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纹饰 | 刀马人:尚武精神与瓷艺之韵


在中国陶瓷艺术的丰富画卷中,
"刀马人"纹饰 赫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一主题取材于战争、狩猎和军营生活,
借助戏曲小说和历史战争故事作为题材,
将古代军人、武士、战马和武器融合在一起,
以生动的形象和精致的描摹手法呈现出来。
更为难得的是,
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
还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体现了阳刚、英勇和力量的美学特质。

编辑搜图
具体来说,"刀马人"纹饰可分为两类:
一类直接描绘战争场面,
展示敌我双方的交战和拼杀;

以五彩绘攻城图,城门前两军将领身披盔甲,
手拿大刀、长戟,骑在战马上迎面而战,
两军士兵手持长枪、盾牌紧随其后。
画面以黑彩勾勒人物、马匹、山石、屋顶、战旗轮廓,
用平涂技法敷以红、绿、紫、黄、金等色彩,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另一类则通过展现孔武有力的武士或手持兵器的人物,
传达一种雄健刚强的风格。

杯身青花绘狩猎图,
刻画骑射追逐的场景,
行笔流畅,画面生动,青花发色浓艳清丽,
色阶层次丰富,
不论是哪一类,
纹饰内容大多取材于中国历史和文学作品,
如“三国演义”、“岳飞传”和“杨家将”,
因此也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接受。

"刀马人"纹饰最早源于元代,
是随着元代戏曲前身——瓦市勾栏的流行出现的。
元末,反抗元蒙的民族压迫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一些“刀马人”纹饰开始被用作瓷器上的装饰。

进入明代,这一主题暂时淡出视野,
直到晚明时期,
因明朝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背景,
为了宣传尚武精神,激发斗志来奋起抗击外族侵略,
这一题材又开始出现并逐渐复兴。

清康熙时期则可谓是"刀马人"纹饰的发展巅峰。
康熙五彩的“刀马人”图绚丽多彩,

青花“刀马人”图则展现出
丰富的层次感和细腻的分水技术。

然而,在康熙之后,尤其是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
这一题材逐渐衰落,
被其他更为复杂和多样的装饰手法所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清代以后,
绘有“刀马人图”的瓷器在国外市场也非常受青睐。
16至17世纪,欧洲战争频繁。
因为有类似的历史背景,
加上瓷上的精致画面,
西方人非常喜爱这类瓷器。
"成化,万历五彩皆画戏剧之战斗者,洋商所谓刀马人者也。牛鬼蛇神,又似宋代法画——有故实可指。”
《陶雅》
从元代的反抗精神到明代的尚武文化,
再到清康熙时期的艺术巅峰,
"刀马人"纹饰反映了人们
对于英勇、力量和美学的不断追求与解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
虽然"刀马人"纹饰的流行有所减弱,
被其他更为复杂和多样的装饰手法所取代,
但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无疑是不朽的。
它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叙述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乃至一个文明
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心路历程和审美观念。
-THE END-
分享美好茶空间|茶生活|瓷器文化|知识传递
更多精彩内容
衍雅美学
我是小雅xiaoya_jdz,陶瓷绘画出身,十几年陶瓷行业从业经验,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聊瓷器、共同进步,体会千年瓷都的工艺之美。 青花瓷|斗彩|汝窑|定窑|五彩瓷|珐琅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