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之上一无所有的地方——《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关于波拉尼奥的小说《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qq聊天记录摘下的,朋友只读了《夜晚》,所以谈的也很宽泛、模糊。
没怎么排版
波拉尼奥写的短篇,都有一种其中的角色游离于故事边缘的脱力感与几乎随时都会陷入单纯的细节描写的可能 。
有一种无目的的,单纯的剧情推进的感觉。
波拉尼奥描写的时候,如果说有什么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单纯的一种动作和语言的堆砌 我们一般阅读的时候,其实已经带着一种“读者宽容”了
这种宽容先于阅读之前,我们打开书的时候就开始了,不知道你能不能感觉到,翻开书的时候,我们已经因为向文字叙述妥协而下意识的必然承认了一种期待
打个比方,就算文学作品描述的再真实,那相对于现实也完全没有那种“当下急需快速应对”的感觉
最简单来说,你在路上和别人打招呼,别人说“嗨”,你是需要回应别人的,但这种回应是需要你快速而急切的去去除一种未知的
即使是打招呼那么寻常的事情
这其实就有了一种快速的回应需求
但文学作品无论再怎么宏大叙事或者真实感人,都是注定不存在现实里这样“急需回应于未知”的突然感
因为作品就是作品,阅读之前读者就承认了一种发生,至于发生什么,总是是被动的,有序的
波拉尼奥这种单纯叙述人物行为动作,然后靠这种单纯的行为动作推进到结局的写法,如果作为一个读者去看,可能就有一种觉得其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都没有什么感觉(做这些说这些是为了什么)
因为波拉尼奥的大部分描写都是一种不需要连贯的连贯行为和动作,在现实我们肯定要按部就班的行动,但文学里是不需要这样的
他故事里的人物就依靠这样单纯描写的推进,在结尾自然的结束
关键是,明明只是单纯的行动和语言(至少比一些类型的文学作品缺少了一种剧情起伏的暗示),这样知道结尾如此单纯的了结
如果能从中体会到一种空虚、孤独与哀伤
算是一种对于读者先于阅读之前就对文本产生宽容性的倒戈一击
因为波拉尼奥的小说不像一些小说一样存在很强烈的有意义的剧情感和暗示
如果你在这种纯粹的行为和语言里感触到了那种空虚孤独以及悲伤
但文中又缺失了大部分寻常的剧情感
其中读者先于阅读产生的那种宽容就会更突出为一种期待
也就是读者本来无意识的宽容有种被意识到的感觉,你会明白自己其实是期待文学里出现什么的,但原先因为这是你潜意识的期待(有了这种不自觉的期待所以读者才宽容),是不需要你回应你在期待什么的
但波拉尼奥通过单纯叙述消灭了很大一部分剧情的感情上的基础,你通过这种文本读完之后如果发现他其实叙述之中意义是很稀薄的
意识到你对文学有所求的读者,就不得不去回应原本不需要回应的期待,但这种期待本身又是很虚无的,在这种虚无之中,你可能就会体会到“啊,原来这种动作语言之中的悲伤孤独和空虚”也是我在文中作茧自缚的一部分
明白了其实文中角色只是在单纯的行动和言语,但自己却产生了这种孤单与悲伤,这样也会反衬出文中人物那更高层次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无法反抗的,因为是有更基础的东西去要求他们孤独的(人本身就会不自觉的对阅读物产生下意识的期待,这是我觉得无法改变的阅读基础)
以上的过程也是不断累积的,我在阅读的时候因为其中的剧情一直都是单纯的行动和语言,所以必然会不自觉的累积起一种期望(人对于因果逻辑的执著),这样就会有一种通过文中单调描写行动和语言而不断上升的孤独的期待
就是这种累积的期待,持续的塑造了文本行为和语言因为期待落空的孤独感
“动作意识流”的感觉
人物通过单纯而毫无感情和写作逻辑而输出的动作、语言,逐渐走向结局的一种崩溃感
我觉得是存在一种绝望的,明明没有任何剧情性,却只是存在着就开始了身外事物(也就是最降维打击的阅读者与文中人物)崩溃,但文中的角色却毫不在意的继续孤独而单纯的行动和说话
但这样读者读到最后,他的期待崩溃之后,因为作品一定是有结局的,所以文中的角色也注定在结局崩溃消失了,但这种消失也是不存在文中角色的感情的,因为这种消失是出于书籍必然的有限性
这种双重崩溃,最后并没有对象,只有读者一个人承担了,这样就有一种很独特的孤独,永恒地缠绕在文中角色的一举一动上
文中角色对我们没有重要性,我们对于文中角色也没有重要性,崩溃只是因为人性里必然的对因果的期待以及出版物必然的结局限制,这感觉就是一种机械而乏味的局外感
说白了,波拉尼奥你可能说他写的就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
但比起这种崩溃感,流水账都显得很负有故事性的暗示
简单来总结感情的话,就有一种“由单纯走向奔溃”的疏离
另外除了本篇,他写的其他中短篇其实还是有更剧情的地方的,那又是另外一种解读感了
我们永远是生活的主角,但又永远徘徊在故事了无止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