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新知,胆小孩子的家教方式建议
孩子小,第一次遇到多人的环境害羞是正常表现,在很多人的环境下慢热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他无论在什么环境,一直表现出害羞、慢热、恐惧......那就需要引起注意。胆小的孩子有几种常见表现:怕黑、害怕敲门声,对大音量的声音过于敏感,过分依赖父母。
安全感不足是其主要原因
霍尼(Karen Horney)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种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
即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的需要(如父母不能向幼儿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幼儿就会缺乏安全感。
1.安全感是学前儿童乐于交往、与人建立积极情感关系的保证
安全感是人与人进行交往、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一般而言,当儿童拥有了安全感,他就敢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从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而这会进一步增强儿童与人交往的意愿,提高他社交的能力;反之,如果儿童对人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就不敢或
不愿与别人进行交往。从另外一种情况看,假如在与别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坏,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会遭到阻抑。
2.安全感决定儿童对群体的归属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论中指出,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产生归属的需要。显然,儿童也有这种需要,而且,他们由于身体弱小,缺乏足够的应付环境的能力,因而其归属需要往往显得更为强烈,他们需要归属于一个或几个群体。在群体中,他与其他人共同活动,一起娱乐,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体验别人的关爱,也关爱别人。通过群体归属感的满足,儿童的心理得到了发展。
但是儿童是否愿意归属于某个群体,在群体中他的归属需要是否能得到切实充分的满足,这主要取决于儿童能否在群体中体验到安全感。如果儿童在群体中感受到安全、稳定、有秩序、民主,受到尊重和关心,免受惊吓、威胁和惩罚,那么,他往往就会乐于参与群体生活;
反之,则容易逃避群体,拒绝参与群体活动,甚至封闭自己。如果儿童总是把自己封闭在群体之外,那么这对其心理的正常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培养孩子安全感的家教建议:
1.注意到孩子的需要,给予足够的陪伴。
2.教养子女过程中避免过多斥责和恐吓。
3.不对孩子撒谎。
4.不要否认孩子的恐惧情绪。
5.学会信任孩子,慢慢放手。
如果你对家庭教育指导师学习感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小马职考,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