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扬州】搜集的一些分享 02

2020-03-03 13:58 作者:来自八极星  | 我要投稿

搜集了一些网友的分享。

本故事来源网络,仅供娱乐,切勿当真。

家乡的几则真实故事

        有一段时间没来投稿了,今天来说说家乡的一些真实的奇特经历。虽然不是很恐怖,但都是真人真事。

一、爬楼梯的狐狸精

        我的家乡在苏南,母亲幼时一直和外公外婆在常州居住。事情要追述到几十年前,那时刚刚解放,外婆外公还有我母亲与我姨妈居住在常州一处老式的洋房里。说是洋房其实也很老旧了,房子有黑黑的木楼梯。几户人家一起住在一个大房子里,每户占用2、3个房间。那时的人们也没有夜生活,夜晚都早早的准备休息了,所以天黑后基本没有邻居在外走动。

        一天晚上,姨妈和同学在外玩的比较晚,时间大概8点左右,她一个人爬上木楼梯,准备敲门回家。正当她走到家门口突然听到楼梯传来咚咚有节奏的响声,姨妈转身看见昏暗的楼梯上一步一步的爬上来一个东西,是两只脚踩着楼梯爬而不是跳,待那个东西快要走近时,姨妈看清原来是一只尖嘴的黄色狐狸,像人一样一步步的走来,姿态与人是一模一样,而且还穿了件人的衣服,也看不清衣服什么颜色。就这样一步步的走向姨妈,姨妈大惊,拼命的敲门大叫“妈,快开门”。外婆在屋内听见叫声把门打开,姨妈冲进家门飞快的紧紧的关了门,根本不敢向外再看。从此以后,姨妈再也不敢晚归了,天黑前必定回家。

二、恐怖的小巷

        在母亲出生后几年外婆又生了我舅舅,那时全家搬迁到了扬州。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母亲他们虽没被饿死,但生活还是很艰苦的,恰恰在那个时候我舅舅又生病了,眼睛严重发炎快要失明了,于是外公外婆想尽了办法把他送到医院去住院治疗。

        因为外公外婆要上班没法照顾舅舅,于是就由我妈与我姨妈轮流去医院照料,那时她们也顾不得是否缺课,只想着帮大人减轻些负担。

        旧时的医院也没食堂或者可以买饭菜什么的,吃饭都要家人从家里送过去。于是,我姨妈负责在医院看着舅舅,我妈就负责送饭。

        一天晚上我妈送完晚饭从医院赶回家,因为过摆渡人多耽误的时间(旧时很多地方没有桥,只能在河边搭乘摆渡船过河),眼看天已经黑了母亲急着回去于是就想抄近路,就要经过一条偏僻的小巷子。母亲飞快的走着,小巷子里没有灯,淡淡的月光照在地面,巷子里所有的门都紧闭着。渐渐的母亲发现每个紧闭的门口都站了一个人,像和尚或者尼姑穿着灰色的衣服。母亲那时年幼也没多想,就低着头一路飞奔回去。回家后告诉外婆,外婆叮嘱母亲不要乱说。

三、拦路的黑影

        扬州是座古城其中很多巷子,并且有很久的历史。我的舅妈家曾住在一处老宅子里,具体在天宁寺附近,现在已经拆除了。一天傍晚,舅妈家做晚餐,发现家里酱油没有了,就让舅妈拿着酱油瓶去打酱油(以前的酱油都是零卖的,不是一瓶瓶买的)。舅妈拿着酱油瓶就穿过小巷子向大路上走,正当她快要到巷子出口时,抬头发现前面有个黑影挡住了去路,那时天也不很黑,就是天色昏暗昏暗的,那个黑色的影子很高大,可能有两米高。看不清脸和衣服,就轻轻的悬浮着。舅妈猛的一怔,吓的转身就跑,跑回家后怎么都不敢再出去买酱油了。

四、诡异的东厢房

        我爷爷家住在老城区的运河边,家里的祖屋是清末民国初起的四合院。青色的砖,木柱子,青色的瓦,整个房子光线并不好,经常站在天井处是看不见厅堂里的,因为是黑黑的一片。房子有东、西两厢,西厢分给了我叔叔、东厢分给了我爸爸(我爸是长子),我爷爷与我奶奶都在东厢房里去世的。幼时我有时在东厢里睡觉,总是听到屋顶有窸窸窣窣的声音,感觉有人在揭瓦,我爸爸与叔叔都去看过屋顶没有任何的变化,我奶奶说那是猫在走动,其实猫的动静与人的声音差别是很大的,否则我爸爸与叔叔也不会去屋顶查看。

        旧时的架子床旁会用个帘子遮挡,里面放个马桶,家乡那边称放马桶的那个区域叫“马巷”(大概是这个音)。我独自在东厢我爷爷奶奶的床上睡午觉时,有几次就清楚的看见马巷的帘子在动,感觉有人在里面身体贴着帘子把帘子弄的鼓起来,不是飘动哦。有人会说可能是有人躲在里面,其实我开始也起床去撩开帘子看,里面除了个马桶什么都没有。本来小孩子基本睡不着午觉的都是大人强迫我睡的,我只能很无聊的躺着,所以一直也处于清醒状态。并且睡觉时大人是把门关着的,房间有个小窗户,但在门旁边也不可能有风对着帘子吹的。

        我奶奶在世我曾问过她东厢里有无发生过什么奇怪的事,我奶奶缄默了很久说没有。我爷爷奶奶去世后东厢一直空着,我家一直也不住祖屋,现在我家也迁到外地。我离开家乡也20年了但近期一直做一个梦,梦里我来到祖屋东厢门口向里张望,里面黑黑的乱乱的,耳边有个声音不停的对我说,不能进去,房间里出精怪了。

        无论梦境是真是假,曾经的家乡给我留下了一生美好的记忆,和快乐的童年,成为我人生宝贵的财富。

原贴

原贴
原贴
原贴

记忆错乱

        记得应该是15年,我在扬州读书,当时需要考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时间记不太清除了,当时应该是9-10月份,应该考试的前一天,我的宿舍的空调电费正好用完了,所以我就在我朋友(一个村)的宿舍里睡的。当时的宿舍是四人间,上下铺的那种,然后所有的书桌是在床铺的对面。他宿舍有个人去另外的宿舍打牌,整晚都不会回来的,所以我就睡在他的床铺上。

        我记得当天晚上我和他们宿舍几个联机打游戏(我的世界)。打到11点的时候宿舍就熄灯了,然后我们利用空调的电又打到12点,因为第二天要考试,所以大家就洗洗睡了。到第二天,我们几个打车去了扬大考试。

        然后诡异的事情来了,大概是上个月(大家都毕业了),我和我朋友正好聊到这件事,他和我说起这件事,完全和我上面说的不一样。在他的记忆里,当天晚上大概11:25,大概是我们在偷完空调电后,他舍友就回来了,因为楼上打牌的人不舒服,所以就没打。再然后我就回我自己的宿舍睡觉了。

        听到他说的不一样后,我就问了他宿舍的另外几个人,他们也和我说我当时玩到不到12点就回去睡觉了,第二天他们喊我出去吃早饭的。

        一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我都觉得很恐怖。

原贴
原贴评论
原贴评论

【相关的一些事儿】

扬州天宁寺

        天宁禅寺,位于扬州市区城北丰乐上街3号,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东晋,相传为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武周证圣元年(695年)改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始赐名“天宁禅寺”。

        明洪武年重建,正统、天顺、成化、嘉靖间屡经修葺。清代列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帝南巡曾驻跸于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于寺西建行宫、御花园和御码头,御花园内建有御书楼——文汇阁。

        天宁寺,被列为扬州八大古刹之寺的石碑至今镶在山门正上方。

        扬州天宁寺是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但它的历史到底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早的说法,是说唐代柳毅舍宅造寺,这个柳毅就是唐代传奇《柳毅传》中的主人公。柳毅是小说中的人物,我们也许不必深究。普通的传说,是东晋时谢安捐出别墅建寺,以供尼泊尔僧人佛驮跋陀罗在此翻译《华严经》。但是,对这一说法学者也有不同的意见。

        比较可靠的说法,应该是《宝佑惟扬志》所记载的,天宁寺始建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以年号为名,最初称为“证圣寺”。《宝佑惟扬志》是宋代编纂的扬州志书,与建寺时间较近,当时寺庙的名声又很大,当不会有太大出入。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证圣寺改名“兴教院”。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全国重要州府均建“天宁寺”,所谓“建寺”也包括将原有的寺庙更名,于是赐予此寺“天宁禅寺”之名,从此沿袭至今。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天宁寺,来历就在于此。

        抗日战争期间,天宁寺为侵华日军所占,沦为兵营。由于年久失修,使用不当,至70年代末,已面目全非。

        自1984年夏,共耗资141万元进行大修。大修后的天宁寺占地908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两侧廊房92间。整个建筑布局对称、严谨。山门殿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天王殿亦为单檐歇山顶,四面有廊,面阔5间284米。

        大殿重檐歇山顶,四面有廊,前后有月台,面阔5间328米,进深15檩25米,脊檩高19米。殿后走廊东壁嵌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立《重修天宁寺碑》,西壁嵌有1987年立《重修天宁寺碑记》。

        天宁寺修复后,用作扬州博物馆新址,对外开放。

扬州古运河

扬州古运河(古邗沟)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可谓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

        当齐、秦二国雄据东西,楚、晋争霸已近尾声时,长江下游的吴国勃兴而起。与吴相邻并峙的是越国。吴国主要据有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建都于姑苏(今江苏苏州)越国据有今浙江省大部分,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两国是近邻,经常作战,兵戈不止。吴王阖闾时,任用军事家孙武为将,加强军备。周敬王十四年(前506),阖闾出兵大举攻楚,占领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楚昭王仓皇逃走。不料吴国内部为争夺战果发生内讧,越国乘机攻吴,造成吴国的后顾之忧。不久楚国又借来了秦兵。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吴被迫撤军。

        吴王阖闾为报越国偷袭之仇,转而起兵攻越,但被越军打败,受伤病死。子夫差继位,立志报仇。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夫差攻越大胜,俘虏了越王勾践。越国求和,吴许越为属国。夫差胜越后,认为已无后顾之忧,一心要北上伐齐,进军中原,和晋国争霸。就在此时,江北的邗国为吴所吞并。吴国伐齐,要解决进军路线问题。吴国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河川纵横,湖泊密布,交通全靠水路子,“不能一日而废舟楫之用”,就是说交通运输一天都离不开船。吴国过去连年攻楚,吸取了楚国发展航运的技术经验,先后在国内开凿了沟通太湖和长江的“堰渎”和太湖通向东海的“胥浦”。吴国的造船技术也有很大提高,已能建造各式大中型舰船,舟师成了吴军的主力。

        当时长江、淮河之间没有相通的水道,要北进伐齐只有由长江绕海路进入淮河,不仅航程长,且海上风狂浪急,给进军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开凿一条沟通江淮的河道十分必要。吴国根据以往开河的经验,决定从邗地开始,因地制宜地把几个湖泊连接起来,开凿一条贯通江淮的水道,这就是《左传》(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所记载的“吴城邗,沟通江淮”。吴国在今扬州西北蜀冈南沿原邗国基地上,“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由于这条沟是利用相隔于江、淮之间的天然水道和湖泊人工开凿而成的,因而迁回曲折。根据《水经注》等的记载,邗沟自广陵北出高邮南三十里的武广湖与渌洋湖之间,再入离高邮二十里的樊良湖。

        折向东北至博芝(广洋)、射阳二湖,再折向西北出夹耶(不详)至山阳(今淮安)人淮河,全程三百八十里,比直线距离要长出许多。从此,长江、淮河两大流域贯通起来了。这条人工开凿的沟通江淮的运河由于临近邗城,便被称为邗沟,又称“邗江”(亦作“韩江”)、“邗溟沟”、“中渎水”等。至今扬州的螺丝湾至黄金坝一带,尚存有古邗沟遗迹。邗城,这座最古的扬州城建立在蜀冈之上。城的南沿在蜀冈南麓断崖上,断崖下即是长江。城为方形,板筑城垣,周长约十华里。城南有两道垣,外城垣和内城垣之间有濠,外城之外也有濠环绕。传说城没有南门,北面为水门,只有东西两面有城门。这种形制,与江南的越城、奄城遗址相似。

        一般的说法,邗城主要用于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历史学家黄永年先生早年有《春秋末吴都江北越都江南考补》一文,论证“吴城邗”即吴迁都于江北。吕思勉先生在此文中加了一段:“汉初以前,长江下游之都会,实惟吴(即今之苏州)与广陵(即今之扬州)秦会稽郡治吴(苏州),而汉吴王濞还都广陵…然濞之建都,必不能于荒凉偏僻之地,广陵若无所因,必不能于汉初救死扶伤不给之际,建成都邑,则理无可疑。以此推之,亦足见城邗即为建立新邑耳。”意思是,“城邗”即吴在这里建成新都邑,汉初吴王刘濞都广陵,即沿用吴都之邗城,而非另建新都,肯定了“吴城邗”为吴迁都于邗。

        当时吴欲北上争霸,迁都于江北,很合乎情理。如此,则“吴城邗”不仅为扬州建城之始,且作为都城之始。新开凿的邗沟,河道不宽不深,大型兵船仍难以通行,所以吴国伐齐的舟师并没有全从邗沟通过,有时还得走海路。不论怎样,自此以后,从吴都出发,一路可入海北上,一路可从长江入淮河,并由此可通过吴国于公元前482年开凿的黄沟运河进入泗、沂、济三水,南北的水上交通出现了新局面。吴王夫差最初开邗沟是为了北进中原争霸,后来却对这一地区经济文化和航运交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后世的扬州人都肯定夫差的开发之功。过去在扬州的邗沟旁有一座财神庙,庙里供的不是财神,而是两位与扬州有关的吴王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和汉代的吴王刘濞。

        这两个人对扬州的开发有贡献,但他们的结局都不好,因而不好公开祭祀,只好以财神庙的名义立祠。有趣的是,这座庙门朝北,用意是让他们面对自己开发的北面蜀冈上的故城址,也表明扬州人不忘历史上最早的扬州城。公元前485年,吴将徐承率水师自海上攻齐。次年,大败齐军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军大会诸侯,与晋争做盟主。这时,一面卑身事吴,一面暗地里大搞“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越王勾践趁机攻入吴都,并自海道入淮,截断夫差的归路。夫差急忙回师向越求和,自此吴成了越的属国。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勾践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一时号称霸主。

        此时已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越灭吴后,扬州一带一度属越。公元前335年,楚国打败越国,收并了原属吴国的领域,此地属楚。据《史记》所载,周慎靓王二年(前319),“楚怀王槐城广陵”,这是在邗城的基础上再次筑城。扬州自此有广陵之称,广陵即“广被丘陵”的意思。公元前221年,秦最后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其中九江郡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一带,及江西省全部。扬州属九江郡。

(素材来源于网络)

【扬州】搜集的一些分享 0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