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周问答丨我们常说的“听懂音乐”,到底是听出什么?

2021-11-10 14:16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本周问题☟

我最近才开始听古典音乐,想认真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真的很想听懂音乐。但是我内心却很疑惑:听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懂了呢?比如是一听就知道是谁的作品,哪首曲子吗?还是可以听出哪种风格、流派?

——火鸡味埚巴


我们一直在说要带领大家“听懂音乐”,但看了一些后台的私信和评论,才发现很多人其实对“听懂”的理解也千奇百怪。

有人认为“懂”就是听过很多作品,并且对这些作品非常熟悉,以至于在听一首曲子时,能快速记起它的作者和名称;有人认为“懂”是了解曲子背后的创作故事,能分辨出曲子的风格与流派;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执着地认为,听“懂”是指能听出作品运用了哪些音乐元素和乐理技巧,听出里面的和声、旋律和节奏…

倘若在听音乐时,没有以上的种种反应或认知,他们又开始陷入另一个困惑中:听了这么久什么都没学会,是不是“无效听”?时间、精力是不是都被浪费了?

不可否认,记住某些曲子的名称、作者,了解某些曲子的风格流派,分析出曲子的乐理技巧,确实能给我们带来最明显、最直接的获得感,仿佛手里牢牢抓住了这些可以掌握的知识,也就牢牢抓住了音乐。

但音乐的价值,难道只等于这些表层的知识与技巧吗?掌握了这些,就等于听懂了音乐吗?答案显然不会这么简单。


以下是Yusi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一、分清楚两个概念: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认为大家需要分清楚两个概念:认识和理解。

这两个概念在别的领域都很容易分清楚。比如在生活中,认识一个人与了解一个人明显是两回事;在文学中,知道了一篇文章的作者、题目,甚至背下来整篇文章,也不代表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

▲最近网络热议的高中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很多人如今再读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

那为什么在音乐里,我们却把知道了这首曲子的名称作者,风格流派,等同于“听懂”了它?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对音乐这门语言太陌生了,所以很容易就会模糊了“认识”与“理解”这两个概念。

作者名称、风格流派这些肉眼可见、浮在表面的信息,显然只是对音乐的“认识”,不能等同于理解。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很多人认为深刻的、蕴藏了音乐秘密的乐理,同样只是停留在对音乐的“认识”范畴,掌握了一首曲子的乐理,只代表你进一步认识了这首曲子的创作规律,就像借着文言文的注释了解了文章表面意思,并不意味着真的听懂了背后的表达和内涵。


二、“听懂”音乐到底指什么?


那么“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懂”到底是什么呢?是有所触动,是情感的共鸣。

就像我们看懂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不是表现在认识了其中的每一个字、看懂了每一处修辞,而是作者的所思所想与我们的内心产生了联结,在他的文字表达中,我们或回忆、或憧憬,各种情绪被触发,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音乐也是同样,真正听懂不是指听出了其中的音符、和弦,而是听懂了音乐中的情绪,与歌手或演奏家在某个瞬间产生灵魂上的共振。因为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所以我经常说,每个人都是能听懂音乐或者是有听懂音乐的潜力的。

当然,因为我们对音乐的认识或者个人阅历的不同,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的程度必然是有深有浅的,包括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同一首音乐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说马勒的很多作品,都是在探讨“死亡”这个话题,在我们年轻时或者没有经历过这件事时,显然很难与他的音乐产生共鸣。而一旦有一天走到了人生一定的阶段,开始思考这个话题,再听他的作品时,自然会产生一种很强烈的连接感。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听懂音乐,更多的时候是听懂自己;在不同的阶段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也是对不同阶段自己的认知与了解。


三、听懂不一定要从乐理开始


说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会疑惑了,既然对音乐有“认识”与“理解”两个层面,那么要听懂音乐是不是必须从“认识”层面开始?

其实是不一定的。

但目前的现状是,很多人都被这个问题困住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听音乐(特别是古典乐)的前提,就是必须了解各种基础知识,学习乐理。于是作曲家的名字和作品背诵了一大堆,也开始辛辛苦苦学乐理。然后呢?很多人就止步于此了。一部分人是在枯燥的知识里感受不到音乐的乐趣了;另一部分人,认为学习这些就足够了。

我从来不提倡一接触音乐就学乐理,不是说这些知识没有用,而是希望大家能充分认识到:是先有的音乐才有的乐理。乐理只是对音乐规律的分析与总结。它从来都不是听懂音乐的必备前提,更不是音乐的全部。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可以被用来理性分析,但其中具有“不确定性”的感受部分,才是音乐、文学等艺术最大的魅力。

还是用文学的例子来类比:我们被一篇文章打动,不是必须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更不需要了解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甚至,不识字也没关系,只要懂汉语这门语言,也能听懂其中的动人情节。音乐也是同样。

为什么每个人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听到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都能被激励、被震撼?还是之前强调过的:真正好的音乐作品可以穿越时空、国度,完全没有门槛、非常直接地将情感传达给你。

那么除了这些真正好的作品,如何广泛地听懂各种各样的音乐?——像学一门语言一样,把自己放进音乐的环境里。广泛而大量地听、不要纠结于风格流派,慢慢地你会像学母语一样,哪怕不会写字,不懂语法,但依然能感知、听懂这门语言,甚至你还会忍不住想主动开口,自我表达。

当然,如果你很想学乐理,那么我当然非常支持大家去了解音乐的规律,这是一条帮助我们进一步听懂音乐的路径,但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条路而已,以及,学会乐理从来不是音乐的终点。

很多人在学会乐理后,会把听出曲子中的各种音乐元素作为听懂音乐的证明,于是便非常满足地止步于此了。但事实上,了解乐理仅仅是“听懂”音乐开始,我们应该做的,是听出这些规律之后,进一步探索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以及,他想传递给我们怎样的情感。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记得,音乐是一门人类共通的、传递情感的语言,不是被用来剖析研究的精密器械,更不是用来证明或炫耀自己又掌握了一门技能的工具。

每周问答丨我们常说的“听懂音乐”,到底是听出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