯性格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所传为中架,当今流传的太极拳大多数为健侯一枝。1928年后,健侯之三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轻灵,刚柔内含,轻沉自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益寿延年,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适应性广。因此,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广的太极拳,据统计,全球有三亿人在习练杨式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国家体委组织创编了24式简化太极拳。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强调技击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杨式太极拳功法体系完整,理论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杨澄甫有五大弟子,号称五虎将:傅锺文,褚桂亭,田兆麟,陈微明,武汇川。

3.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4.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终身不仕。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但因自己身份、地位问题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交给自己,自己则出自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沟学艺,每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最终武禹襄还不满足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陈青萍处学拳。后果有大成。而从李亦畲的著作,武禹襄是因公到赵堡,一月即回。可见武还是主要从杨处习得太极拳。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远超其文化水平),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佳经其后人修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葛顺成等人传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风格。

李圣端、陈兰亭、郝中天、郑月南、王老延、陈固安、吴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极拳高手。

5.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跟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1957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6岁开始习武,8岁至14岁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20]在少林寺里,入门最初3年是基本功练习。冬季在凌晨5时起床跑步,夏季则提早至4时。周一和周二是素质训练,从少林寺跑到登封市区,再返回来,几乎相当于一个半程马拉松。早上做完基本训练,下午还得学习文化课,晚上再将当天的训练内容复习一次。在少林寺的6年中,王宝强只在过年的时候回过家


抱拳礼,与其类似的礼节称"拱"、"揖礼",汉族传统礼仪(多见于习武之人)中一种相见礼,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是汉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用左手抱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 另外武术界中的抱拳礼是由"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了新的涵义,这是在国内外一直被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要领是一手握拳,另一手抱着拳头,合拢在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古代练武之人切磋时抱拳礼有两种。一个是右掌左拳,一个是左掌右拳。道德经31章讲到: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因此右掌左拳的话含有决生死之意,但是右拳左掌只是切磋而已。

那些电影里面的武林高手(排名不分先后)论一个武林高手如何自然败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