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认为可以让人共情“参宿”并要让“参宿”战胜”“丧气鬼”的心灵鸡汤
作为一名旁观者,我认为我们、包括影片对参宿的共情和激励是虚假的、伪善的。
我们在说共情时,我们在共情什么?
我们共情参宿父母离异,她想让母亲回来,她向父亲保证不会惹他们生气,可父亲给她找了新妈妈,组建新家庭无法融入;她好想母亲,一直穿着她留下的红卫衣,怕母亲回来认不出自己,这件衣服也是在新家庭中”家“的感觉;每次放假都询问是否可以去找母亲,可母亲也渐渐疏远自己,一个生日当天的小女孩,唯一问候祝福她的是中国联通。深夜一人,她看着儿时生日vlog过了今天的生日。而今后的生日也不会有父母的祝福陪同。她才多大啊,父母就是她在现实世界唯一的依赖,可是现在呢?暴风雨,她来到甲板上“失足”落入海中...
用苦情堆砌成参宿,把“参宿”标签化。那我们在共情苦难还是共情“参宿”?
这种潜移默化影响,作为旁观者,我们审视别人,是否有这些标签,是否这个就是“参宿”。当她不满足这些标签的话,旁观者就不会“共情”。旁观者就像影片中的父母,不满足条件时我们忽视她、疏远她,我们就像父亲说“你这不是抑郁症,咱花着钱干嘛”,当她满足条件时,我们会再次出现像母亲说“参宿,你醒醒啊,妈妈回来了”。
旁观者的激励,要战胜“丧气鬼”
“梦境世界”塑造的“丧气鬼”人人都惧怕,说它是危险的,而“丧气鬼”给出的解答是现实世界母亲的红卫衣,现实世界中,也提醒父亲,“参宿”整天裹在红卫衣中对他成长不好;可能影片确实有这层含义。“丧气鬼”没有对参宿造成过真实伤害,一直是其他人的提醒。
但如果真的是这样解答,我想说这是非常傲慢的。身为旁观者我们说红卫衣是危险的,让“参宿”丢掉红卫衣、战胜“丧气鬼”,认为丢掉与我们不同的就会与我们相同,我们又没有给"参宿"提供其他安全感,仔细想想这样真的在帮助“参宿”吗?
这种与别人相同就是走出梦境世界的“参宿”真的走出来了吗,还是她又有了其他代替“红卫衣”的“物品”不被别人发现。
观后勿做
影片可能会让人感到共情“参宿”,但请别因为影片就突然做出什么帮助,我不认为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