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察系列】国内App为什么体积大,功能多

2023-06-24 09:00 作者:伤心的流星  | 我要投稿

想写这个话题很久了。因为总是能看到一些up主针对这个话题发布十分片面,甚至故意引导情绪的观点。 比如把矛头指向大厂垄断,认为大厂有垄断地位,就算喂屎用户也得吃。又比如把问题归结为国内程序员摆烂。甚至怀疑大厂和手机厂合谋逼迫用户换高配手机。云云。这些显然是经不起推敲和不符合事实的。 要正确理解这个现象,就要先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一般用户并没有大规模用过海外App,最多是用过一些常用应用,一些小众工具应用,或者国内App的海外版。发现这些App大都功能简单,体积小,性能流畅。而反观国内主流App功能丰富,体积大,性能卡。于是才有基于这些对比的质疑。 下面我将抽丝剥茧,用一篇文章彻底讲明白这些问题。全文4000字,阅读需要15分钟。

1. 真的有垄断吗?

互联网企业最初必然是先在一个垂类领域站住脚,才能做大。如百度与搜索,电商与阿里,通信与腾讯,线下与美团,资讯与字节。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年代,有大量的空白领域,初创小企业可以靠深耕一个垂类领域快速做大。加上那个年代互联网人才并不多,大规模的计算机学生还在大学和高中。所以这些垂类企业人数都不多,几百人到小千人,也使得这些未来大厂在那个年代,并无暇顾及太多主业以外的领域。 那个年代互联网用户刚过亿,各家规模虽然不大,但增速还很快,企业不用太努力,也能获得好业绩。 这是国内互联网最后的田园牧歌时代。 而时间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伴随国内手机厂商的技术爆发,国人收入的提升。使得手机在国内的普及速度异常迅速。 这种巨大时代红利使得老互联网企业面临一个问题:必须跑,赶快跑,谁跑的快谁就吃到更多红利。 怎么跑的更快?投资,招人。 但资本是贪婪的,业务从1000万涨到1亿可能只要半年,1000%增长率,第二年1亿到3亿,300%。这时候资本就要开始焦虑的,第三年不可能再300%到9亿,14年那会移动互联网用户总共才8亿。 不可能眼看增长率一年不如一年,那怎么办?招人,做更多业务。一个业务3亿,两个业务加起来也可以算作6亿。总有空间的。 业务是没有门槛的,你阿里能做电商,我腾讯为啥不能做。 这导致国内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整个局面异常的火爆,所有大厂都在短期内员工数涨了几倍,同时做几乎做所有领域,并且所有领域都在快速增长。 这也是App开始变得臃肿的源头,你说这算垄断吗?

2. 战局结束了吗?

时至2021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数基本到顶,各业务基本到顶,增速降到个位数,所有领域都有巨头,大厂的布局也基本完成。 但这远没有到终局。互联网大厂背后的资本不允许大厂躺平,继续向企业要增长。没有增长的企业会被资本果断抛弃,股价下跌,失去资金,无法扩张,进而业务状况更加糟糕,螺旋下降。 在这种残酷竞争之下,企业不但不敢轻易砍掉任何一个尚有流量的业务,还得不断紧跟对手动向。一旦有新功能,新业务,自己也必须快速跟上,像20年的社区团购,K12教育都是在如此战局下的产物。道理也很简单,你可以躺平不跟进,那对手跟进做了,用户上涨,资本就会倾向对手。你得到的资本会下降,结局一样的。 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会导致App体积膨胀,啥功能都有,各家的UI都长得很像。你只想用来聊天,但被迫要安装一堆一辈子不会碰的功能,对于有“洁癖”的你来说,这太糟了。 难道企业不知道这样会导致体验糟糕吗? 要注意这里有个语言陷阱,我们前面总是用“企业”来指代互联网大厂,但企业不具有人格,企业的所有功能,都是由构成企业的员工来实现的。所以应该问,各个App的产品经理,程序员不知道体验糟糕吗?但为了简化文本,后面我还是继续用企业来指代具体的人。读者理解就好。 答案是企业知道,不但知道,还非常了解这样做具体有多糟糕,会导致多少用户流失。App研发早已工业化,每个新功能上线都会进行一定程度的量化分析,带来多少收益,产生多少损失。通常是收益大于损失才会发布。 这个收益可能是用户数量增长,可能是商业收入增加,甚至可能是用户数不下降就算收益。说白了,就是有可能产品经理知道这个功能体验很差,但能带来短期商业收益上涨,并且用户也不会立刻流失而选择发布功能。 读者这会可能拍案而起,这不就是喂屎吗?! 别急,事情还没完。实际上这种情况发生的并不多。真正常见的是某些功能让一部分人很爽,而让另一部分人反感,爽的人数大于不爽的人数。这种情况也会选择发布。久而久之,每个功能都有人爽有人愁,功能堆积多了,实际也得罪了几乎全部用户。 但吊诡之处在于,绝大部分功能上线的时候可能不会带来用户增长,但一旦下线,大概率会导致用户立刻流失。因为用户已经有了习惯和依赖,一旦你不提供,用户只好用脚投票,去到有这些功能的地方。这些用户可能数量不多,但要毫不留恋的放弃这些人,是需要产品负责人有莫大勇气的。因此,功能容易上,不容易下。这是导致App功能膨胀不断堆积的核心因素。 所以你看到,在App变臃肿这件事上,似乎没有人有错,大家都在按逻辑办事。

3. 战争的走向如何?

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彻底到顶,大厂布局尘埃落定,App数量也基本不在增长,用B站的,多半坚决不碰抖音快手。用小红书的,多半对美团点评嗤之以鼻。这使得App再通过做同类功能来挖掘对手用户的努力变得产出极低,获得新用户的成本被无限拉高。 并且随着互联网投资的减弱,无论大厂小厂也都不能像以前那样有无限资金挖人造项目。研发活动变得谨慎,整体由攻转守。 但只要移动互联网一天没有“热寂”,熵增就会持续,小范围的战争仍在持续,抖音有的功能,微信视频号也都能做。拼多多的低价打法,京东淘宝也能学。B站眼馋短视频的赚钱高效,也不会干瞪眼。所以战争并没有结束。 如果战争有结束那一天,那可能移动互联网就死了,意味着手机这个战场被抛弃,大厂们转入了新的阵地。就如果2013年大厂们纷纷抛弃PC网页一样。

4.如果历史重来一次?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造成国内App“乱象”的原因离不开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互联网大厂的长期技术,人才,资本积累,成为移动App战争的物资储备

手机的迅速普及,为这场战争迅速铺设了广阔的战场

国内用户的多层次,多背景成为了战争的引信

移动互联网技术,4G通信的爆发成为战争起爆器

国内用户总数的天花板成为战争的命门

这些条件基本缺一不可,如果缺少第一条,那即便手机迅速普及,大厂们也难以跟上节奏推出相当水平的App。如果手机普及不够迅速,大厂们也将面临手机性能长期跟不上需求,无法承担复杂任务,战争烈度上不来。如果用户不够割裂,产品经理们也不需要屡次面临艰难抉择。如果4G普及度不够,当前的电商,直播,视频,短视频等等业务都将无法落地,移动互联网也将延续PC时代的田园牧歌。 而如果没有用户总数天花板会怎样?假如网民不是13亿,而是30亿,60亿。 那意味着假使大厂们依然只做自己传统业务,拼命的跑,也很难跑到用户规模上限。即使招人,也无暇顾及其他业务。 而这就是硅谷互联网企业成功秘密,英语母语体系下的互联网产品几乎一出生就直接面对全世界用户,同样只有几百人研发的产品,可以接触到的用户规模十倍于国内产品。这是一个更大的蓝海市场,大到强如谷歌,脸书,也要花费数年时间去开扩。 当然也不是说硅谷企业就不进行同质化竞争,而是这种竞争一来没有必要自己亲自下场,他们有更大量资本进行投资和收购。二来同行往往建立了更深的技术和市场壁垒,使得竞争效率低下,参考谷歌,微软这些年关掉的产品线。 聪明的读者也许还发现,虽然英语市场更广大,但发展水平也更不均。南美,非洲,南亚等地的民众手机换代也十分缓慢,甚至还在使用远低于当前国内主流水平的低端机。这些问题约束了这些国际大厂进行功能迭代也不得不更加谨慎。脸书曾经推出了一款体积只有几MB的极简版本,这不是脸书炫技,而是面临南美非洲甚至还在2G网络不得不做的技术支持。

5.是不是还有疑问?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国内和国外为什么会在App上有如此差异,但也有一些疑问没有得到彻底解答。比如为什么臃肿的国内App一旦上架到海外就“变乖”了呢?是不是故意区别对待,“舔”海外用户。 答案刚好相反,这是国内大厂在“摆烂”。 首先,国内大厂的海外运营经验十分有限,海外没有服务器,没有广告代理,甚至没有支付渠道。如果不做任何更改,App在海外几乎是没法用的。但国内大厂选择海外上架多半只是想占位,就是防止别人用相同名字App来“骗人”。 这意味着,大厂需要花最少成本完成这件事,服务器能不加就不加,功能能砍就砍,只要看上去还像那回事,那就那样做。所以臃肿的App往往被砍得只剩最基本功能。反正也没打算靠这个吸引海外用户。 只不过这种摆烂行为刚好满足了一些App洁癖用户的需求,歪打正着。 还有人问,同样是同质竞争,大厂为什么不选择把不同功能单独做个App,而是把所有功能放到一个App里呢? 非互联网从业者面临这个问题很容易从用户角度出发,认为只要自己需要,多安装一个App是没有成本的。而在企业视角,这恰恰是成本最高的方式。 一个1亿用户的视频App,如果要做直播功能,如果选择做成内置,哪怕只有10%的人使用,也立刻有1000万用户。而运营独立App,同样发展到1000万用户,可能要投入数千万宣发费用,花数月时间,更有可能永远达不到1000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当然这事不绝对,这和企业的宣发能力,运营能力有关。有些企业正好擅长从零经营新App,像抖音选择把视频编辑能力单独做了一个剪映,而不是做进抖音就是成功案例。但抖音把通信功能单独做多闪就失败了。 其他没有解答的疑问,相信你可以通过这些逻辑自己推导出答案了。

6.作为用户能做什么?

如果真的在乎这个事,可以选择禁止AppStore,Android应用市场的自动更新,让App总是停留在满足你需求的最低版本。直到某一天完全不能用了。 就算换手机,也大可选择把老App的安装包复制到新手机,继续当钉子户。 这样做不需要有任何心理负担,这不会给App开发者带来明显成本增长,只会让开发哥哥在开发新功能时想起来一个几年前的版本还有你这个钉子户,导致他在代码里多写了10行兼容逻辑。 如果还是不接受,想追求极简用海外App,那也没有任何问题。不过要记住在海外版本遇到任何问题,想要投诉但几乎都没有人看。版本也可能几年不更新,小Bug无数。

尊重商业规律,避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模板化,脸谱化。

【观察系列】国内App为什么体积大,功能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