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PA严重劣势到亚洲第一名校:低绩点人士的自救指南

·基本条件:·
本科:南七技校 材料化学专业
GPA:3.11/4.30
TOEFL:107(s24)
GRE:154+170+4.0
Publication:二作在投,环境领域顶刊(可惜申请季结束前就被拒重投了)
Offer:Emory Chem PhD, OSU Chem PhD, UW-Madison MSE PhD, UIUC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ster, NTU MSE PhD, NUS Chem PhD
一、前言
随着在NUS申请界面上轻点“Confirm”,我的2022FALL申请季也正式告一段落。回顾从决定申请海外高校的这两年,虽然也走过不少弯路,但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得以前往心仪的学校继续深造。感谢所有人一路上的支持与帮助,也感谢自己的努力与坚持。
在后疫情时代,海外高校的申请人数锐减,申请者的平均条件相比以往也更加优秀。在申请主力军日渐精英化的今天,我这种徘徊于保研线边缘的“异端”所经历的种种可能并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申请经验。我相信在我之后,也一定会有学弟学妹向往前往海外深造,却因自己的绩点较低而灰心丧气。希望能够用我的经历和体验鼓励这些逆流而上的“勇者“们,在受制于成绩之时,积极自救,收获成功。
二、绩点与科研,自救的方向
PhD申请中一直流传着“绩点重要性不如科研“的说法。而经过亲身实践,我认为这句话省略了一些相当重要的信息:
//① 绩点决定了你能否被看“到”
无论各种流言再怎么弱化绩点对申请结果的重要性,在我们提交申请的时候,永远绕不开提交成绩单和绩点排名这一步。绩点是学生在本科阶段知识掌握程度的最直观体现,且往往也是申请过程中的第一道坎。许多北美项目的申请信息中会提供往届录取学生的平均绩点(当时被各种3.5+/4.0打击得生活难以自理,UIUC更是因为绩点原因把我的申请从PhD改为了Master)。而在港新英第二战场,“Second Class Upper”(换算成绩3.0/4.0或80/100)更是绝大多数学校的标配基本要求。所以在绩点较低时,即便是已经没有跻身前列的可能,也不能放弃治疗:低于多数学校基本要求的绩点是没有自救可能的,至少要先有提交申请的资格,才有后续被录取的可能。
//② 科研决定了你能否被看“上”
在申请阶段,所有最终录取了我的教授都曾对我说:“你在本科课程之余还能够有这么丰富的科研经历,这非常的impressive啊。”虽然有客套的成分在,但也足以看出丰富的科研经历是能够给教授留下正面印象的。丰富的科研经历说明你对相关领域的课题如何进行、实验如何安排设计都有着一定的了解,或最起码你做实验的次数比其他人多,而这也意味着你在被录取后更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开始实际的科研工作,是一个优质的打工人(bushi)。因此,科研经历的多少、课题与教授研究方向的相关性都是教授最终决定是否录取你的重要因素。
在教授选择学生时,科研经历跟教授研究方向就像拼图一样,形状合适的就“卡”在了一起,而你有的拼图越多,你能“卡”上教授的几率也就越大。UW-Madison的offer来自一位我并没有填写在意愿列表中的教授,而他之所以主动联系我,也是因为我的科研经历与他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且其手头就有一个十分适合我的课题想要交给我完成。在今年申请季,我们学校不乏一些绩点极高却offer寥寥无几的学霸,而据我了解,这其中的一部分就吃亏在了科研经历的匮乏上。对于低绩点人士来说,通过丰富的科研经历,是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的。而我也会就我的科研经历进行细致的分享。
而对于二者的优先级问题,能够两者兼得最好,但既然这是一篇自救指南,那就说明我们要讨论的肯定是能力有限无法兼顾的情况。我个人的理解是,当绩点低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提交申请门槛时,优先将绩点至少提高到3.0才是最重要的;而若能够保证这一条件时,大三开始的课程减少,想要将绩点从“堪堪可用”提高到“高”的成本远高于拥有多段科研经历。而从最终结果来看,科研经历在最终录取中的作用也比GPA大。所以,对于距离申请一年以内的低绩点人士,我的推荐是将精力优先放在科研上。
三、科研经历
// 1.实验室选择
我在大一下的暑假就选择好了课题组,但实际开始科研要等到大三上左右,之前只是跟着师兄打下手,且缺乏主观能动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忏悔,我检讨,别跟我学)。
当时选择实验室其实并没有考虑太多,无非是研究方向和导师资源。导师是环境领域的大牛,与我学习化学“经世致用”的初衷十分吻合,而其长江学者的身份也足以证明其科研实力。值得一提的是,我似乎并没有感受到传闻中“导师人脉”的重要性。我申请的领域与我的导师几乎没有重合,而导师在给予了我极大力度的推荐信之外,也并没有额外的推荐或联络其他导师。也许如果我多申请一些环境领域的课题组的话情况会有所不同。
//2. 感谢师兄的PUA(bushi)
其实在正式申请之前,我并没有认识到科研经历对申请究竟有什么作用。我之所以能在申请前拥有相对较为丰富的申请经历,除了开始的早以外,我的师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对于其他本科生在实验室相对“散漫”的工作安排,我在我师兄的PUA(不是)下,很早就开始以较高的频率前往实验室工作,工作时长的提高也让我在项目中的参与度有了显著的提升;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除了安排布置实验任务之外,我师兄也会完整地解释这一工作的目标,以及一个课题应该如何进行设计和推。此外,我的各种申请材料、模拟面试PPT除了由世毕盟的老师操刀修改之外,我师兄也会协助进行改进。
在高强度的PUA下,我于申请季开始前一共参与了3个课题的研究,并有一篇二作论文在投。虽然没能在申请阶段接收,但加上暑研一共四个课题的科研经历在与我相似背景的同学中无疑是十分丰富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实打实的经历让我在书写CV中的科研背景以及面试问及相关经历时都能够信手拈来。虽然我距离真正的独立科研入门还有很长的距离,但依旧要感谢我师兄,带着我完整体验了科研课题从提出问题到完成论文的完整流程。
对于低绩点自救人士,前往实验室“搬砖“除了锻炼能力以外,对于申请而言更加重要的是完整的经历和体验。只有在一个课题之中有足够的贡献,你才能够将这段经历完整而准确地概括总结,才能够在讲述科研经历时体现出你的能力。我在面试中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在XX课题之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而若你在这个课题中只是刷了几个烧杯,或是给师兄打了打下手,那又谈何困难,谈何解决?
//3. 暑研
由于疫情影响,我的暑研套磁集中在亚洲(新加坡和香港),而最终由于港大教秘的各种蜜汁操作,先后弄丢了两次我的申请材料后,我和教授最终决定转为线上暑研,除了力所能及的实验之外,主要以计算工作为主。
由于为期仅一个多月且我同时还在推进科大课题组的课题,我在暑研中的产出其实极其有限,最终只交了两份工作小结便草草了事,感谢P教授依然慷慨地为我提供了推荐信。
在全球放开后,暑研也在逐渐恢复。虽然我的暑研几乎没有实质性成果,但从申请的结果来看,暑研依旧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一些面板远优于我的同学因为没有暑研而结果不尽人意,一些同学则是在暑研时便与导师达成了一致,拿到 return offer提前结束申请的焦虑。
四、语言考试
由于我的英语基础较为扎实,标化考试并没有让我产生太大的压力。其实两个标化考试都是可以通过冲刺突击取得足够好的成绩的,反而在战线拉长之后容易产生怠惰和厌战心理。我的两门考试都是在大三下和大四上才参加的考试,届时课业较为轻松,不会影响课程考试的发挥。
五、其他材料
我的推荐信采用了2科研+1课程的配置。从含金量而言,科研推的作用远大于课程或其他推荐,因为Professor的目标是寻找能够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科研任务的学生,而课业成绩并不能直接反应一个学生的科研能力,其他所谓社团或班集体的推荐更是意义不大。
我的PS/SOP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扩充版的CV,区别在于它能够通过详细描述和细节补充,将科研“经历“翻译成为”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而这恰恰是导师在筛选”好的科研者“时最为看重的。
六、套磁和最终选择
在经历了接近一个月的套磁沉海后,我最终只与暑研阶段联系的新国立以及南洋理工的两位教授保持了联系。虽然套磁对于冲击梦校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在保底或是有意向明确的教授时,时刻保持联系能够几乎确保你的录取,并为你争取的可能的奖学金名额(坡校奖学金名额相对较少,需要教授争取)。
最终,考虑到教授的研究方向以及目前的国际形势,我选择了NUS。
七、感谢世毕盟
世毕盟的老师们(培训师姐姐以及来自Stanford的博士mentor)对我的CV、PS以及面试PPT都进行了润色修改,并协助进行了模拟面试,这是在硬件方面的帮助。
除此之外,世毕盟最大的帮助其实是给了我一种安心感。在申请季,各种事务细碎而繁杂,从暑研到文书准备,从择校到提交申请ddl,世毕盟的老师都会在每个时间节点作出及时的提醒和检查。一些辅助填写的文档能够实打实地提高申请提交的效率,避免遗漏的风险。在申请阶段的纠结和不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不确定性和未知,而此时,有问必答的世毕盟老师就像是迷航船只的灯塔一样,让人安心。感谢世毕盟老师的支持与关心,我的申请季离不开老师的照料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