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接连失守,是否意味着战局已经开始逆转?
半月前,乌军在哈尔科夫方向以八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组织大反攻,夺回了哈尔科夫方向大部俄军占领区,媒体上几乎翻天,不少人在欢呼乌军大胜,俄军大败,战局彻底逆转。
的确,俄军最近在战场上表现看起来很糟糕,不仅没有组织新的进攻,而且继失去伊久姆之后,紧接着又失去了红曼利。
这下子,无论是懂军事的还是不懂军事的一些人,甚至一些连真枪真炮都没见过的人,包括一些自媒体人和网民,似乎都成了军事专家,直接预言,乌军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俄军的大败局已经开启等等。甚至,凤凰卫视的资深评论员也放言称,俄军失守红曼利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政治上极为不利,军事上也极为不利。
情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一步的战事将会如何发展?
我们先从俄罗斯内部来看。不得不承认,这绝对是俄军在战场上的一个失败。无论如何,乌军夺去了红曼利,最起码标志着,乌军取得了这一地区的作战胜利,局势相对于红曼利还在俄方手里来说,肯定是有利于乌军的,不利于俄军。
没错,乌军在夺回红曼利之前是在构筑三面围攻态势。俄罗斯国防部也坦承:因有遭到包围的威胁,军队撤离红利曼居民点,撤退到更有利的地区。但是乌军拿下红曼利,并没有爆发激烈的大规模作战,也没有取得消灭大批俄军的战果,而是很轻松地就控制了红曼利。
这一情况,事实上已经击穿了之前一些人说的“乌军在红曼利把上万俄军包了饺子”的谣言。如果真“包了饺子”,那就意味着俄军仅此一战就会伤亡被俘数千人。
虽然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指责俄军犯下了指挥错误,但他的言论中却透出了一个真相。卡德罗夫表示,在利曼方向的所有战线上都只部署了来自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民兵部队。
这就说明,在俄军的总体部署上已经体现出,俄军并没有把红曼利作为很重要的要地来防御。当乌军以5倍以上的优势兵力组织进攻时,俄军立即组织撤退,甚至连防御战斗都没怎么打,只是组织掩护性的火力拦阻射击而已。
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其实我们只要看看我绘制的这张战场态势图就知道了。这张态势图,告诉了我们这么几个要点:
第一,俄军在卢甘斯克地区,主要依托奥斯科尔河及水库构成的天然屏障实施防御;在扎波罗热与赫尔松地区,主要依托第聂伯河下游实施防御,稳住整个阵线。
第二,俄军的整个作战部署,就是采取全面的守势,稳住要地防御,先配合俄罗斯当下的政治战略——“收编”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赫尔松。
第三,乌军几乎没有可能越过战场北部的奥斯科尔河及水库构成的天然屏障,更没有能力越过第聂伯河下游这个更大的屏障,发动全面反攻。因此,眼下乌军只能在顿涅茨克西侧的南北一线选择反攻方向。
第四,请各位再看看这种态势图,乌军在伊久姆和红曼利方向取得的反攻胜利,对俄军的占控区态势产生大的影响吗?能够成一些人说的“战略转折”吗?完全达不到这个效果。
这就道出我们需要关注的这两个要点问题了:
首先,俄军最近为啥总是不采取像样的进攻行动,而是处于看起来就是被动防守的状态?并且最奇怪的是,面对红曼利这种主动撤退的状态,俄罗斯内部却是闹起了内讧,从卡德罗夫到上将、少将们都公开吵起来了。如果真要争吵,也应该是在内部,却是公开的方式在媒体上争吵,这正常吗?这难道不是一个迷惑计?
其次,我们不妨再看看这一张下一阶段可能的战场态势图。从乌军目前的兵力集中和进攻方向来看,乌军下一阶段只能继续从红曼利方向和从顿涅茨克或者扎波罗热方向向东进攻,那会构成什么结果呢?一旦最近养精蓄锐、调整部署的俄军南北夹击,掐断乌军后路,乌军的主力是不是才是真正地被“包了饺子”?
因此,我们研究战场态势,要从整个战局来看,而不是从局部战场来判断。这是研究军事的基本素养要求。