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2.2亿人,它是寄生虫中致盲能力排名第一的存在!

旋盘尾丝虫 河盲症 盘尾丝虫病
在遥远的非洲,一种特殊的“黑色苍蝇”,它生活在水流迅速的河流,其出没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31个国家一级南美洲部分地区。它携带一种能使人失明的寄生虫,旋盘尾丝虫。
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全球至少有2.2亿人需要预防盘尾丝虫病;约有2100万人患有盘尾丝虫病,其中1460万感染者已经患有其引起的皮肤病,115万人因旋盘尾丝虫导致视力丧失。其所引起的盘尾丝虫病是全球感染性失明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沙眼。
旋盘尾丝虫主要是通过黑蝇叮咬传播。黑蝇叮咬已经感染盘尾丝虫的患者,微丝蚴会进入黑蝇体内发育成幼虫,等到黑蝇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幼虫会伺机进入人的皮肤内;不过并不是一次就能命中,往往需要多次叮咬才能感染。幼虫进入到人体后会移动到皮下,形成结节;经过12~18个月的发育长成成虫,雌性成虫可在这些结节内存活长达15年,交配后雌虫产卵发育为微丝蚴,受精后的雌虫每天可以产下1000至3000个卵;等到黑蝇光顾患者时,部分微丝蚴会进入黑蝇体内,这些微丝蚴会子啊黑蝇体内进一步发育,在随后的叮咬中传播给下一个人类宿主;再加上惊人的虫卵数量造成治疗时程漫长,所以盘尾丝虫病才能在局部地区生生不息。
盘尾丝虫病能波及皮肤和眼部,成虫停留在皮下结节,免疫系统无法杀死这种寄生虫,只能做一些善后处理,症状主要是由微丝蚴引起的。微丝蚴在人体内移动或者死亡时,免疫系统就会察觉到体内的异常,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这时感染者可能会出现剧烈瘙痒和各种皮肤病的症状,最常见的是在宿主皮肤上引起红疹,这种红疹造成的强烈瘙痒,可能会使患者吧自己火火挠死。微丝蚴可能会移行到角膜引起发炎,随着发炎消退,这些症状也会随之清除。但是如果是慢性感染,它的分泌物或其死亡后的一些物质会引起眼部损害,导致角膜发炎混浊、纤维化;如果寄生虫侵入眼球深部会严重影响虹膜、视网膜及视神经。这一过程非常缓慢,患者会逐渐从视力模糊到失明;因为这些黑蝇主要生活在河流旁,其引起的失明而就得名河盲症。
关于寄生虫的一切,正在地球上永不停歇的上演着,即使是已经少见的旋盘尾丝虫也依旧存在着。
控制计划
在非洲部分地区平均每40人中就有1人被河盲症夺去视力,因为其威胁的人口和国家众多,促成的世界卫生组织盘尾丝虫病控制计划(OCP)的实施。
1974年,经过多次数据调查和实验,人们将目标锁定在中间宿主黑蝇身上。这一年,世卫等4个组织花费3千万美金,帮助11个国家使用杀虫剂喷洒河川,控制黑蝇的数量。计划实行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这种计划不可能清除所有黑蝇,大面积的用药可能最终会威胁到人类头上,也不可能给每一位潜在感染者发杀虫剂;因此无法阻止人们受到感染,控制计划一度陷入僵局。
1970年中期,默沙东的研究人员与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合作,收集各种土壤样品,从中培养、筛选和寻找抗微生物的活性物质。在众多的土壤样本中,科研人员发现一类全新的抗寄生虫的化合物,而且活性极高;很快土壤样本就被送到默沙东公司,并由威廉 C 坎贝尔接手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生物活性物质被命名为艾维菌素,将诸多艾维菌素家庭成员的优点进行合成,制成了抗寄生虫活性极强的伊维菌素。伊维菌素也很快得到了青睐,在某些地区,牧羊人会给牲畜服用伊维菌素,用以治疗牲畜的肠道寄生虫。而这其中就包括一种寄生于马体内的类似旋盘尾丝虫的虫子,这引起了寄生虫专家的注意;或许伊维菌素能成为人类消灭河盲症的大杀器。事实也正如专家所想,河盲症患者服用药物后能杀死在皮肤内游走的微丝蚴。但是由于旋盘尾丝虫对视力的破坏是永久性的,所以伊维菌素可以解除患者皮下的瘙痒,可以使感染早期的病人避免失明,却不能逆转已经失明患者的命运。
1988年,由于伊维菌素研发成功,OCP将盘尾丝虫病症正式由公共卫生问题移除。同年,默沙东与世卫合作在旋盘尾丝虫流行区发放伊维菌素,他们发现只要感染者每年服用一次就能清除体内的全部幼虫、消除疾病;因此默沙东捐献了足以治疗全世界河盲症患者的伊维菌素。截至2006年,累计大约有五亿三千九百万人次服用伊维菌素,期间默沙东耗资约2亿美元。OPC使4000万人免于感染,防止60万人失明,使1800万儿童出生时免受疾病和失明的威胁。非洲盘尾丝虫病控制计划(APOC)于1995年启动,目标是控制非洲剩余流行国家的盘尾丝虫病。在APOC的最后一年,超过1.19亿人接受了伊维菌素治疗,许多国家与盘尾丝虫病相关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盘尾丝虫病也是属于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其所针对的基本都是穷人群体,而默沙东的援助无异于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2013年,哥伦比亚成为第一个经世卫组织认证的消除盘尾丝虫病的国家;204年 厄瓜多尔;2015年 墨西哥;2016年 危地马拉;盘尾丝虫病的疫区越来越少,也许这将会是继麦地那龙线虫病之后人类有消灭的一种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