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收获》(初二优秀作文分享)
又一次我来到了楼顶,来这里自由自在地吹风,来这里赏一赏四边林立的高楼。当我的视线落到脚边的泡沫箱上,看见一些残枝破叶在风中摇曳,诉说着往日的辉煌盛景,一些事情在这一小方土地上展开。
当时正是疫情肆虐,我被困在家中,无聊而枯燥的网课生活让我想要找出一些事情可以做。一个楼顶种菜的念头就这么在我心底生根发芽,渐渐来到了我手上,来到了我那些种出的真正的菜上。
泡沫箱是从菜场里淘来的,土是从行道树下挖来的,菜种则是在网上天南地北地搜罗来的。而后的步骤显得稀松平常:晒土,泡沫箱打孔,种下种子。这一切在精通农事的人手中十分基础且轻松,但对于初次种菜的我来说却是万般困难。当我真正开始做这件事时,我才知道这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种子各有各的脾气,有些要催芽,有些要单独培养。在全部种下后,我学着记忆中家乡人的样子,在土上覆上一层塑料膜,用石块压实、垫好。我便静待着它们开启一段生命旅程。
随后流转了四五日的时光,待我再来看时,新生的芽用它们惊人的力量将塑料顶开,我把覆膜撤走,用针开了小孔的瓶盖,灌上水,为这些嫩芽浇下细柔的水流,倾注下我的真心。而它们也以一天一样的速度予我回报。这些香菜、上海青之类的叶菜很快便到了生长中期,而就在一切向好之时,虫害却突然来临,一些残存在土中的虫卵孵化出来,立即就开始啃食菜叶子。在开始时还有用手一个个挑走的机会,但由于害虫的极快迭代速度,不出一个星期,整个箱子里就密密麻麻铺满着害虫的身影。就是如此,我的第一批菜还未送上餐桌便夭折。
我却并不沮丧,后来发芽的瓜果类蔬菜还未被波及,除虫,翻新,分植,每一步我都做得更加小心。这是我的一念,我当要尽力去做好。
番茄在移植后,我在网上大量查询资料,为它们搭好支架,洒下肥料,培养不定根。这样,叶子分叉,向上生长,绿意正旺。
农人的惊喜往往就在一刻。就在这么一天,番茄冒出了一个花苞,确实地展现在我眼前,这意味着夏天的到来,一个繁忙、燥热、多产的季节的到来。那花苞就在开出五角星的黄花后,结出了我的土地上第一个果实。初看那形状圆润,白中还透一点绿。那应该是希望的颜色,是对一个用心对待这一小方田野的馈赠。
这番茄在这以后便开始疯长,那么多个芽苞,都开出庄耀的花朵,却唯独就下边那几个果子能留住。同时叶子边缘的一些枯黄的出现,让我疑虑起肥力的问题,我便不计量洒出肥料,全凭感觉。番茄最后因施肥过多,烧苗而死。
我还是不想放弃,就把所有都寄托在了剩下的丝瓜上。这一次,我完全为它们的爬藤进行手动引导,甚至连每一个触丝都手动缠绕到楼顶边上的栏杆上。给叶片喷上蒜水驱虫,计量施肥。母亲常常说我太没效率,但为了吃到亲手种出的菜,牺牲这一点时间也是值得。如果在傍晚开始劳作,等这些事情完毕,往往天已全黑。这时习习晚风从身旁簌簌穿过,引得丝瓜那宽大如桐叶的叶片翩翩作响,我往往要靠在栏杆上,手搭在藤条旁,抬头仰望天上一轮月亮似弯刀。不知道千年以前,被流放黄州的苏轼,他是否也会在那片东坡上,仰望这同一个月亮呢?
在特别培养下,这丝瓜终于将花开放,那明黄色、五瓣的小花,招蜂引蝶,煞是令人喜欢。雄花落下,雌花膨大成丝瓜,一切在这里走上了正轨。这丝瓜比不上市售的,但它饱含了我的心血,也算是我在农事上的小有所成。
从五千年前的刀耕火种开始,到张骞出西域时带回的胡椒、洋葱等外来物种,再到现代的机械化、大棚化种植,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但它千百年来与人类所建立的情感联络却是永恒。这楼顶的种菜,失败与成功交织,我的这种“纯精细化种植”虽然没有现在所追求的产量与质量,但我了解到如何与植物相处,我们每天吃的菜究竟于我们而言有什么重要意义。种到最后,得到的丝瓜是收获,而所得到的教训以及种菜的哲学思考也是,并且更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