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艺理论】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鼻祖,“反常态,即艺术”

2023-06-24 00:06 作者:结海楼云生  | 我要投稿

“我的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

1.       什么是反常化

       全称为反常化艺术程序,是什克洛夫斯基及俄国形式主义小组提出的艺术形式理论,在日常日渐平常的行为、动作等素材当中,以反常态的形式表现出所描绘的人事物,作品因此能接近艺术品。

 

2.什克洛夫斯基如何看待艺术形式?

        形式是文艺的内部规律研究对象,“形式为自己创造内容”,是看到了艺术的进步,并把它视为为了取代【丧失艺术性的旧形式】的新形式。形式是活生生的,今天的精心编排的歌剧会取代昨日的一人独唱的呕哑,因此,即使没有材料,形式也能为自己创造材料达成艺术(或许这可以解释行为艺术的来源)。

        形式不仅仅是反常化的动因,形式的自足性恰恰说明了文艺的自主性。

 

3.俄国形式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文艺的形式比文艺的素材更重要,文艺研究重在形式的演变、安排,而非素材的考据、定位。

 

1914年,年仅21岁的什克洛夫斯基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词的再生》,标志着俄国形式主义思潮的开始。小册子当中所提出的,形式主义方法的原则,让他后来在组织的俄国诗歌语言研究会(彼得堡学派)当中稳居魁首。

诗歌语言研究会和罗曼雅克布逊领导的莫斯科语言学派关系密切,未来派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就经常来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朗诵自己的诗作。

早期,著作《关于散文理论》,包含了《作为程序的艺术》《情节分布构造程序与一般风格程序的联系》两大部分,也是本篇笔记的直接参考来源。

中期,30年代,什克洛夫斯基由于政治原因宣告放弃形式主义,转入历史文学研究,对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不足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补充。

后期,50年代,再次回到文艺理论研究和对俄国古典作家的评价工作上。


文艺自主性

什克洛夫斯基要求“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这是由于现当代文学要求其本身必须系统地独立出来,具备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系统——那么,过去那种局限在作家个人经历生平和哲思个性的外部考据研究法,就必须作出改进了。

俄罗斯形式主义诗学英美新批评一样,强调文艺理论的自主性,但比新批评更强烈地要求文学远离心理学、历史学等人文下辖交叉学科——“艺术独立于生活,颜色从来不反应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什克洛夫斯基用这样一句话,来表明对传统的【模仿论】【再现论】、【表现说】的嗤之以鼻。

艺术就是艺术,不要围绕构建的形象、书写的作家或者表达的思想打转,这就是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核心,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还不清楚的话,我们引别林斯基和波捷波尼亚的观点,与什克洛夫斯基比较视之。

别林斯基认定了: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不证明真理而显示真理。“哲学家用三段论说话,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而波捷波尼亚则认为:没有形象便没有艺术,没有诗歌。

什克洛夫斯基对波严厉批判:形象思维可以解释绘画雕塑或者小说,但音乐和抒情诗就完全无法以形象概括——即使抒情诗会用到形象,但单纯的形象却不能作为审美的对象。如此强烈反对传统的艺术观念,自然就让研究文艺的人们从传统的外部考据,逐步进入到内部因素及构成问题上——毫不夸张地说,正因为如此,文艺自主性的主张才成为西方当代各个流派的理论前提。


反常化(和复杂化)程序

艺术的程序是事物的反常化程序,是复杂化形式的程序,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接受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所以它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简单来解释一下,我们的走路和饮食成为习惯后,就成为了机械而自动的行径,因此我们不再意识到它,不再感受到它,但,舞蹈,对于步行来说是一种反常化,它打破了步行的自动和机械,让我们感觉到舞蹈本身的活力,因此艺术的享受便油然而生。

日常生活当中,迫于利害生计,我们对周围的世界的感知力会迅速下降,感觉也会逐渐麻木不仁,能够唤醒艺术感的语言(诗)却恰恰相反,比起我们平日里的套话和应酬,对实用语言的变形、扭曲、阻挠,让人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再次关注构成表达的词汇和相互搭配的巧妙,这就是艺术语言对日常语言的“反常化”。

 

本质上来说,这是为了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的陈旧感觉,不断推陈出新,正如古人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样,推敲炼字以寻觅不同凡俗的语言结构。

这个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出文学作品时时翻新,对应的,人对诗意的感觉也要不断翻新,这就是反常化的根本目的。

 

艺术程序(将素材转化为作品的方法)

就文学文本来说,对语音、意象、激情等材料的整合,对节奏、句法、韵律、音步的安排,都是艺术的程序——可以分为【反常化&复杂化】两种分支。

上边所说的反常化,比方说列夫托尔斯泰,就在作品里用白面包代指圣餐,用绘画彩纸班来指代点缀;再比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用大人国小人国等来构成《格列弗游记》的艺术性;《安娜·卡列尼娜》着重写安娜自杀时候的手提包的状态,写战争当中人物湿润嘴唇的微末细节——这都是托尔斯泰应用反常化艺术程序的案例。

至于复杂化,【延宕】就是一种经典案例——《天方夜谭》中借助人物向我们叙述故事,框架和穿连复杂化——《西游记》的跌宕起伏独立曲折的八十一难。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程序就是艺术的核心,只有通过它,艺术才能永葆青春,保持自己的魅力,不断唤醒接受者的审美感受。


艺术形式

形式和内容看似稳固的概念,实际上却总是产生歧义——

什么是内容?有人认为是情节,有人认为是内容,有人认为是表达,这种混淆很容易让人们从一书中去研究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比方说,有些荒唐的人就根据文学作品,来写俄国知识分子的历史、社会思想史、社会运动史(在我国本土有人就拿《三国演义》来演绎职场厚黑学和功利论,且不论素材是否精准,态度已非真诚),这种倾向确实是十分危险的。

为了防止重蹈覆辙,俄国形式主义小组干脆以【形式-材料】取代【形式-内容】的概念,

所谓形式,更类似于形态,关乎到设计、安排、语言学结构等重重内部设计,

所谓材料,可以是词、意象、思想等等。

俄国形式主义派认为——材料是平等的,追究材料的来源没有意义,思想也不占有决定地位,艺术品必须按照形式来评估艺术性,而不是材料(思想、主题、语料)来评估艺术性。

 

托尔斯泰在作品后的理论,对这个问题更有发言权:“如果用文字独特表达出来任何一个思想,从它所处的纠合体里单独抽取出来,那么就会失去自己的意义,并且可怕地贬值。”

 

但这种侧重就带来了局限:材料不是毫无意义的,艺术形式也不能等同于艺术品,不同的材料会需要不同的艺术形式去安排加工,不注意材料的各种形式往往会失去独到的感染力。

 

……感觉哪里怪怪的。

事实上,无论从本体体系还是从理论评价上来看,什克洛夫斯基的理论与其说是形式主义,不如说打破了旧形式主义的【形式-内容】二元论,反而完全不像海尔巴特等人的传统形式主义(格式主义?),更接近所谓的“形态”、“存在、表现形式”,而且具备着共时性的眼光检查——他们不是要用“三一律”之类的形式来要求规定艺术,而是要考察艺术的形式变化,这就让他们足以在20世纪脱颖而出

他所说的“形式为自己创造内容”,是看到了艺术的进步,并把它视为为了取代【丧失艺术性的旧形式】的新形式。

形式是活生生的,精心编排的歌剧取代一人独唱的呕哑,因此,即使没有材料,形式也能为自己创造材料达成艺术(或许这可以解释行为艺术的来源)。

我们的视野在审断作品是否是艺术品的时候,往往是无意中和其他作品比较而言的,学史的任务,不是去阐明文化或者思想的历史,而是解释艺术形式的演变——形式不仅仅是反常化的动因,形式的自足性恰恰说明了文艺的自主性,还记得什克洛夫斯基的序言吗?

——“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因此,全书整个是谈文学的形式变化问题。”

 

俄国形式主义影响:

造就了更平衡的布拉格结构主义(文学运动,是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外部干涉的共同所致),60年代法国的结构主义也同样以此为出发点,从莫斯科到布拉格,再从布拉格到巴黎,这就是结构主义文论的三个站点。

 

30年代苏俄政治运动切断了形式主义的发展,动机合理但方法失当的社会学文论抢占了俄国文论市场,直到60年代,结构主义、信息论、语言符号学、文艺理论才再次抬头,活跃而广泛地影响着当代欧洲几乎每一个的新文艺理论派别。


【西方文艺理论】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鼻祖,“反常态,即艺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