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家会灭绝吗?
老年间撂地说相声的,不是一上来就张嘴说,而是必须得先“圆粘子”。就是想办法把观众吸引过来,让观众围住了自己。按现在话说,就是拉住流量,就是眼球经济。相声大师侯宝林有过一段珍贵的录像,就是白沙撒字,演示怎么“圆粘子”的,那叫艺术。一看粘子(观众)圆得差不多,这才开始使活(说相声)。当然了,观众是“白嫖”的,也就是免费看。给不给钱,给多少,完全随观众的心情。今天运气好,赶上几个敞亮人儿,就多挣点儿。要是转天运气差了,都是我这种铁公鸡磁仙鹤,一毛不拔的货,那就完了,干说一天,两嘴冒白沫,也挣不了几个钱。
老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如今这网络时代,直播这行业,其商业模式,和过去撂地说相声的,其实是一模一样的。网文作者,UP主这俩行业其实也差不多。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不过,还是有一点区别。过去,说相声圆粘子的上限是很低的,可是,观众付费率是较高的。为什么付费率较高呢?因为这是现实世界,大伙儿都能瞅着你。你这么大的一个人,总是白嫖?你好意思吗?怎么也得给俩钱,下次再白嫖不是?网络上就不一样了,有多少人像我这样,天天白嫖还心安理得美滋滋的?多了去了。这样,你就能发现,网络上直播也好,做UP也好,都是对于流量有着极端需求的一类人。因为观众的付费率太低,所以,必须有极大的流量作为支撑,才能勉强维持收入的样子。那些线上观众数量寥寥的底层主播,底层写手,底层UP,如果没有来自于平台的补助,那么,以此为生,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样,我们就能看到,订阅收入对于网络写手是多么的重要了。订阅了网文的读者,就如同是咬了钩的鱼,已然是平台的囊中之物了。读者既然已经付费,就不可能不读下去。这样,这些咬了钩的鱼(读者)就成为了一个稳定的流量源,让这个书不至于凉的太快,更是成为了平台和作者的战利品,使得他们得到了一个具有排他性的资源。(同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看两本书)而来自于订阅读者的收入也是让写手有了动力继续写下去,而不至于轻易地半途而废。这样,订阅模式形成了双重绑定和一个锁定。已经付费的读者被绑定,他必须接着看。而必须为付费读者写作的作者也被绑定,他必须接着写。而对于平台则是锁定了流量,而且是具有排他性的流量。
那么……既然订阅模式有如此明显的好处,又为何要搞免费阅读呢?那是因为,产业链才是一门完整的生意。正因为,网文是产业链的源头,是最初的原始环节,所以,既然产业链才是一整门生意,那么,作为初始环节的网文自然就不可能,也不应该被安排为那个“割韭菜”的环节。割韭菜的任务当然要留给更高维度的产品。漫画,动画,电视剧,电影,周边之类等等。那么网文的任务呢?对不起,网文的任务就是圆粘子,不过就是为了招揽原始流量。圆粘子当然要免费了嘛。如果围观都要付费,那粘子不都跑了吗?粘子都跑光了,跑去免费阅读那边了,那你割谁的韭菜去?
在产业链之中,高维度产品才是正活。网文也就相当于白沙子撒字,最多,也就是相当于门柳儿罢了。
那么,既然要搞免费阅读了,取缔订阅了,那么,所谓的网络作家(是那些没有版权收入的)的经济独立性也就无从谈起了。这种“作家”的收入,以后完全要依赖于平台的供给了。这样,岂不是与雇员无异?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这些网络作家被剥夺了版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从大趋势来看,网络作家这种不伦不类的存在,被彻底的消灭,仅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那么,是不是以后就没有网络文学作品了?其实也不是。这个问题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