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情绪取向个体治疗||情绪取向关系治疗(四)

2020-11-19 16:46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我们需要通过他人的眼睛来塑造和维持自己的形象。在依恋的视角里,自我建构涉及:

(1)在威胁、不确定条件下建构习惯性的情绪调节策略;

(2)建构“当下”存在性意义的框架,将框架融合到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中。

(3)与他人交往发展出的行为技能和特定礼仪。

4.1依恋视角的治疗

依恋视角的治疗中,我们需要和依恋对象探讨,在依恋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什么,孤独和害怕时会发生什么,在面对脆弱时,我们是选择表达还是抑制。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个体自动化的反应趋势,定义了他们自己。

依恋治疗的理想结果是使个体情绪平衡、心态开放、行为灵活、深度卷入、保持活力。更安全型依恋的来访者的表现更有一致性,更擅长反映他们为体验所赋予的意义。缺乏与他人的安全联结会限制、约束我们。缺乏安全感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认知的封闭性。回避型依恋个体似乎会为保持对认知的控制而忽略来自他人的安全感信号,他们在叙述中停留在关系的表面,常常改变主题、转移问题。;焦虑型依恋个体会对积极信号做出有损于安全感的反应,如在回忆幸福的事件时怀疑安全信号,在叙述中,他们容易陷在情绪中,叙事更为极端和破碎。

4.2依恋视角下的情绪障碍

远端风险因素(如与父母分离)、近端风险因素(如个人的情绪调节方式)和调节因素(如当前关系的性质、持续的压力)共同决定了个体功能障碍的发展。不安全依恋和心理健康问题的易感性相关。如抑郁个体常认为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未体验过被重视的感觉,不会真正感觉到自己有资格获得同情和关心。焦虑型依恋对拒绝的敏感性能够预测抑郁。个人历史、压力及对自我和他人的消极内部工作模式导致了抑郁的易感性,塑造了个体的非适应性的人际互动行为,从而破坏个体的人际关系,加剧抑郁性反应。消极看待、处理痛苦,反而会导致个体陷入恶性循环。

当自我和他人的消极内在工作模型占据主导地位时,对他人的信任会受到威胁,只有在迫切渴望情感联结或被鼓励的痛苦主导时,这种信任危机才能够得到解决。“当下”的消极模式是连续的,如果过于消极,便会使个体情绪在高唤醒和低唤醒之间徘徊,处于不稳定状态,让个体丧失反思、做选择重塑体验的能力。EFT中修正性的情绪体验可以引导来访者觉察构成生活的一系列内隐选择。

4.3EFT的个案概念化

EFT是过程关注的治疗,要与来访者一起接触并经历痛苦体验。需要让来访者正视过往经历、正视面对需求时不可避免的挣扎所造成的盲点导致难以用建设性的方式处理体验这一事实。

(1)在EFT中,咨询师是学生,来访者是他们自己体验的专家,EFT的治疗核心是更敏感地适应、维持和获得来访者的体验。

(2)EFT中,咨询师积极寻找阐明来访者的能量,让来访者意识到仅仅生存下来、继续奋斗、寻求帮助便已经透露出了ta巨大的勇气。

(3)EFT中,可以从来访者讲故事的方式、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中获得丰富的内容。

4.4个体治疗的三个阶段

(1)稳定阶段

构建稳固的治疗联盟和情绪平衡的新水平,为随后的探索卷入建立好的安全基地。在稳定阶段,来访者的情绪更加平衡,更能够意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开放地拓展体验。

稳定阶段的要素:

①探讨问题和目标(从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对自我和他人的消极内部工作模型出发)。

②承认来访者的矛盾心理。

③概括来访者的模式。从情绪调节过程和意义(关注怎样调高、调低或关闭情绪)、行为倾向透露出的互动模式(怎么样趋近、远离或反对他人)着手,将来访者对生活的叙述分类到情绪处理内环或人际关系外环中。

(2)重构阶段

加深卷入,修正性体验修正对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形成建设性依赖的互动关系。

重构阶段的要素:

①通过模仿来访者口吻强化体验(用来访者使用的词语),让来访者在想象中挑战与自我和他人的接触。让情绪在依恋框架内正常化,让来访者意识到“我们的脆弱正是有所归属的证明”(our frailties become proof of belonging),让悲伤、失落、羞耻和恐惧的核心体验得到充分感受。

②帮助来访者在不同卷入水平上重复,让来访者真正地接纳,出现新思维模式和回应方式,让关键事件和创伤被来访者以有效的方式重现和体验。

③接触强烈的情绪体验、接触依恋对象,接触内在常被忽略的部分。概述新体验带来的对自我和他人的新觉察。让来访者更有能力定义自己的体验,更有能力与依恋对象进行想象中的互动。

(3)巩固阶段

用元视角分析治疗过程,培养心理韧性,把自我和系统的改变整合到生活和存在性的选择中。

巩固阶段的要素:

①将修正的工作模式推广到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及人际关系中。

②进行与来访者直接相关的、简单的唤起性叙述,强调来访者的优势和处理困难的新方法,再对来访者的存在性现实和普遍性困境中经历的挣扎正常化。

 

来源: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Susan M. Johnson著【加】

蔺秀云,袁泉,谭玉鑫等译


情绪取向个体治疗||情绪取向关系治疗(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