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完蛋······

2021-08-23 20:51 作者:嘉鱼女侠  | 我要投稿

哲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对于这些个问题,按理说需要一个人用一生去回答。然而事实上,生活中却有太多太多的人太早太早就给出了答案——不止是对于自己,还包括他人。


“我叫***,我的职业······我的家庭······我的性格······我的爱好······我的愿望······这就是我。”我们在心里这样认识和回答自己。


“他叫***,他在我眼里是个······样的人······他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在心里这样认识和回答别人。


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对自己有所“设定”,同时对他人也有所“设定”,这样我们才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扮演好各自在天地间的身份和角色。


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一旦接受和认同了这种“设定”,其实很可能将我们自己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就如同画地为牢,再无“突围”的觉悟和可能。


记得以前不知在哪儿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人拿小白鼠放在玻璃罩子里做实验。一开始,小白鼠还会因为从玻璃罩子里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尝试跑到外面去。然而经过几次尝试和碰壁之后,小白鼠就彻底放弃了。即使最后玻璃罩子打开了一部分,它们始终再也没有作出任何逃离的试探和努力。


其实作为人类的我们很多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我们接受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别人是什么样的人之后,我们便往往丧失了从这种设定中走出去的可能。


所谓“设定”这种东西,其本身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很多时候是出于“方便”和“安全”,为了让我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尽可能迅速地掌握自己和他人的主要信息,从而建立一种相对稳固的认知,让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的一切变得不再难以捉摸,变得一望即知,变得不再需要我们的任何思考和质疑。


这就像是一张随用随取的检索卡,一旦出示,分分钟可以掌握“所有”的信息。


问题在于,这张卡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它的信息并不是实时更新的,而是永远都停留在旧有的信息之上。因此它其实无异于是一张废卡。


对于这样的“废卡”,你还敢放心大胆、肆无忌惮地使用和信赖吗?


事实上,像“设定”这类与“废卡”无疑的事物,用起来不但荒谬,有时还很“危险”。于人于己,均是如此。


1、执着于他人的“设定”是一种愚昧。


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


就像最近一段时间,众人眼看着一个个“人设”光鲜的明星轰然坍塌,很多人除了心痛,想必更多的则是对于被愚弄的愤怒。


别人的“设定”固然愚弄了我们,而我们自己的“设定”,又何尝不曾愚弄和坑害我们自己呢?


话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以前一起吃过苦的两个穷伙伴特地跑来投奔他。两个人对朱元璋说了同一件事,结果一个人升了官,一个人却被拉出去斩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一个人能够跳出自己和朱元璋原来身份的设定,而另一个人却困在了原来的设定里。


同样是说朱元璋为抢吃豆子被红草叶子噎住的往事。一个人跳出了“朋友”的设定,顾及朱元璋皇帝的身份,故而旁敲侧击而又委婉地说成是“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得满意,自然也就乐得提携故人。而另一个人则无视朱元璋身份的巨大转变,还是拿他当以前的穷朋友一样,口没遮拦地详细描述了对方抢食豆子以及被红草噎住的狼狈,让朱元璋颜面尽失,无怪乎要卸了他的脑袋。


这个倒霉的穷朋友果真只是因为倒霉而已吗?不,让他倒霉的并不是其他任何事物,而恰恰是他的愚昧,是他没能挣脱自己对于别人固有的“设定”。


更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便是我们常说的“好人”与“坏人”。坏人偶尔做一件好事,人们便大为称道、各种褒扬和赞美。好人偶然没有做好某件事,人们便各种口诛笔伐、兴师问罪。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太执着于“好人”、“坏人”的设定。我们总认为好人就应该一直做好事、坏人就只会一直做坏事,而当现实情况一旦跟我们的“设定”出现偏差的时候,我们便不由得大惊小怪起来。


然而这真的是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吗?不,真正应该惊怪的并不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而是我们对于别人一成不变的“设定”。世界是丰富的、人类是复杂的,总想着用一种固定的眼光去审视一切,荒谬的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


2、执着于自己的“设定”是一种束缚。


没有谁比我们自己更熟悉自己。然而也可能没有谁比我们自己更不了解自己。


我们常常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又或者通过我们的某些想法、某些行为来认识自己。然后我们便试着得出一个关于自己的“设定”,以便让他人、让自己更直观地认识我们自己。


“我叫***,我是一个这样的人······”我们对自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和强调着自己的属性。


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形象就不再虚无缥缈、不再动荡和变幻,而是既稳定而又牢固,看上去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是一件省时省力的事。


只不过,这一切的代价往往便是:我们丧失了成为其他什么人的任何可能性。


曾经看过一项针对某些高龄人士的采访。那些“年事已高”的受访者们在谈到自己曾经想成为一名舞者、歌手、运动员、演员、画家的梦想时,无不眼中泛着光、言谈中却流露出无尽的遗憾。


谁也无法想象,若是他们没有早早就接受关于自己人生的某种“设定”,他们是否早已活成了比梦想中的自己更加美好的模样?


《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伦敦一个出色的证券经纪人。如果执着于这种设定,那么他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后来那个令人震惊的天才画家。毕竟谁敢把一个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金融从业人员往画家的路子上联想呢?


当然,除了他自己。只有他自己。


没有任何人可以破除我们关于自己的设定。除了我们自己。而唯有破除我们对于自己有限的设定,我们也才有可能发现或造就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


比如美国总统里根,他曾经是救生员、播音员、好莱坞大明星。倘若执着于这些身份、这些个人标签,他还有机会成为后来的总统吗?显然不太可能。


他或许会成为足够出色的救生员、播音员或者明星,但他一定成不了总统。就像那种被放在方形模具里长大的西瓜,再怎么拼尽全力,也长不出模具以外的模样。


如今,虽不乏有人每每呼吁大家“不要为自己的人生设限”,但其实我们往往是设限而不自知。


我们自己困住了自己,可怕的是我们却觉察不到其中的滑稽和危机。就像“皇帝的新装”,“入戏”太深,就成了一个荒诞的闹剧。


END

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完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