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永远学不完的人生——《从文自传》读后浅谈

2019-02-23 21:25 作者:壹介愚人  | 我要投稿

我从此进入到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习那课永远学不完的人生了。

                         ——沈从文

    沈从文先生,留下了无数如诗般的散文小说,也在纸卷上绘成了一卷来自遥远湘西的净土。《从文自传》,则是沈老30岁时,一气呵成,以三月时间挥笔而就。掩卷后,便能明白那些后世为人所流传的无数作品,原是生发与这样一个偏远之地;亦明白沈老虽被后世以一个“乡土作家”的标签留在历史中,而其人其文,却远远超出了这个标签所能描述的范围。在此愿就先生自传,稍稍谈谈对沈老观念的理解。

 

文与文风——来自湘西的自然气息

    沈老的作品有强烈的地域气息,生长于湘西边陲小城的他,与其他孩子既相像也有不同。他有所有那个时候孩子的活泼调皮,却又在活泼调皮之中透着灵性:

 

    “那种感觉,领导我逃出学孰,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这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物百汇的动静…”

 

    那种感觉里不仅仅有对无聊书本的厌恶和活泼天性的释放,也包含一份对世界声色的热情。这种热情驱使着他饥渴地了解周围的一切——群山、草药、村边的河水、打铁屠宰的手续、雨后的水坑和石板的颜色、街边赌博的混混闲人、草丛里蛐蛐的颜色大小、路边干鱼的香气…在那个尚未被城市文明感染到的角落,一切声色都仿佛浑然天成,不带烟火气息。居民的生活习惯,周边的自然风光,逃学游玩前后的情感流动,日常生活中手续细节,皆在不知觉间化为沈老“印象湘西”中的一部分。成为他日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文章中恬淡悠远的意境,也是得益于湘西边陲的人杰地灵呢。

    对人的观察了解,同样继承了这份热情。沈老虽出身显赫,却同一些“不文雅”的人交往甚密。“不文雅”的人都有谁呢?像是路边赌博的闲人,又比如成天一同逃学的“战友“,再或者是成天放纵沈老的叔叔哥哥,又或者是行伍中随处认识的兵丁,皆是他的亲密好友。其父母虽一再管教,但屡教不改,大概也是因为占了这些人的野气吧。不过这交往却让沈老深深的浸入了生活这潭水里,”野路子“中的沈老自然不会忽略这些普通却富有人性的一个个角色。他人的行为举止,情感变化,言辞语气,在他的感知中变得清晰了;所写所述,便沿着自己心中”人“的印象来了。因此,他的文风绝无矫揉造作与违和。生活化的语言、接地气的说法,仿若自然生发的情感,令他的塑造的形象更为真实而富有人性。

    对人事感知的天赋,对湘西地区风光习俗的了解,为他之后的风格和题材定了调,也成为了他日后作品的血肉——这也是沈老会被称为“乡土作家“的原因了。然纵使血肉再丰满,若无灵魂支撑,恐怕也只能沦为一位”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家;能够让其跨出凡俗,成为大师的要素,则是文字间一以贯之的独特审美观念和精神内核。而要谈这些的话,则要从水说起。

 

水与人生——人性的纯粹与审美

    一派清波是沈老审美的启蒙老师,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老少年时对河水的感情极深,时常翘课就是为了游泳,到清波中畅游一番。水亦是其精神生命的母亲。若想一下《边城》中承载翠翠与爷爷渡船的河,翠翠初遇傩送时的那条河...一个是故事的背景,一个是情感转折的重要节点,他对水的感情,可见一斑。水承载万物、滋养万物的特性,被多情的人类赋予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美誉。而水所代表的温和、自然的意象则孕育出了沈老温和,包容,流动的审美观与人生态度。

    何以见得?他对人对事,习惯从纯粹的审美角度来看,不会轻易带入自身或社会的价值判断,一如水的“包容”。自传中体现出来沈老对一些人事的见地,便能窥得一斑。村中打架决斗的习俗,不斥其暴力,反感叹其勇气;村边女子每逢军官走过,便会弄出些“响动”来以引人注意,若来的只是一般走卒,便又会“原形毕露”,脸瞥进门内,不再刻意引人注目了。若一般人有知,稍有礼貌者会说上一句“两面三刀”,“见风使舵”;若是暴躁者,恐怕早有一串尖酸刻薄的嘲讽甩上去了。而于沈老,则是“我颇能欣赏那富有人性的一幕,以为那都是人的事”。若细想下来,这位女子所表现的人性变化,毫不遮掩的态度变化,真实而充满生气得神态举止,确实是有趣的很——可又有几人能以如此眼光来看待呢?在这种衡量尺度下,所谓“人性的丑恶”便失去了意义,更多将“人”作为一种充满变化与惊喜的审美主体来看待——这样的视角,如何能不对“人间现象”充满热爱,又如何会产生道德君子一般的判断呢?

    见字如面,细品其文字流动,亦能感受到其独特的韵味。就自传来说,凡写自传,最难拿捏的便是字里行间流露的对自己的态度——若大肆抒情,难免给人太过强烈的顾影自怜之感,失了可读性;而若写的太冰冷,会觉得犹如写他人传记,距离太远,读不进去——沈老则是独树一帜,语言间少有自身感受的直接抒发,多是描述;但描述却隐含着对象的脉脉温情与敬意,以艺术家的情感去接近人生,把握住事物最美与最调和的风度,并将那种风度以丰满的语言表现出来。其文字能将人慢慢引入一种美的境界,却从不以强烈的情感起伏和波动将人卷入文字的表述中,一如滋养万物的水。这也是笔者最敬佩沈老的地方,这需要对自己的文字和氛围把控有着极强的自信才行——在这份强大自信的背后,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无时无刻体现在文字间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至美的坚守与敬意——这便是那份撑起整个血肉的灵魂。


战争与死亡——时代的伤痕与生命的洞彻

 

    这样对人性的关怀,并不仅仅构建在其温润纯粹的生活环境中,亦生发于对人间苦痛的深刻感受和理解上。沈先生所在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无需多言,但这四个字背后一系列的伤痛,却容易被人忽视。其实初看沈老作品,很难想象,能写出这般温和优美文字的沈先生,幼年时便见过因辛亥革命的政治风波导致的大屠杀。若按照他自己的描述,“砍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死的人足有上千“,而他们有时在城墙上看着,有时还会数数有多少,但最后都是数不清了;青年入伍之后,在清乡过程中,又大致见到过七百人的死:

 

“一些人在什么情况下被拷打,在什么状态下被把头砍下,我可以说全部懂透了。“

 

有时在各个乡镇的路上,亦会遭到一些游兵的袭击,作为报复,会搜刮民脂民膏,亦会杀人:

 

“…啪的一声枪响,我们便倒下一个。听到了枪声,见到了死人,再去搜索那些竹林时,却毫无什么结果…但到后来我们却杀了那地方人将近一千…”

“…认罪了的虽名为缴出枪械子弹,其实无枪无弹,照例作价折钱…钱一送到,军需同副官点验数目不错后,当时就可取保放人。这是照习惯办事,看来像十分近情合理…”

 

    乍看下来,这些对不人道行为的描述,沈老都是轻描淡写的划过去了。但再回头看,却让人感到由衷的震撼。这一切在我们看来,恐怕是要大书特书一番,将军队里的腐败,对人民的欺压,对生命的漠视,统统抖出来,唯恐显得我们不够“义愤填膺”。但从沈老的描述中,却看不到这样的情感波动。只有称得上平淡的描述,平淡背后又无从得知作者本人的情绪——他害怕么?恐惧么?抑或是愤怒?不满?——都不知道。仿佛他刻意将“情感”留白,留给了后世的读者们。

    笔者以为沈老并非忽视种种苦痛的现实,只是不愿以自己的愤怒带动读者,只愿意让透纸而出的文字带领人,从人性的角度,了解这一切对人的伤害。他平静的描述,反而让人感到这一时代对人的伤害——动人无需情,于无声处听惊雷。平静的背后却是对人性的苦痛与伤害的深刻关切。事实上,你能隐隐感到他对此的厌恶。在他看到家乡的屠杀时产生的“对滥用权力的厌恶”,在他说到“照例”、“看来像十分合理”时的隐隐讽刺。但那很淡,淡到不注意就会划过去。这是他的风格,亦是他的坚守。沈老用他自己的方式,阐释着世间的苦难和对人的关怀。

    后世对沈老笔下的形象,多在那些极具美感的主体,觉得沈老所写的都是美丽、恬淡、纯粹的内容;乡土,爱情是其主要的写作内容。实则不然,沈老作品悲剧偏多,人的悲剧往往是整个社会性悲剧的投射。若无对社会苦难的体会,若无看到人性扭曲的另一面;那么对人性的洞彻,对悲剧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了。如同一位有了人生阅历的中年男子,行事作风的放浪形骸,对诸多规则的调侃,不是因为轻视,仅仅是因为看得足够多,便不在意那些表层的东西。反倒对人间真性情,报以极高的敬意。沈老亦然,见过苦痛,亦有灵气滋养,根系探入黑暗之中,枝干则不停的向上滋长。这才成就了我们所见的沈先生。

 

结语——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回到标题,“那课永远学不完的人生”,就人世光景的无限来看,人间之美,人间之事,无论如何都知之不尽吧。或许沈老在临终前,还依旧有着对人间声色的眷恋。愿意在这个永远无法毕业的学校中,再学上那么一点点东西:

    

    “不安于眼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不知先生在凝眸之时,看到了什么?

    对人生保持热爱与敬意,对现世光色永远倾心,对痛苦有体验与洞彻…这或许就是沈老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吧。

    愿你在毕业于人间的时候,有洞察世情的深刻,也有纯净无暇的热爱。

 

 

                                                                                                                      2019/2/23

                                                                                                                   停笔于21:20


那永远学不完的人生——《从文自传》读后浅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