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大兴善寺:中国佛教密宗祖庭

2022-03-05 23:34 作者:申威隆l关中拍客  | 我要投稿

在西安热闹的小寨北侧,有一条不宽的兴善寺街。在兴善寺西街上,坐落着大兴善寺,为中国佛教密宗祖庭。1956年8月6日,这里以“兴善寺”为名,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正式恢复寺名为“大兴善寺”——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修建大兴城的时候,在遵善寺基础上,迁建陟岵寺于此。遵善寺始建于晋武帝泰始至泰康年间(265—289),陟岵寺始建于北周明帝在位期间(557—559)。这里位于大兴城的靖善坊中,取城名“大兴”和坊名的“善”字,将寺院称为“大兴善寺”。


隋唐时代,佛教盛行,大兴善寺是当时的皇家寺院,为长安城内的三大译经场之一。在《长安志》中记载:“寺殿崇广,为京城之最。”当时,寺院占尽一坊之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进行灭佛运动,大兴善寺被毁。宋代修葺,明代重建,清顺治、康熙和乾隆年间多次增建,逐渐形成现在大兴善寺的基本格局。如今,这里沿着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转法轮殿遗址、观音殿和法堂,两侧对称分布着钟鼓楼、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等建筑。


天王殿


大雄宝殿


在大雄宝殿的背后,有一座方形的台基,为唐代的转轮藏经殿遗址。这座大殿始建于唐代,殿内收藏着佛教经典,“转轮”象征佛法如车轮常转。

唐武宗时期,转轮藏经殿被毁;清乾隆五十年(1785),陕西巡抚毕沅捐资,进行重建后,又毁于战火。从此以后,再未修建,只剩下一座方形的台基,上面残留有20多个柱础石。如今,在台基的西侧,竖立着一块清乾隆五十年(1785)所刻的《大兴善寺重修转轮藏经殿记》碑;在台基的东侧,竖立着一块金泰和五年(1205)所刻的《龙泉禅院之记》碑。


转轮藏经殿遗址


《龙泉禅院之记》碑


经过转轮藏经殿遗址,迎面是一座观音殿,坐落在中轴线之上,这种布局非常特殊。根据宋人的记载,从大兴善寺开始,在佛教寺院里供奉观音像。

这座观音殿始建于清顺治五年(1648),康熙二年(1663)进行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如今,在这座观音殿内,供奉着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在殿外的东西两侧,分别竖立着一块康熙二年(1663)所刻的《重修隋唐敕建大兴善禅寺来源碑记》和清咸丰元年(1851)所刻的《大兴善寺法派碑记》。


地藏菩萨像


观音殿


穿过观音殿后,进入一座小院,周围树木茂密,显得非常安静。在十多棵古柏的环绕之中,有一株紫藤,为明末种植,已经有300多年的树龄了!

这座小院的尽头,高大的台基之上,矗立着一座法堂,为讲经和传法的地方。它修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在法堂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耳室,为方丈居住处。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分别对称修建着一座玉佛殿和卧佛殿,跟南侧的观音殿和北侧的法堂一起围合成封闭的四合院。


紫藤


法堂


在法堂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光绪皇帝御书的“觉悟群生”四字匾额,雍容大度,丰腴自如。在两侧配殿的墙壁上,还镶嵌着康有为书写的“应无所住”和七言绝句诗的碑刻。

清同治元年至十三年(1862—874),大兴善寺的建筑大部分毁于战火。民国十三年(1924),康有为来西安,游览大兴善寺,看到断壁残垣,一片凄凉景象,便写下了这首诗:“晋隋旧刹畅宗风,翻译经文殿阁雄。惆怅千房今尽毁,斜阳读碣证真空。”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朱子桥捐资整修大殿;民国三十四年(1945),太虚法师和于斌、冯玉祥等人在这里创设世界佛学苑巴利学院。1955年,西安市人民委员会拨款13万元,对寺内的殿堂、房舍、围墙等建筑进行修葺。1984年,西安市佛教协会成立,会址设在大兴善寺内,这里再次成为宗教活动的场所。


觉悟群生


应无所住


七言绝句


隋唐以前,传入中国的密法,只是片段的杂部,并不是非常系统。开元四年(716),印度密宗高僧善无畏携带梵本从西域来到长安,深受玄宗礼遇,被尊为“国师”。随后,他先后在长安和洛阳,翻译出多部密教经典。

开元八年(720),金刚智和弟子不空传入《金刚顶经》,把密教全盘输入中国,形成佛教的一大宗派。在长安的大兴善寺内,不空法师等诸位高僧进行传法和灌顶弘扬密法,所以这里被尊称为中国汉传佛教密宗发源地,也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

后来,日本空海大师、新罗国惠日大师和悟真大师,以及东南亚国家的辩弘大师先后在大兴善寺求法。学成归国,传播密法,立宗创派,将密法发扬光大。因此,大兴善寺也被日本的真言宗和韩国的真觉宗奉为自己的祖庭。


西安大兴善寺:中国佛教密宗祖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