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个你不知道的人性心理,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效应

2023-06-30 20:26 作者:重生剪辑写作  | 我要投稿

2个你不知道的人性心理

表面上对强者越是阿谀奉承的人,往往对弱者越容易暴躁易怒。

骨子里越是自卑的人,常常越希望看到别人出丑,

在外面越是一事无成的男人,一般在家里越是容易窝里横。

这就是丑陋的人性心理,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效应。

酸葡萄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自身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现象。

我们在小时候都听说过《伊索寓言》里的《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说的是有一只聪明的狐狸,经过一个葡萄园,被香甜的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它拼命地跳起来,但是还差一点。

换了一个角度,又跳起来,还是差一点。

再跳起来,还是够不着……

这只可怜的狐狸想吃葡萄但是又跳得不够高,这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这个时候可怜的狐狸应该怎么办呢?

它如果坚持一个劲地跳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累死,也还是够不着那串葡萄的。

最后那只聪明的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

意思是说,反正那串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足够高,能够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的。

最终狐狸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美食去了。

我们现在都很熟悉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酸葡萄效应的表现。

鲁迅先生在《呐喊》中把阿Q的精神胜利法写得活灵活现:

“阿Q被人打得不轻,又不敢还手,于是在心里说“总算被儿子打了!”

开心地抹去嘴角的血丝,头发飘逸着走了。”

这样的描写,直接就把阿Q的形象写活了。

阿Q在现实中的被打和各种不如意,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让我们有说不出来的悲哀。

现如今网络上流传的一句“我酸了”,更是把这种酸葡萄效应说得更加坦然了。

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当产生挫折感时,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句“我酸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关键是在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后,你所作出的行为到底是什么。

你是选择坦然面对,减小差距,还是最后说那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话?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一种,通过遇到一些事情,来做自我的提升,让别人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并且愿意与自己交朋友,让自己发光发热,这才是应对这种心理最正确的方法。

心理学上以《伊索寓言》里的酸葡萄为例,把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成不值得追求,以此来安慰自己,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

与酸葡萄的故事相反,有的人得不到葡萄,但是自己只有柠檬,于是就说柠檬是甜的。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好,但是却百般强调说,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类情况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机制。

其实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

它们其实都是心理学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现和经典案例。

这两个机制都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但是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为了保持自尊,最终却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自己认为合理的解释,从而使自己能够接受现实。

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效应确实能够缓解心理压力,是人们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这种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自己行动的正确性,从而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最终保持内心的安慰而已。

其实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正反两种意义,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实际意义。

但是我们应该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遇到的问题,才是正确的选择,而不是采取鸵鸟政策和狐狸的酸葡萄以及甜柠檬作法。

我是学人性的火凤凰,关注我,带给你实在的干货。


2个你不知道的人性心理,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效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