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月28日《沉没于知识之海》

2021-03-02 01:58 作者:TIMWORK漫研会  | 我要投稿


沉没于知识之海

每日一句:“知识这种东西要是能直接拷贝到大脑就好了。”

2月28日 中雨 (一下子就变得巨冷)

今天下了一整天的雨,但下午的时候还是坚持出去遛狗了(虽然只溜了不到五分钟,就被狗拉着回家了)。

为了省钱让家父帮自己剪了个头,但是最后收尾的时候有些失败了...幸好最近也不用出门。

今天依然推进了自己的学习进度,值得一提的部分是:“复写眼技巧”,一种可以将设定图自由缩放大小临摹到另一张画纸的技巧,方法是将设定图在左眼放置到合适的远近,然后用右眼来观看准备临摹的画纸,通过近大远小来缩放临摹图像成品的尺寸。(虽然对于数码制图的自己没什么大用)然后重新理解了一下所谓的人物形态方面的概念,即确定一个人的形态,其实是从纵向划分的头身比,加上横向确定的宽度比例才能真正形成一个人的形态。而强调这一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理解空间透视对人物形态造成的扭曲变化,换句话说就是“只在乎头身比例而忽视人物横向的宽度是无法准确描绘一个人物在三维空间中的形态的。”

之后比较重要的就是重新理解了一下“视平线”的概念,其实自己过去学美术的时候无时无刻都在接触这个词(一个是视平线,还有一个是透视线),但总感觉自己始终对这个东西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认识,只知道这个东西的位置会对透视产生影响,但具体能影响到什么程度、规律、以及使用这种影响来构思画面其实还是比较一头雾水的。

而根据书里提到的,感觉比较有收获的应该是当视平线低于视线方向的时候(仰视)环境物体会趋于向上聚拢方向的倾斜。而视平线高于视线方向的时候(俯视)环境物体会趋于向上分散方向的倾斜。而任何一个画面中其实都很难找到两个物体完全平行,注意运用这种透视带来的倾斜感来安排画面,会让画面显得更自然和有感染力。

而视平线不一定每次都会出现在画面中,这时候要脑补视平线的位置来补充透视进行画面的绘制。通常来说可以在画面中观察到视平线的图像会比较难以绘制,假如其中还能观察到灭点,那么会难上加难,为了降低图画的难度,通常会利用人物或道具遮挡住视平线的景色以及形成灭点的景色。综合来说,视平线越低可以遮挡住视平线景色的物体就越多,且视平线越低观察天空的几率就更大,而空中的物体很少,因此画面透视构成就会越简单;反之视平线越高,遮挡物越少,画面出现灭点以及水平线的可能性就越大且观察地面的几率会更大,而地面物体很多,因此画面就越难。另外的一个经验是,同样的透视难度情况下,自然场景的描绘要简单于人工造物的场景。这种简化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可以快速绘制不重要的故事桥段,节省精力。


假如可以充分利用视平线概念来绘制透视,那么图像的张力就能丰富不少了吧,能够随手画出符合透视的夸张画面是我现在最想办到的事情。

2月28日《沉没于知识之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