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四)
我有多久没有继续写这个,就等于我已经“荒废”了多久。其实也算不上荒废,谁都有想偷懒的时候,特别是年关将至,整个人的身心更加惫懒,只要一个念头闪过,干脆就把多日坚持下来的学习安排给搁置了。
索性搁置之前,我也把这第四章看完了,索性荒废的这几天,我并没有得到什么乐趣,不然可能还会继续荒废下去,故而如今还是言归正传吧。
这一章开始讲的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了上下两部分,这部分是讲古文字阶段的汉字,也就是秦以前包括秦的汉字,或者不以朝代来论,在文字演变上直到隶书形成。
这里可以更正一个知识,就是关于隶书之前汉字的演变过程,可能在科普知识中是把文字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成“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这样,但实际上是有细节可谈的。首先,甲骨文和金文并没有很明确的界线,两者的形体不同是由于书写的工具和载体不同。这里会有一个误区,也是我犯过的错误,就是认为金文因为是金属器上铭刻的文字,所以偏于方正,而甲骨文由于是用毛笔在甲骨上书写,所以会偏于圆润。但这恰好是相反的,金文虽然是铭文,但由于器具上铭刻字数较少,且多为部族名字、作者名字等,少有很长的铭文,所以在笔画上显得很圆润。反倒是甲骨文由于频繁的占卜行为变得很常用,需要经常在甲骨上刻字(古人虽有毛笔,但应该不是直接书写,而是先刻后写,至于这种书写情况在竹片上如何便不得而知了,因为上古用竹片编成的典册早已腐烂,并未流传下来),所以为了刻写方便,反而显得方正。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一个概念是“俗体字”,本章提出了一个观点很重要,就是后代的官方文字,多是由前一代的俗体字演变而来,或是以前一代的俗体字为主体。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所谓俗体字,顾名思义是普通人(这里应该不指老百姓,而是掌握文字的大多数人)使用最多的字体,如金文和甲骨文,后者为占卜的官员频繁使用,自然是俗体字。
作者是把隶书以前的文字分成了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和秦系文字的,这里作为感悟类的读书笔记,自然就不一一记下了,我也不按这个来行文,不然就真成了笔记,失去了个人的理解。
西周春秋文字里,有一个“籀文”的概念,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很多文字起源的考证。传统的说法认为籀文来自周宣王时期的史官,他作了一部字书叫《史籀篇》,称这人为史籀,而这部书里用的字体就叫籀文,也就是后世称的大篆。这里作者记载了很多文字学家的考证和推论,但作者是选择维持传统说法不变的,一则许多人的考证其实存疑,而且难以信服,二则关于大篆的说法是很笼统的,甚至于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之间并没有实际存在一种统一的字体叫做大篆,或者说这之间过渡的字体都有叫大篆的,着实是一种混乱的叫法。
至于六国文字,值得一说的是为什么要把六国的文字并列,而把秦的文字单列出来,原因是很有趣的。可以说战国时期,六国文字各异,而秦国因为建立在周王朝的旧地,反而最忠实地继承了西周时期的文字,这里不得不说,传承一事,冥冥之中还是有的。
至于秦一统六国之后,所谓书同文,车同轨,这也只是一个说法,事实上直到西汉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国的文字统一,秦朝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各种文字并用的情况。这一节主要讨论了秦朝统一的官方文字小篆的来源。其中考证内容略为枯燥繁杂,结论也无非是关于是李斯等人如何整理的篆书,关于其来源的几种学说的真伪,于非文字专业者实则无关紧要。
至于隶书,其实可以多说一点。隶书就是前面说的典型的俗体字,秦朝官方文字统一使用的是小篆(实则是篆,小篆的说法是汉以后才有的),而隶书据《艺文志》和《说文》记载,是秦朝官员为应付繁忙的官狱事物造的一种简便字体。这个说法被作者否定了,包括所谓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的传说。作者论证的结果认为隶书是一种自然演变的俗体字,从书写到构造,都是符合汉字的演变过程的,而非某个人或小群体创造。按照作者关于的俗体字的看法,所谓官员的使用,也应该是由下至上的一种取代,即篆书由于不方便书写而被隶书代替。而更值得一说的是,隶书的偏旁的改变,相对于当时的文字,实则已经到达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对于后来的楷体的形成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