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假期有调休吗?调休?调个屁!
再过5天,春节假期就要到了,打工人们在无限期待和开心时,强摁着一丝瑟瑟。
原因么,大家都懂。放假本来是个让人开心的事,忙了一年,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好好休息放松一下。结果一堆强行拼凑的调休让打工人更加疲惫,假期后的工作天数被拉长,旅游景点人山人海,本来应该是福利的“长假”成了头疼的渡劫。

那么纵观中国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是否有过这样荒唐机智的规定呢?

秦代关于休假的文献记录比较少,不过《史记》里刘邦在做亭长时就经常请假。
《高祖本纪》里记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记录了刘邦在给大秦当公务员时,经常请假回家的事实。不过到底是大秦真有这个假期制度,还是他利用身份之便回家摸鱼,这块还有待商榷~


可能是自己上班摸鱼次数实在太多,所以史书上第一次关于休假的正式记录便来自刘邦创立的汉朝。“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翻译过来就是公务员五天休一天。所谓“休沐”本来是指先秦时期,面见天子时需要先洗澡的礼仪活动,后来才变成了单纯的休息日。
而五天一休息,则应该来自《汉书·律历志》中“天之中数五”的记载,将五天定为一个顺应天时的循环。除了标准的休息日,汉代的病假、丧假、婚嫁也都有安排,最长不超过3个月。如果有出差的工作,还会按出差天数以3:1的比例稀释成假期。

不过制度和实际情况总有出入,这份尹湾汉墓出土的竹简《元延二年日记》中,就记载了当地公务员加班和休息的情况,平均下来7天才能休息1天,也算是汉代996打工人了。
到了唐宋时期,休息日变成了10天1休。最有名的就是《滕王阁序》里那句“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让无数阅读并背诵全文的中学生们,记住了大唐的休息日。
不过休息日虽然看着少了,但假期是真真切切变多了。开元盛世《假宁令》里记载的放假日子有: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同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八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夏、立冬,每旬,并给休假一日。

如果你看着唐代40多天的法定节假日就已经把持不住,那宋朝的元日、寒食、冬至7天假,天庆节、上元节7天假;天圣节(皇帝母亲的生日)、夏至、先天节(皇帝祖先的生日)、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道家老子的生日)、腊日,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70多天的法定假日,足以让当代打工人痛哭流涕了......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在放假这件事情上一开始确实没概念。除了皇帝生日“天寿节”放假16天之外,天天都要上班。
结果连蒙古贵族们也受不了,众人抗议之下,最终变成了一个月休5天。大型的传统节假日也都恢复了,最终法定节假日也达到了50多天。
但是元朝的接任者大明,却有点“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儿”的意思。精力充沛的朱元璋上来就砍掉了元朝初期16天假期的规定,过个生日居然要休半个月?这帮人活该被我大明代替啊!
所以大明初期全年就3天假,新年1天,冬至1天,朱元璋自己生日1天,堪称历朝历代的“卷王”!但即使历史上可能放假最少的朝代大明,在后期也慢慢将各大节日安排进了法定假期。《古代事务考》记载:“国朝正旦节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到元宵节甚至有10天的小长假,前后加起来也将近50天的假期。


说了这么多,给大家科普一下当今我们的全年法定节假日数目,一共只有11天......
虽然我们常说“春节七天乐”或者“国庆七天乐”,那都是拿双休日硬凑出来的“休假”。说真的,小历我现在都有点怕调休,一想到春节回来要连上7天班,是怎么也乐不出来了。
千言万语还是那句话——“调休,调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