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15-18世纪中欧帆船对比调研报告》

2019-10-13 00:04 作者:鸭梨重工  | 我要投稿

导语
  本文主要叙述15世纪-18世纪中欧帆船对比。内容大多引用真实史实与作者本人的客观分析,本文会以具体参数做分析,例尺寸.武器量.特色等方面分析。本文是一篇具有参考价值的科研类文章。
二.15世纪中欧帆船对比
(1)中国帆船

图取自百度

代表船只:明朝福船(明·福建海船)
出现时间:十五世纪中叶
尺寸:长度有从20米-150米的福船,宽度在5米-57米不等。
人员限额:从5人-数百人不等
武器:小型福船可装载5门-10门12磅-20磅佛郎机火炮,可搭载数十只明军单兵火铳.三眼铳.鸟枪。可搭载火箭铳及神火飞鸦(一种多级火箭燃烧性武器);大福船,如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可搭载14门-70门12磅-34磅佛郎机火炮,搭载千只明军各型火铳,可装备数十座一窝蜂(一种集束型火箭武器)。取自百度百科和各类史书及本人总结
特色:是中国第一种制式使用水密隔舱的帆船。具有滑轮组升降帆系统。
总结:一是首部尖,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昂的海船。它的两舷向外拱,两侧有护板。特别是有高昂首部,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吃水又深,可达到四米,适合于作为战船。据何汝宾《兵录》,"大福船"长仅九丈,另据《 全浙兵制考》一号福舩九丈,二号福舩八丈 。二是船体高大,上有宽平的甲板、连续的舱口,船首两侧有一对船眼。作为战船用的福船全船分四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是操纵性好,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由于福船具有上述特点,适合于海上航行,可以作为远洋运输船和战船。据古籍记载,明代我国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
(2)欧洲篇
代表船只:克拉克帆船
出现时间:15世纪上半叶
尺寸:15-60米
人员限额:12人至130人不等
武器:可搭载10门至70门20磅-36磅铁炮,鸟枪百只,散弹小炮四座
特色:船上的四桅上,挂有三角帆及横帆,这足够提供动力令船只航行速度增加,即使逆风时也无碍航行。
它具备的多层甲板可以安放重型火炮,亦便于发射并排的侧舷火炮,增加船只威力。(以上取自百度和个人总结)
总结:克拉克”这一个名称最早可以追溯至中世纪传入欧洲的阿拉伯语,以及希腊文κέρκουρος(kerkouros)一词(即“驳船”之意),当时的欧洲人以之来把新研发的大型帆船命名。大约在1400年,欧洲人改良了当时往来地中海的柯克帆船,由一桅增加至三至四桅。此外,人们也在它身上增加了船首斜桅,以及减低的艉楼的高度,令它更便于在海战发挥威力。后来在16世纪初,它更被安装了多层的甲板,以便于安装更为巨大的炮座,增加威力。而克拉克帆船的改良更为海上战争来带来了新元素,海上战争不再单是两船间短兵相接及弓箭互发的模式,而转变为更具威力的炮战,亦引伸出后来战列舰的形成。而克拉克帆船精良的装备亦令欧洲殖民者得以进占多个地区,建立海上霸权,主宰整片海洋。与15世纪同时期中国帆船相比较,我们大抵是可以看出中西差距并不大,在这个时期中国有着先进与西方的造船技术,防沉技术。但在火炮搭载量上,15世纪的西方已经有超过中国的趋势。可以说,15世纪中西造船水平不相上下。(总结部分取自百度及本人撰写)
三.16世纪中欧帆船对比
(1)中国篇
代表船只:老闸船
出现时间:1550年左右
尺寸:5米-60米
人员限额:10人-30人不等
武器:可搭载20-24磅滑膛炮4-20门,火绳枪数十支,散弹小炮两座。
特色:上半船身为中式,水下船体为西式,更具有流线型。
总结:老闸船--(lorcha)是大约于1550年左右在中国的葡萄牙殖民地发展出来的一种帆船。有传统中式帆装和流线型的西式船身,比传统中式帆船快,比西式帆船需要更少人手,建造维修也较简易。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亚罗号即是一艘老闸船。老闸船装备了先进的西式滑膛炮,但主要用于商船,载炮数少。更适合远洋航行,比15世纪的福船航速更快。(以上部分取自百度及本人撰写)
(2)欧洲篇
代表船只:加利恩帆船-女王号
出现时间:16世纪中叶
尺寸:50米
排水量:500吨
人员限额:40人
武器:32门36磅滑膛炮,六座散弹小炮,火绳枪若干,一座攻城迫击炮。
特色:降低了艏艉楼,尤其是艏楼的高度,同时还用方形的船艉代替原来圆形的船艉。这样的新设计船型相对狭长,航速较快,在逆风中操纵性极佳。拥有陆战攻城能力。
总结:在大西洋上,老式的"可拉克"型帆舰及当时其他船舶的艏楼与艉楼过高,极易招风,使船在逆风时不易操纵。伊丽莎白时代的约翰·霍金斯爵士看到了这一点。他降低了艏艉楼,尤其是艏楼的高度,同时还用方形的船艉代替原来圆形的船艉。这样的新设计船型相对狭长,航速较快,在逆风中操纵性极佳。因此他设计加利恩帆船女王号。西班牙帝国无敌舰队的威风凛凛的"克拉克"型帆舰也因为操纵性不佳,在1588年7 月的海战中败给了英国以吨位较小的"加利恩"(Galleon )型风帆战舰为主力的舰队。这次海战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的衰落与英帝国的崛起。在16世纪中西帆船的角逐下,可以看出在船型方面,中欧都在做改进。但在武器数量,排水量吨位上,我们不妨看出,欧洲相比于中国已经略胜一筹,这个结果与中国的海禁政策有很大关联。(以上取自百度及本人撰写)

四.17世纪中欧帆船对比
(1)中国篇
代表船只:老闸船.福船.
尺寸:20-50米
人员限额:15-30人
武器:10-25门30磅滑膛炮,燧发枪若干,散弹小炮两座
特色:风帆改为硬质船帆,锁具稍有改进
总结:在17世纪中国海禁政策的封锁下,中国帆船基本定型。在这个时期,西方有了中式帆船(junk ship)这个名词,17世纪的中式帆船往往搭载更少的火炮,以追求航速为目的,以高速袭击敌方。根据17世纪中国沿海的海防状态,这种中式帆船完全满足朝廷的需要。(以上均为本人撰写)
(2)欧洲篇
代表船只:风帆战列舰-海上君王号
建造时间:1637年
尺寸60米
人员限额:800人
武器:104门30-60磅滑膛炮,燧发枪若干,六座小型狙击炮,一座攻城迫击炮
特色:拥有四层火炮甲板,多个射击角度。拥有陆战攻城能力。
总结:该船重1683吨,有4层甲板。该舰竖以3桅,在主桅和前桅上挂有皇冠帆。该舰装备102-104门炮,在低甲板及主甲板上架30门炮,在上甲板上架26门炮。在首楼上有12门炮,半甲板上有14个炮门,还有10门船首炮及若干尾炮。该舰有11只锚,每只锚重2吨。水兵800多人,最大的炮弹净重60磅,一次齐射的炮弹重达一吨。该舰先后曾参加了对抗荷兰、法国海军的六、七次海战,连续使用了60余年,最后,意外地被法国海军击毁于查塔姆(Chatham)海域。海上君王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这艘舰完全证明了西方的造船技术和武器装备已经完胜中国,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的海禁政策充满了弊端。
五.18世纪中欧帆船对比
(1)中国篇
代表船只:清朝主力风帆战舰—师船
活跃时间:18世纪—19世纪
尺寸:近50米,宽约10米,深5米,排水量800吨
人员限额:42人
武器:4门30磅滑膛炮,18门60磅滑膛炮,燧发枪若干
特色:具有超远航(环球)能力,中国第一种也是最后一种可装载大型滑膛炮的中大型风帆战舰。
总结:师船的代表是1846年建造完成的耆英号,它是第一艘有官方记载到达美洲的中式帆船,1846年12月6日,在礼炮声中,注定了没有归途的"耆英号"缓缓地驶出了港口。船上有30名中国人和12名英国人。"耆英"号的远航在香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所有的人都来到了船上,或站在岸边想看一眼这艘前所未有地试图绕半个地球前往英国的中国平底帆船。出发之前,香港总督德庇时爵士、海军舰队司令托马斯·科克伦爵士及其舰队的所有军官们、驻港英军总司令和大部分香港著名人士全都登上了"耆英号"的甲板。847年3月14日"耆英号"绕过好望角时遇上了一场猛烈的海上飓风。在这场飓风中, "耆英号"证明自己是一艘出类拔萃的海船:它经受暴风雨的能力丝毫不亚于那些在英国制造的海船。
4月17日"耆英号"到达圣赫勒拿岛。离开圣赫勒拿岛之后,原来准备直抵伦敦,但由于遇上了逆风和海流,它偏离了航线,朝美洲方向驶去;当船员们在长途航行中发现食品和饮水的供应短缺之后,开始变得牢骚满腹,几乎酿成骚乱。于是船长凯利特决定将船驶往纽约。在纽约停泊时,每日参观人数达七、八千人;此后又访问了波士顿。1847年2月17日"耆英号"从波士顿出发前往伦敦,并于3月15日抵达了泽西岛的圣奥宾海湾,只用了2l天的时间就跨越了大西洋──这个时间甚至比美国定期邮轮跨越大西洋的时间都更短。该船在伦敦停靠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等各方人士,都上船参观这第一艘到达欧美的中国木帆船。师船是中式帆船的代表作,也是最后的作品。它的适航性可以跟欧美相媲美,但武器装备已经与西方遥不可及。

(2)欧洲篇
代表船只:英国一级风帆战列舰-胜利号
取自书《英国皇家海军编年史》
下水时间:1778年
尺寸:排水量2162吨,舰长67.8米,舰宽15米。
人员限额:850人
武器:共计120门各型火炮甲板:32磅,2.75英吨长炮30门。
中炮甲板:24磅,2.5英吨长炮28门。
上炮甲板:12磅,1.7英吨短炮30门。
首楼甲板:12磅中炮2门,68磅炮2门。
后甲板:12磅,1.7吨短炮12门。
燧发枪若干。攻城迫击炮两座
特色:船上能贮存35吨火药和120吨炮弹,现役最老的战舰。
总结:舰上装有3根桅杆,主桅高62.5米。它设置有三层火炮甲板,共装有118门铁铸加农炮和2门攻城迫击炮。舰上一次齐射,可发射半吨重的炮弹。它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分别在1778年至1781年其间参与了阿申特岛战役;之后的1797年的法国大革命中,参与了圣文森特角海战,并大胜西班牙海军。它之后又在拿破仑时期时参与了特拉法加海战,其间因作为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的旗舰并且大破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而闻名于世。胜利号是18世纪欧洲风帆战舰的终极之作。(以上均有本人撰写,部分参考书目《世界船舶史》)
六.尾言
  由本文我们可知,中西船舶技术在15-16世纪并未有太大的差距,甚至中国造船技术在某一方面略胜一筹。但到了17-18世纪,中国造船水平在各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明清政府实行海禁的错误性与疏忽海防的严重性。在17世纪,海禁政策的片板不能下海的背景下,中西帆船排水量差距居然达到千吨!载员竞相差百人,体现了中国的封建保守理念弊端深重,以至于中国如此落后与西方。所以在新世纪的我们应以前车之鉴,努力学习,担起祖国的科研能力和国防能力。希望本文能给予你一定参考。
                       作者及版权所有者cake鸭梨
                     
                       


《论15-18世纪中欧帆船对比调研报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